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在諸多影響人們身體、心理、精神面貌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狀態的因素中,社會網絡是至關重要的。社會網絡實質上是一個社會關系體系,不僅包括個體之間的關系、還包括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等。因此,社會網絡是人們獲得社會支持的主要途徑和來源。社會網絡并非固定不變的,人類的行為活動時時刻刻都影響著社會網絡的變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水庫淹沒更是對移民的社會網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移民搬遷很可能導致原有的社會網絡鏈條斷裂,而不得不在安置地重新建立網絡,而為了幫助水庫移民重建社會網絡,首先必須了解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特點、性質及演變規律,本文將運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對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構成及演變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模擬,為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重建奠定理論基礎。
“社會網絡”的概念最早出現于社會學學科關于社會結構的研究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被廣泛應用于理論模型的建構中水庫移民問題解決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著水利水電工程的順利施工建設,也對區域社會的穩定產生直接的影響,水庫移民問題也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之一。水庫移民因工程的建設受到損失,國家在給予補償的同時也提供了很多的政策優惠,但水庫移民仍一直被視為弱勢群體,這除了與我國現行政策的補償標準偏低有關外,很大程度上也與移民搬遷后社會融合與社會網絡的重構密切相關。這里所談到的水庫移民的社會網絡是指以移民個人為中心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是微觀層面的社會網絡。與一般人的社會網絡相比,水庫移民的社會網絡既與其有相似之處,又具有其特殊性。水庫移民的社會網絡同樣存在“強關系”和“弱關系”的劃分,但水庫移民的社會網絡與移民安置方式密切相關,安置方式的不同會導致社會網絡的不同變化,如:插花安置的移民主要形成嵌入型的社會網絡;對于貨幣安置的移民,他們對土地依賴性弱,多數長期在外打工或經商,他們的社會網絡則以“弱關系”型社會網絡為主;而采取集中安置的移民,其社會網絡一般表現為以“強關系”型社會網絡為主,網絡局限于移民群體中,對外擴展的空間較小。
結果分析和歸納,與一般的復雜適應系統相比,水庫移民社會網絡復雜系統具有類型的特征,經過歸納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多樣性。水庫移民社會網絡復雜系統的復雜性是建立在個體差異性基礎之上的。系統的多樣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即構成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系統的各個實體種類的多樣性和實體間相互關系的多樣性。(2)網絡性。構成系統水庫移民社會網絡復雜系統的各個實體互為存在條件、互為因果。(3)動態演化性。隨時間的變化,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系統不斷的與其外部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并在不同的階段和過程中實現自我適應和自我調節,通過自組織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從復雜系統視角來看,水庫移民社會網絡復雜系統主要由移民群體、非移民群體和環境三部分構成(如圖1所示)。移民群體又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根據年齡劃分,可以分為:老年、壯年、青年、孩童、嬰兒等;根據安置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依土安置移民、貨幣安置移民、兼業安置移民等;如果按照安置的表現形式,又可以分為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插花安置等;非移民群體也可以按照年齡結構、性別差異等再進行進一步細分。
經過分析,筆者認為水庫移民社會網絡可以根據關系強弱程度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內層、中間層和外層三個層次:內層:不同的移民個體有單獨的社會關系網絡,一般由其親友、同伴等構成,圈子相對較小并且相對固定,是基于親緣等關系結成的社會網絡,屬于強關系型社會網絡;中間層:指在移民群體內部,雖然非親非故,但由于身份相同,容易產生認同感,或存在某種共性,在相互往來的過程中逐漸結成的圈子;外圈:指移民與群體之外的非移民等結成的社會網絡,外層社會網絡一般是弱關系型社會網絡,且邊界很難有明顯的劃分。
一般而言,每個移民個體的社會網絡,尤其是外層社會網絡不僅僅是圍繞該移民個體展開,每個移民個體的外層社會網絡間可能會由于某種聯系而產生交叉和互動,因此,水庫移民的社會網絡會隨著移民的行為活動而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

圖1 水庫移民社會網絡復雜系統示意圖
水庫移民社會網絡作為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它的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經過歸納和分析,筆者認為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的影響。主要是指由于移民與外界信息的不對稱或者移民掌握信息的不完全而對其社會網絡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信息的不暢通,會對移民行為觀念造成直接影響,進而影響其與人交友的方式、與外界打交道的意愿、與他人合作的意愿及方式等,這些都是決定移民社會網絡大小的直接影響因素。
(2)突發事件的影響。水庫移民作為社會中一個群體,他們也無法避免的會受到不可抗力事件、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影響,如地震、洪災、戰爭、暴亂等都會造成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破壞和斷裂。
(3)政治制度、政策法規的影響。水庫移民屬于非自愿移民,他們的補償標準和安置方式是由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相關的政策法規決定的,因此,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變化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我國政治制度和政策法規的影響。
(4)非移民群體的影響。無論是水庫移民還是當地的非移民群體,他們都是區域社會網絡中的一部分,他們在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系,在聯系的過程中產生互動作用,這些互動對移民和非移民群體的社會網絡都會產生影響。
(5)移民心理的影響。移民的社會網絡是以移民為中心展開的網絡,移民自身的行為起著關鍵的作用,移民心里是影響其行為活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移民心理的變化不可避免的會對移民社會網絡的變化起到影響作用。
(6)移民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移民自身文化素質對其社會網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移民,對信息的接收相對較多,對外界有著更多的了解,更容易接受新人新事物,有利于促進其社會網絡的不斷擴大,反之,自身文化素質較低,會成為其社會網絡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
水庫移民社會網絡復雜系統不是靜止不動的,也不是一開始就直接產生的,它是隨著移民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其演化機理如圖2所示。水庫移民社會網絡復雜系統是由多“主體”(多個移民個體、非移民個體)組成,每個主體都是一個Agent(智能體),具有自適應性和學習能力,這些主體的行為貫穿于系統演化的全過程。主體表現在主體行為層的各個節點和群體行為層的各個群體之間。

圖2 移民社會網絡復雜系統完善演化過程
如果把水庫移民個體看作一個Agent,每個Agent和其他Agent交互都是基于一種交互概率,直接決定著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動態變化,這種交互概率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這個概率取決于相關相似性(RS)、相關特長(RE)、共享度(SW)、社會距離(SD)和它們之間的聯合。其中,相似性量度是反映與自己相似的個體交互的趨勢;相關專長量度是個體與其看重的方面較強的其他個體的交互趨勢;共享度是指多個Agent之間的相似程度;社會距離是反映多個Agent之間的聯系程度。


其中,RS和RE中的m表示Agent的個數;t表示目標網絡的數目;S表示相似性,如果相似取1,否則取0;X是表示相關性,如果不同取1,否則取0;AT表示個體之間的聯系;SD表示i與 j之間的最短距離。
影響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因素很多,無論是地域觀念還是人情觀念,或是平等互利觀念還是信息不對稱等因素,我們不得不承認,“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模式仍然對移民有著很大的影響,它規范和約束著水庫移民的社會交往。雖然在新時期,水庫移民的社會網絡中理性的成分已經有所上升,但水庫移民仍然生活在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網中。由于自身先天條件的不足,要建立完善和健全的社會關系網絡并不容易,結合前文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群體類型不僅局限于當地區域內的移民群體與非移民群體,還應盡可能向外擴展,讓移民有更多的選擇空間。(2)盡可能幫助水庫移民提高移民社會網絡的質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不斷提高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質量,才能更大限度的挖掘移民自身的發展潛力。(3)加強水庫移民思想和文化素質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社會網絡觀念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才能幫助其更好的融入社會。
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努力,針對我國水庫移民社會網絡現狀,筆者提出建議如下:
第一,必須重塑移民對當地政府和居民的信任,對移民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從大局考慮,自力更生;第二,政府應積極為水庫移民相互之間,以及與當地居民之間創造交流的平臺。還可以鼓勵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通婚等。可以從現有的小社區試點,逐步推廣。第三,要激發移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政府部門在鼓勵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的同時,也應引導移民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認同。第四,當地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不斷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幫助移民盡快提高生活質量,一定的物質基礎是移民經營自己社會關系網絡的基礎。
[1]李宏亮.基于Agent的復雜系統分布仿真[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論文,2001.
[2]費孝通.江村經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
[3]陳海平.城市新移民問題研究——個社會網絡的分析視角[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4]董立群.城市新移民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融合——以寧波新移民為例[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5]曲鵬程.動態社會網絡挖掘算法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
[6]易伍林.兩類水庫移民社會網現狀對比研究——以江西永修境內的三峽移民和新安江移民為例[D].福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
[7]張寧.大型工程項目利益相關方響應策略研究——以社會網絡分析為視角[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
[8]王偉.基于多智能體的物流網絡優化研究[D].河海大學博士論文,2009
[9]胡貴強.一種基于Agent模擬的犯罪網絡分析方法[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