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芮 劉洋等
摘要:基于對國內七所重點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調研結果,從培養模式的現狀入手,分析歸納了目前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如研究方向不夠細化、學制缺乏彈性、課程理論聯系實際不足等,并從教學、實踐、培養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97-02
引言
世界經濟專業屬于理論經濟學的分支,最早由中國人民大學設立,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為更好的了解世界經濟形勢,國內很多院校都開設了世界經濟專業,近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在世界經濟領域有所專長的人才。但對國內七所重點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調研結果顯示,世界經濟碩士培養中還存在專學不分、實踐不足、課程設置趨同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對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培養,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就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一、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1.研究方向?;趯χ袊嗣翊髮W、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七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調研,我們看到,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經濟學科的知識結構大致分為:世界經濟理論、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與投資、國際政治與經濟關系、世界經濟運行與國別經濟研究等;個別高校如南京大學基本按照地理區域將研究方向分為美國與歐盟經濟研究、東亞經濟研究、區域一體化研究。整體來看,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較高,以宏觀經濟研究為主。另外,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采用導師負責制,授課模式以集體授課為主,學制一般為二至三年。
2.培養目標。七所高校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雖然表述不一,但十分清晰明確,概括起來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的、能夠洞察國際經濟發展變化規律、具有較強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現代經濟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人才具體又包括兩類:一是對中國經濟運行、國家經濟政策和世界發展狀況十分熟悉,能夠運用各種經濟學原理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的應用型人才;二是熟練把握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理論等各種世界經濟理論基礎,能夠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術型人才。
3.培養模式。培養模式是根據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社會需要,為受教育者構建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以及實現其結構的總體運行方式,反映的是培養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最優化設計以及諸因素的最佳組合。目前大多數高校普遍采取“學位課程+學位論文”的方式,學位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達到所要求的學分并經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即可在導師指導下進入學位論文的撰寫階段。
二、當前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究方向不夠細化。從目前的世界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沒有所謂“最優模式”,各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由于所面臨的全球經濟形勢不同,采取的發展戰略和方針也不同,因此我們在研究世界經濟領域問題時,應該既研究具有普遍規律的宏觀問題,又探討特定時期和特定國家的具體問題,中國現有世界經濟專業的培養方向大多比較寬泛且偏于宏觀,明顯不夠細化,因而針對性不強。
2.培養模式較為單一。雖然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較為明確,分為“理論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類,但是在實際培養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應用”這樣一種傾向,因此這種單一的“學位課程+學位論文”的培養模式對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約。當然,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培養過程中也比較注重校外實踐這個環節,包括聘請校外導師、開展學術研討會等形式,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種資源的制約,在實際運用中并不理想,與預期目標尚存在一定差距。
3.課程設置理論聯系實際不足。課程設置是根據研究方向來制定的,由于中國高校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研究方向相對宏觀,所以從課程設置來看,都是比較傳統的西方經濟學體系。但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形勢瞬息萬變,世界經濟格局進入調整期,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經濟體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課程體系在實踐面前顯得有些“滯后”,一些新的社會、政治、經濟現象需要通過更具有時效性的課程設置和更靈活的教學方式來進行研究。
三、完善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幾點建議
1.增設研究子方向。在培養方案中,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師資優勢及地緣特點增設研究的子方向。雖然研究的是世界經濟,但我們的最終立足點是通過學習世界經濟,為中國更好的融入世界、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服務。因此,各個高??梢愿鶕處煹难芯糠较颉⒀芯繉iL及學校所處的地區情況將研究方向細化,形成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既可以避免趨同性,同時又可以更好地為經濟研究和實務工作服務。
2.設置更為靈活和寬泛的課程體系。在研究方向細化的前提下,要設置更為靈活和寬泛的課程體系與之相匹配。在開設傳統的基礎課程之外,應根據更為具體的研究方向及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設置更多專題性質的課程,增加教師授課的發揮余地,避免以講為主的“本科化”教學模式,加大討論環節的比重,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活躍思維。
3.制定差別化的培養方案。在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實際培養過程中要根據其目的和需求制定差別化的培養方案,做到“專學有別”。對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要加大理論課程的學習及科研實踐環節的要求,為今后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對于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則更多要側重對其實務實踐環節的培養,為畢業后快速進入工作角色做好準備。因此,對不同的學生畢業條件要求上也可以有所區別,如學術型研究生可以通過發表經濟類論文來界定,專業型研究生可以通過獨立或參與撰寫諸如調研報告、公司分析報告等文件來界定等。
4.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也是科學研究和社會經濟發展對研究生培養的必然要求,是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共同目標。對于中國由來已久的“應試型”教學模式而言,中國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亟待提升。解決這一頑疾,一方面可通過制定課外閱讀書籍使碩士研究生閱讀大量文獻,扎實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其多參與科研和實務實踐活動,在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創新能力。
5.增加校外導師比例。中國學術界一直存在理論與實踐相分離的情況,學術成果多為“陽春白雪”,很難直接應用于生產生活之中。因此,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一定理論水平的校外人員作為研究生的校外合作導師,通過校內導師為主、校外導師為輔的模式使碩士研究生培養更與時俱進,培養更符合實際經濟需要的科研和實務專業人才。同時,通過實行校外導師機制,也可以解決某些高校校外實習基地不足的缺陷,能更好地推動學校的開放式發展,而且碩士研究生在校外實習基地鍛煉過程中,若表現突出,可以直接留崗,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6.增加答辯次數或增設小學期。針對碩士研究生學制缺乏彈性的問題,可以參考博士答辯條件,即每年有兩次答辯機會,這樣對于學制存在的“三年過長、兩年過短”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學生可以在2.5年時(12月份)進行答辯,完成學習任務。如果增加答辯次數存在加大難度,也可以考慮增設“小學期”,即學期教學任務完成后,可利用寒暑假時間增設一段校外實踐期,利用這段時間去完成校外實踐任務或進行科研調研,這樣就可以把攻讀碩士的時間大大減少,有效地利用了在校時間。
7.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養的總結性成果,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研究生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就目前情況來看,對于學制為兩年的碩士研究生,在修完學分后,如果再參與校外實踐活動,其在學位論文撰寫上所費時間和精力都極為有限,很難寫出質量較高的學位論文。
8.實行導師組負責制。實行導師組負責制指導研究生的實質是由不同學科專業、不同知識層次、不同專業特長的指導教師組成研究生培養指導小組,由該小組實施對某一專業研究生全面、綜合、具體的指導。由于每位導師的學術背景及專長不同,可以使碩士研究生接觸多方位的信息,從而達到取各家之長,補己之短的效果。同時,可以跨學科組建導師組,使學生在交叉學科點上實現創新。
參考文獻:
[1]田恒明.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規定性和可變性探討[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7).
[2]何樹紅,李凱敏.金融數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學理論,2011,(27).
[3]劉少華.關于全日制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對策[J].中國輕工教育,2011,(4).
[4]鄭霖,仇洪冰.關于碩士研究生培養問題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1,(24).
[5]胡延安,胡海生.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構建[J].職業,2011,(17).[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