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口縣農機局 譚敦勇

洞口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糧食主產縣,是傳統的雙季稻栽培區。全縣有耕地面積34720hm2,其中水田面積29870hm2。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政府推動水稻生產機械化的力度加大,目前全縣水稻生產機耕和機收兩個環節均已達到了70%,但栽植環節目前仍然以人工插栽為主。隨著現代農業發展,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顯得越來越迫切。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一項集農機農藝于一體的的綜合性、系統性技術,與手工插秧相比,具有分株快有效穗多、通風透光減輕病蟲害且抗倒伏及穩產高產等優勢。
(1)節省秧田。和常規露地育秧方法不同,機械化育秧采用毯狀秧苗,具有密度高、秧齡短等特性,秧田及肥水利用率高。機插秧可大幅節約耕地,一般手工栽植秧本比為1∶8(即1畝秧田能栽植8畝水稻),而機插秧本比僅為 1∶80~1∶100,秧田僅為人工栽插的10%,節約耕地的效益十分明顯。在節本方面,機插秧和拋秧都是使用塑料軟盤育秧,兩種軟盤面積相等,機插秧每畝只需軟盤25~28個,按每個0.8元計算,可以省40元。
(2)避災增效。水稻機械化育秧用塑料盤育秧,薄膜覆蓋,秧苗損失較少(成秧率高),且機插秧田便于肥水管理,防治病蟲害、鳥害及鼠害等,大大減輕了災害損失。而且,機插水稻抗逆性好,機械化育插秧具有抗倒伏、抗病蟲害優點,抗倒伏效果明顯。
(3)穩產高產。機插水稻實現了寬行、淺栽、定穴、定苗栽插,栽后發根力、抗逆性強,采光性好,能夠早扎根立苗,早活早發;機插秧具有明顯的高產穩產優勢,產量超過了人工手插,平均增幅為7%。采用機械化插秧作業,秧苗群體質量易于調控,且適應性廣,克服了直播稻生育期短、種植區域受限制及拋秧稻無序性種植、群體質量難以控制的弊端,容易獲得高產穩產。
(4)節約水肥。機插育秧在育秧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藥的使用效果,減少施用量。適當調節用肥比例和用肥時機,可大大提高肥料的使用和增產效果。實踐證明,機插水稻節水、節肥、節藥效果明顯,并能顯著提高稻米的質量安全水平。
(1)農民受傳統意識支配。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農民對傳統的種植習慣難轉變,大部分農民相信手插秧靠得住,認為機插秧不過關、不可靠、不高產。他們難以快速地接受新觀念,掌握新技術,使用新機具。同時農村現在仍是農戶分散經營為主,每戶幾畝地,速度快慢、產量多少無所謂,對機插秧技術的應用顯得不廹切。
(2)農機與農藝難協調。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不是單純的農機具推廣,需要農機與農藝技術結合與協調。目前,機插秧最薄弱的環節是育秧農藝配合,包括選種搭配、育秧軟盤泥土的厚度、種子處理和浸種催芽、均勻播種、秧苗管理等,這些育秧、機插科學方法必須掌握好、運用得當。
(3)技術推廣力量不足。特別是基層一線既掌握農機又懂農業技術的人員較少,難以滿足大面積推廣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的需要。
(1)加大宣傳力度。耐心與農戶溝通、積極引導,搞好技術服務,用心為農戶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示范推廣使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使他們擺脫傳統的觀念,接受新技術新機具。
(2)發展農機作業合作社。創新水稻插秧機械化推廣機制,引導有能力的種糧大戶進行示范推廣,逐步建立起以農機作業合作社為主體、市場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機械插秧經營新機制。
(3)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技術素質。
培訓對象以水稻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和科技示范戶為主,同時應重點加強縣、鄉鎮和村級農業農機技術人員的培訓。主要培訓內容包括水稻標準化育秧技術、機插秧操作技術、田間管理要點和插秧機的使用維護知識等,培訓出一批急需的育秧能手和插秧機維修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