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劉熙在《釋名釋首飾》中說到,“凡冠冕、簪釵、鏡梳、王真王當、脂粉等都為首飾。”之后清人翟灝在《通俗篇服飾》中,把帶鉤、佩墜也都歸入了首飾的范疇。加上后來更為普及的戒指、手鐲、手鏈等種類,我們不難看出,古人把從頭到腳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裝飾品都歸屬于“首飾”,其中的銀制品者,即為銀飾。老銀飾,就是指以白銀作為主要材料的古舊首飾。
自古以來,銀飾都被看成是財富的象征,特別是在明清時期,民間更是有“無銀不成飾”的說法。而銀飾之所以一直以來被人們所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它質地的昂貴和光亮的色澤,還因它有著極具魅力和藝術特色的裝飾圖案。
中國民間銀飾的基本形制和功能差別不大,但不同地區,銀飾的裝飾風格和手法不盡相同,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征也就各異。就銀飾而言,山西因中原地區文化傳統深厚,銀飾大氣厚重又不失細節,良工精做,遠觀近察均無懈可擊。徽州的銀飾,精工細作,布局生動,人物開臉神韻十足。福建閩南一帶的銀飾繁復細膩,個頭較小。而以東陽、紹興等地為代表的浙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繁華之地,商賈輩出,城市經濟繁榮,以文人慕名雅集而聞名。因而浙江出產的老銀飾純度高,成色好,形制典雅,具有設計感,具有獨特的風貌。
自隋唐開始,江南經濟持續發展。在五代十國時期,浙江屬于臨安人錢镠建立的吳越國。當時境內社會安定,經濟發達。到了兩宋時期,隨著中國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浙江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繁華富庶的地區之一。到了明清時期,浙江手工貿易活動已十分活躍,民間手工商業極其發達,水網的密布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條件,使用舟船出行,有別于北方的馬或車,且運量較大,為浙江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形成了特有的商賈文化。此外,在漢族的不斷南遷中,漢文化和少數民族畬族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浙江特有的地區文化特色。地理、歷史環境造就了既先進又傳統的浙江文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南方地域特色。這些地域文化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老銀飾裝飾藝術中,孕育出細致、精巧、雅俗共賞之格調,在金銀飾品裝飾上完美地呈現出來,體現了浙南民間的世俗思想與平民的生活意識。
浙江老銀飾圖案的設計要求構思嚴謹、題材新穎、整體和諧。圖案的題材與表現風格將銀飾的內在意蘊與外在形式結合得恰到好處。追求恬淡、自然的審美情趣,追求藝術的個性化發展,是浙江特色老銀飾與其他地方銀飾的主要區別之處。
在浙江老銀飾的裝飾內容上,戲曲內容占據了主導地位,這與浙江發達的戲曲文化是分不開的。中國戲曲無不以南戲為宗,而南戲誕生于浙江也成熟于浙江;到了元雜劇時期,一批雜劇名家,也紛紛南下逗留,遂使杭州成為繼大都之后的又一創作中心;明清傳奇的主要陣地也還是在杭州。近代以來,出自浙江嵊縣的越劇北上南下,唱遍大江南北。浙江地方戲曲的興盛為民間銀飾裝飾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
戲劇多反映愛情婚姻的悲歡離合,也有武戲,神話故事等,許多人物是婦孺皆知的,他們成為了老銀飾裝飾的重要內容。如:《白蛇傳》、《西廂記》、《牡丹亭》等戲曲故事里的橋段都是常見的裝飾圖案。還有一些民間的傳說故事,如牛郎織女、八仙過海等。如圖1。

圖1 “牛郎織女”銀鎖
這些老銀飾的裝飾圖案即使方寸天地,卻也布局位置周密細縝,以人物場面為主要內容,配以山川樹叢、房廓瓦舍、桌椅杯盤、舟車鞍馬等道具,每個人物的造型、開臉以致衣飾細節,精致細微,各得其神;即便面部表情莫辨,人物刻畫也簡潔生動,體態到位,僅從肢體動作來看也韻味獨到,市井百態如在眼前;在構圖、布局的處理上強調豐滿和均衡,以滿足觀者喜慶美滿、平和中庸的審美習慣,極見用心。
浙江自古文化繁盛,名人薈萃,士大夫正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滲入民間藝術中,對其題材、形式與審美情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成了民間藝術的雅化。銀飾裝飾內容中以花草動物作為裝飾的,取其中蘊含的品格來寄寓人的道德追求,就是采用了文人的“移情法表達”。如牡丹象征富貴,石榴象征多子,菊花、蘭花表示高潔不屈的品質;象征延年益壽的松鶴圖;象征男女愛情的龍鳳呈祥圖;象征喜事來臨的喜鵲臘梅圖。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題材的,則極力效仿文人書畫的逸筆情趣,顯現其高潔清雅的品格。銀飾裝飾中的山水布局也是吸收了文人山水畫的構圖與格局,呈現出空靈的藝術格調,許多老銀飾其實就是一幅中國畫。此外,漢字亦是家具裝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篆書的莊重古樸、隸書的淡雅高貴、楷書的端莊秀麗、行書的灑脫隨意、草書的落拓不拘,人們追求吉祥、長壽、富貴的美好愿望都在字里行間一一體現。如圖2。

圖2 “關雎雅頌”馬鞍對鐲
銀匠們喜歡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雕刻其上,從而讓一個小小的銀飾,寄托了很多美好的寓意。僅古時兒童胸前銀牌、銀鎖上就有“喜鵲登梅”、“童子抱蓮”、“天官賜福”、“狀元及第”、“連中三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以及名人墨寶、治印鏨雕等。如圖3。

圖3 “富貴長命”銀鎖
最美妙的是,因為是手工制作,匠人各顯其能,即便是同一題材,也因為制作的時宜不同,匠人的手法有別,而情趣不一。其間有看不完的景色、讀不盡的文章、吟不竭的詩歌、解不透的哲理、數不清的風流。那山中樹、林中鳥、水中月、花中人、人中宇、字中花等等,無不象征著吉祥,寄托著思念,祈求著神靈的保佑。人間情懷,盡在其中。這種“獨一無二”之感,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是非常享受的。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君臣、父子、夫婦和孝悌觀是社會普遍遵守的價值理念,而傳統銀飾很多就是以儒家的思想為教化題材,來教化世人。它與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理念相融合,而其表現手法往往隱喻含蓄而不直白,并通過民間耳熟能詳的戲文故事、忠臣烈女、珍禽瑞獸、祥花瑞草、吉利器物、文字符號等表現出來。如表現忠恕的,即忠君報國。它是儒家重要的倫理、政治范疇,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以至于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常見有的“岳母刺字”、“楊家將”等。表現孝道的“二十四孝”、“三娘教子”等,如圖4。表現和仁的“和合二仙”;表現忠義的“桃園結義”、“千里走單騎”等膾炙人口的情節。這些老銀飾的裝飾圖案有著濃重的道德倫理教化色彩,是物質和精神的綜合存在。

圖4 “三娘教子”戒指
浙江老銀飾品的裝飾布局和雕刻手法的運用無不體現出合理性、藝術性和潛在的世俗性。畫面構圖勻稱,圖案設計不僅有物象的寫實,還有依照形式美學的法則將客觀對象進行高度的概括與提煉。但因地域原因,每個地區在裝飾手法、風格上面,還是略有差別的。
以寧波,舟山為代表的浙東沿海區,屬于浙江漁民文化區。為物貨豐衍,人才萃集之地,對外貿易往來頻繁,銀樓眾多,成為全國銀樓業的后方根據地。其銀飾品與蘇工,徽工類似,地域特征不是特別明顯,多為模壓且厚重大氣。
浙南溫州、麗水以及臺州南部地區,屬甌越文化圈,漢代開始中原地區人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南下遷移浙南,隨之而來的還有民族特色濃重的——畬族,在此環境下,漢族、古越族,畬族等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碰撞,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征,可謂中華老銀史上的一支奇葩。其銀飾品特點主要表現在器物龐大,題材多為鄉土文化。手法上除了運用模壓之外,更多的運用鏨刻、琺瑯等技藝。
浙西金衢嚴三府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自古以來交往密切。其中浙西銀飾品因地理原因,更多風格類似于贛工,疏朗清秀,模壓細膩,工藝簡潔精練,人物造型古樸。
浙江北部杭嘉湖一帶,其中以嘉興湖州一帶的銀鎖最有代表性,此類鎖整體類同于蘇工,但細微之處也有區別,主要體現在鎖體的形狀與鎖邊的魚化龍(矮身胖龍)設計上,體現出其獨有的特征。
浙中紹興市,其銀飾品特征明顯,除傳統采用模壓之外,另運用鏨刻于鎖體之上,圖案多見花鳥魚蟲,手法老道,獨樹一幟。
浙江老銀飾品裝飾以其精湛的技藝、巧妙的構思和令人嘆服的創造力,形成了雋巧秀麗的獨特風格,反映了當時市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這些銀飾品凝聚了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深厚的心血,同時流露出質樸和真摯的情感,是一種極為寶貴的民間藝術。這既是浙江民俗的見證,也是文明時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遺產。
【1】民間老銀飾:長命鎖鑒賞與收藏 高和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12-1
【2】民間銀飾 王金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