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呂政軒 李紅巖
(作者呂政軒為榆林學院中文系教授,榆林市政協委員,陜北民歌研究專家,出版《陜北民歌藝術論》、《民歌!陜北》等學術專著。)

雖然陜北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藏(煤、石油、天然氣),經濟發展出現了高增長的勢頭,但我們還必須要有戰略眼光,按照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選擇一種能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拳頭產品,來引導陜北人民樹立發展經濟、建設陜北的信心和勇氣。而這一產品無疑應該是根植于陜北高原,并在全國已有廣泛影響的陜北民歌了。
近些年來,在陜北,雖有一些民歌手通過“民歌大賽”和《星光大道》等途徑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并靠四處演出獲得了一定的報酬。但是,陜北民歌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與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不相稱。對照廣西民歌及東北二人轉的演出來看,陜北民歌演唱缺乏創意,沒有經過精品化制作和市場化運作,是它在當下這個文化產品相當豐富的舞臺上難以唱出一片天地的主要原因。
以東北二人轉和廣西民歌為代表的當代民歌產業的發展,除了一些優秀藝人的突出貢獻外,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倡導、文化創意產業包裝、商業化運作等現代化文化生產方式來組織、管理,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互動雙贏。
文學藝術的最終功利性,決定了文學藝術存在與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對陜北民歌的保護與搶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讓陜北民歌這一民間藝術的瑰寶和民間文化資源在新的時期為陜北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這就很有必要在對陜北民歌搶救與保護的基礎上對其進一步開發和利用。
筆者認為,要開發利用好陜北民歌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曾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陜北民歌,在大多數年輕人的心中已顯得疏遠而又陌生了,有些人甚至連最有名的陜北民歌都不會唱。這種狀況就使我們對陜北民歌的開發和利用失去了群眾基礎。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老百姓只有知道陜北民歌,喜歡陜北民歌,他們才會自覺地利用陜北民歌這一藝術形式為經濟建設服務。因此,要開發利用陜北民歌這一民間藝術資源,首先要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廣泛地開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陜北民歌演唱活動,每年定期舉辦陜北民歌大賽,組織陜北民歌業余演唱隊,讓陜北民歌進課堂,進廠礦、進田間,進千家萬戶。
在陜北本土對陜北民歌普及的基礎上,同時要組織一批文藝創作人員,根據陜北民歌的歷史淵源,產生的故事和反映的生活,創作一系列反映陜北民歌的文藝作品,將陜北民歌融入到歌劇、小品、舞蹈、小說、電影、電視等多種文學藝術形式中,從而多角度多渠道地將陜北民歌推向全國。
在這一方面,此前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電影《人生》、《黃土地》、《黃河謠》和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血色浪漫》等大量穿插陜北民歌的影視劇的上映,陜北民歌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也曾一度熱浪高漲。近年來,又有一系列陜北民歌題材的電視劇在熒屏紛紛亮相,如:《三十里鋪》《蘭花花》《盤龍臥虎高山頂》《陜北漢子》以及即將拍攝的《趕牲靈》。這都對提升陜北民歌的知名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藝術是獨立的,同時也是融合的。在獨立中求生存,在融合中求發展。陜北民歌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只有融合到現代藝術的大舞臺大天地中,才能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當今世界,文化不僅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文化本身也直接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產業目前也已成為最有前途的一種陽光產業。陜北民歌也不例外,它將隨著時代的發展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對陜北經濟的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雖然,陜北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藏(煤、石油、天然氣),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高增長的勢頭,但我們還必須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按照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選擇一種比較能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拳頭產品,來引導陜北人民樹立發展經濟,建設陜北的信心和勇氣。那么,這一拳頭產品無疑應該是根植于陜北高原,并在全國上下已經具有廣泛影響的陜北民歌了。
一是陜北民歌的文化出版業。陜北民歌的文化出版業首先要從對陜北民歌文本的編輯出版開始:如《陜北民歌大全》《陜北民歌精選》等。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編輯出版陜北民歌的研究成果。如:《陜北民歌藝術論》《陜北民歌通論》《陜北民歌音樂論》等。接下來就是陜北民歌的文學藝術創新,這需要組織一大批本土作家,創作一批以陜北民歌為題材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并將這些作品以叢書的形式出版發行。

二是陜北民歌的音像產業。音像產品包括陜北民歌的演唱專輯,這些演唱專輯可以是個人演唱專輯、幾人合唱專輯,集體演唱專輯。也包括陜北民歌演出專輯,如將我們舉辦的大型陜北民歌演唱會制成光碟出版發行。在陜北民歌的音像產品方面,還需要做的一項更深層次的工作是,要將陜北民歌的有關內容,如陜北的時代背景,陜北民歌與陜北民俗,陜北民歌手的人生經歷等制成影視專題片出版發行,同時也可推薦到相關電視臺播放。
三是陜北民歌的演出產業。組織精兵強將成立陜北民歌演唱團,在全國巡回演出,如此既可擴大陜北民歌的影響,又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陜北,比較有名的陜北民歌手可以說是層出不窮,比如王向榮、賀玉堂、駱勝軍、趙大地、王二妮……但這些民歌手大都各自為政,分散作戰,因而雖各有名,但卻難成氣候。一旦把這批民歌手組織起來,聯合演唱,其影響力和沖擊力是不可低估的。四是陜北民歌的影視、動漫文化產業。底蘊深厚、內容豐饒的陜北民歌為文學和影視等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我們要下大力氣,組織人力對這些原始素材進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創新,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著力打造幾部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電影、電視劇和動漫作品。毫無疑問,陜北民歌的產業化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工程,以上四個方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完整的。我們必須從基礎工作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注重軟件建設,注重人才培養,注重精品意識,注重品牌意識。要不得走馬觀花,也要不得應付差事,更要不得粗制濫造。陜北民歌是精品,陜北民歌的產業也只能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