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亞政
(作者系中共陜西省武功縣委書記)
貫徹和落實科學人才觀,對于縣級黨委來講,關鍵是要以創新的理念、開放的胸襟、務實的舉措,建立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服務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促進機制,使人才工作始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引領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人才觀是科學發展觀在人才領域的具體運用,也是做好黨管人才工作的行動指南。胡錦濤同志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這是科學人才觀的第一要義。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三大國家戰略,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都要靠人才來支撐,人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縱觀古今中外,秦有商鞅,變法圖強而一統天下;漢擁張良,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蜀憑孔明,外征內治而鼎足三國;唐用魏征,納諫如流成就貞觀盛世;以錢學森、鄧稼先等為代表的杰出科學家,創造了新中國“兩彈一星”的偉大壯舉;創新奇才喬布斯讓“蘋果”譽滿天下。因此,人才相對于環境和物質條件,更具活力、更有價值,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成就事業的第一資源。武功縣地上無山、地下無礦,自然資源十分匱乏,沒有明顯的交通區位優勢,也沒有國家重點項目安排,要實現建設“現代農業大縣、新興工業強縣、旅游商貿名縣”的宏偉目標,必須強化人才第一資源意識,靠人才補齊發展短板,靠人才的謀劃和實干搶占發展先機、贏得比較優勢。牢固確立人才強縣戰略,堅持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這不但是黨管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武功新崛起的現實需要。

結合產業層次提升、社會管理創新、文化發展繁榮等關鍵領域工作要求,有針對性的實施重點人才工程,既是集中力量突破發展瓶頸的現實需要,也是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的有力抓手,更是切合基層實際的人才發展之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切實抓好五大人才工程:
一是核心人才聯系工程。核心人才在全縣人才發展規劃中處于中心位置,是縣委、縣政府決策咨詢的專家團隊。我們將按照未來5—10年發展戰略的要求,聘請全國知名、省內一流的高校教授、研究機構專家甚至長江學者、兩院院士為武功特聘專家,建立一支不少于20人、覆蓋主要發展領域的高規格特聘人才隊伍,由縣黨政領導對口聯系,通過約訪、座談、團拜等形式,加強聯系溝通,確保各項重大決策都建立在頂級專家科學論證的基礎之上。

二是領軍人才塑造工程。領軍人才是在特定領域服務和發展的領導型專家,承擔著專業研究和實踐的組織任務。計清作為近年來我縣著力引進的手工刺繡行業領軍人才,以馨秀公司為載體,推動典型文化元素與尖端刺繡工藝有機結合,高端產品馳名省內外,帶動全縣手工藝產業實現了規模數量與質量效益的雙跨越,對于這類人才,我們將積極推薦參加各種形式的短訓、輪訓和交流研討活動,支持他們提高理論水平,更好的承擔起培養后續人才的重任。我們還將公開選拔一批優秀后備干部,赴全國一流高校,脫產學習現代農業、工業經濟、城市規劃、旅游策劃、社會管理、媒體應對等方面的前沿知識,學習結束后逐步選配到對口單位,作為培養相應領域人才的領軍人物。
三是急需人才引進工程。今年我縣公開招考政府部門的總經濟師、總規劃師、總會計師,因為報名人數太少而無法實施,充分說明基層專業人才極度缺乏。另外,我縣教育、衛生兩大系統長期存在重點大學學生不愿來、留不住、干不久等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將積極實施“百名急需人才招引計劃”,通過給予相應的待遇、工作和生活條件,在兩年內為教育、衛生和相關部門引進100名專業對口的全日制一本院校畢業生,初步改善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的現狀。
四是實用人才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視領軍型、尖端型人才開發的同時,抓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是貫徹落實科學人才觀的基本任務之一。我們將積極整合各類培訓資源,以縣委黨校和職教中心為主要陣地,充分發揮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農村干部流動培訓學校和農廣校的作用,分專業、分批次培訓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種植專家、養殖專家、工程專家、手工藝專家和社會矛盾調解專家等實用人才,激活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五是蘇姓人才挖掘工程。武功是民族英雄蘇武的故鄉,每年都有大批蘇姓人士尋根祭祖,他們中有一大批企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其中不乏知名教授和尖端人才,這是武功特有的人才資源。我們將通過聯誼、互訪等多種形式,加強與蘇姓人才的聯系,借助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技術,搭建人才資源利用平臺,籌備建立蘇姓人才庫,以親情團結最廣泛的蘇姓人才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黨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這就要求各級黨委統籌規劃人才工作,在提升黨管人才水平上有所作為。
一是強化投入保障。堅決克服只看眼前效益、忽略長遠發展的短視眼光,在人才問題上舍得投入、敢于投入。縣財政每年列支2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基金,整合教育、衛生、農林、人社等部門的現有資源,全力支持重點人才項目的實施。每年策劃包裝一批人才培養與引進項目,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參與人才投資的積極性,推動建立財政牽頭、多點跟進、社會參與的人才投入保障機制。
二是創新政策措施。人才政策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依據,以政策措施的創新帶動人才體制機制的創新,是提高黨管人才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徑。要研究改進專業人才招錄政策,建立用人單位全程參與的考錄機制和體現專業特點的招考形式,確保人才招錄的針對性。探索建立與當地居民消費水平和專業技能水平掛鉤、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的待遇確定機制與激勵獎勵機制,保證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完善專業技術崗位設置和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制度,對于特殊人才適當放寬非專業性評聘條件,在讓更多縣內人才脫穎而出的同時,吸引大中城市優秀人才來縣服務。
三是打造良好環境。沒有好的環境,不但培養不出好的人才,就是引進的人才也留不住,現有的人才也不安心。要加強創業環境建設,加快縣工業園、現代農業示范園、渭河生態新區、重點鎮開發和蘇繪文化產業園建設步伐,為人才發展搭建更多平臺。“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建立寬松的社會環境,大力營造人人皆可成才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氛圍,讓所有的人才輕裝上陣、放手發展。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環境,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重實績,重貢獻,使人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堅決抵制“學而優則仕”的風氣,提高和改善專業技術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讓更多人才回歸到專業軌道上來,切實提高人才工作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