王從戎
(合肥師范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
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我省區域一線中學對高師物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批技能型、創新型、專家型的教師隊伍。物理教師能否把物理科學“轉換”為基礎物理教育的物理學科和課程,能否把基礎物理教育的物理學科和課程“轉換”為基礎物理課程實施的師生課堂活動,已經成為物理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分岔點”[1]。為此,必須改革現行高師物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把高師院校建設成“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的中心”和“學科教育科學研究中心”[2]。因此,必須改革目前我校物理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滿足當前的教師考編的需要,豐富未來從事中學物理教學所需要的拓展性知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師物理課程改革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是調整物理類課程與教育類課程(包括師范技能)在課程門類及教學時間上所占的比例。這種課程改革既重視專業知識的掌握,又強調師范技能的提高,強調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協調發展,通過調整課程門類及教學時間上所占的比例來最大限度的發揮所開設課程的價值.這種改革的弊端是物理類課程與教育類課程常常不能有機滲透、相互結合。
另一類課程改革則主要是調整物理類課程內部的課程設置、課時的增減和各門課程內容的調整。課程的設置和課時的增減是針對師范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而采取的課程改革措施,旨在不增加總學時的前提下,讓各門課程的設置科學、合理、有效,這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物理課程改革.對于不同的物理課程,教材內容的改革也在積極地進行。這種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知識陳舊落后的現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沒有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物理專業從教能力出發來考慮和編寫課程內容,這就不能使高師物理教育專業的物理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產生根本的、質的突破.因此,師范生中學物理教學的專業從教能力也難以有根本的、普遍的提高[3]。
物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立足安徽、面向區域,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能夠從事并勝任中學物理教學工作及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型師資。那么構建科學合理的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尤為重要。整體課程體系采取“平臺+模塊+課程”的模式構建,突出強調教育的全面發展,構建“必修課、必選課和任選課”三種方式組織授課,增加素質拓展教育類課程設置等(表1)。

表1 “平臺+模塊+課程”課程體系模式
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適應一線中學的實際教學,把專業教育類課程分為專業教育類基礎課程、專業教育類核心課程、專業教育類方向課程三個層次,按必修課、必選課和任選課三種方式組織授課,一方面保留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專業教育基礎類課程,同時大膽地改革一部分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改變以往以理論為主的物理教學論和中學物理教學法,設置為具體特色和具體實施目標功能的課程(表2)……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中學物理教學設計與有效教學,中學物理教學技能訓練,中學物理教學評價等,同時增加了教育見習課時,延長了教育實習的時間,豐富了教育教學的實踐。

表2 專業教育類課程體系
“一言堂”教學方式,忽視師范生的個性發展,是高等師范院校教學方式的主要弊端,這種教學方式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對教師的新要求。因此在教學中要變集中講授為小組活動,小組學習,師生互動,通過“啟發性”、“參與式”、“討論式”、“互動式”、“探索式”等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看法、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注重培養學生思辨性和互助性,自主性。
微格教學模式特點是目標具體明確,訓練項目小而集中,教學背景簡單可控,學生心理壓力小,訓練投入。微格教學的缺點是通過微格教學訓練的學生對各項教學技能組合運用的能力不盡如人意,對教學結構的整體把握能力較差。而課型試教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訓練模式,它主要以物理教學的基本課型分類研究為基礎。如概念課、規律課、實驗課、練習課、復習課就是中學物理教學中最基本的課型。這種訓練模式主要以中學教材中的一節內容為教學技能訓練的最小單元,通過鉆研教材,編寫教案,課堂試教,師講評、矯正再講等教學環節對教學技能進行訓練。因此,課型試教可以彌補微格教學的這種缺點,所以可以將這兩種模式互補使用。在實施起來,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可以預先選定典型課程,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兩篇教學設計,編寫同課型的說課稿和說課課件。這樣可以起到以強帶弱,以好帶差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學技能。同時也方便教師統一指導和小組充分交流。
高師院校物理系開設了中教法等實驗課,借助實驗課訓練學生的教學技能,不但可以彌補微格教室實驗教學的不足,同時可提高學生的自己動手改進實驗,動手制作實驗教具的能力,這是現代中學物理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具體做法是以做實驗時分好的小組為單位,在每節實驗課伊始,安排一到兩名同學或就上節實驗進行回顧,或就本節實驗給全班學生進行講解,鼓勵對實驗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同時進行討論。
改變以往的教師教育類課程考試必須通過試卷筆試的傳統認識誤區,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諸如中學物理教學技能訓練,采取“1+1+1”的評價方式,針對每次微格訓練中的試教,包括無生上課,說課等模塊,根據預先制定好的評分標準,采取“教師評價60%+同學互評20%+自評20%”方式,最后給予適當的教學技能模塊化訓練的等級評分。實驗課成績采取平時成績(70%)+操作考試成績(30%)方式(出勤20%+預習報告20%+實驗報告30%+操作考試30%)。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和教學設計與有效教學采取開卷考試或課程論文形式。
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采取綜合性的評價方式,帶隊教師和指導教師可根據學生思想狀況,教學態度,教育見習,備課,試教,班主任工作等的完成情況分別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百分制),然后進行合成(采取等級制)。
通過上述的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改革,我校物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有了一定的保障,師范生不僅能夠學習系統的理論基礎知識,而且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1]王全.高師物理教育類課程“平臺+模塊”體系的建構[J].南通大學學報,2008.12.
[2]胡家會.高等師范院校生物學科教育類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1.(5).
[3]齊德江,李衛平,關谷涵.高師物理教育專業物理課程師范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