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東縣農機局 李小陽

祁東縣位于衡陽市西部,土地面積1872km2,人口103萬,耕地面積5.48萬hm2,常年水稻種植面積7.2萬hm2(早中稻52.6萬畝,晚稻55.3萬畝)。2011年,祁東縣把推進水稻育插秧機械化作為農機化工作的重點,大力突破“瓶頸”,快速提升全縣水稻機插秧水平取得了成效。當年新增插秧機83臺、機械化播種流水線設備16臺套,啟動2家育秧工廠建設,全縣插秧機保有量達到169臺。
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2011年,祁東縣委縣政府把它當作發展糧食生產的頭等大事列入了“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縣委縣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水稻機插秧工作,把它納入全縣重點工作考核范疇,出臺了目標管理考核辦法,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的機插秧工作領導小組。要求農機、農業部門和鄉鎮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分解目標任務,落實資金技術。
二是加碼資金扶持。縣財政統籌安排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辦點示范專項經費15萬元,插秧機購機累加補貼資金30萬元,機插秧作業補助按實際驗收面積每畝獎補10元,各項累計年度預算支出105萬元。各鄉鎮至少列支5萬元支持水稻機插秧工作。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縣委縣政府領導逢會必講機插秧推廣工作,并多次機插秧推廣演示現場指導;縣委政策研究室就機插秧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在省內外和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調研文章;全縣各類媒體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使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和農民群眾接受機插秧,催生了一批購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等服務組織。
縣農機部門在加強傳統技術攻關的同時,特別注重技術創新,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一是積極推廣全自動育秧播種流水線。2011年3月,首批購進4臺套播種流水線投放到4個示范點。通過示范與試用表明:流水線不僅能做到精準、均勻播種,還有利于節約種子、減少浪費,而且每小時能播種320盤,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縮短了育秧播種時間。示范性推廣還為工廠化育秧奠定了基礎和積累了經驗。之后不少種田大戶和機插秧示范點主動要求引進流水線,至2011年10月全縣共推廣自動化育秧播種流水線16套,推廣軟、硬盤30萬張。表1、表2為機械化育插秧跟蹤記錄數據,經分析流水線播種育秧的經濟社會效益顯現。

表1 種田大戶鄒伍清早稻機插育秧跟蹤調查記錄表
二是利用廢棄的土磚坯制作營養土。經試驗研究,廢棄的土磚不僅“營養成份高”,而且干燥、水份少,非常適合流水線育秧播種。這種廉價的原料在農村非常普遍,我們就地取材廢物利用,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在操作實踐中須篩出石子和雜物,減少碎石和雜物對插秧機的損害,大大提高了機插秧作業效率。

表2 種田大戶胡建華中稻機插育秧跟蹤調查記錄表
三是推廣大棚育秧并啟動工廠化育秧建設。育秧受氣候的影響特別大,南方早稻育秧季節往往低溫天氣多,爛秧壞秧現象普遍,不僅增加育秧成本,影響插秧面積和收成,還會損傷農民和合作組織種田積極性。為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2011年,組織種田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領辦聯辦了3個小型育秧工廠(大棚),每個育秧工廠擁有育秧流水線2套、建設標準育秧大棚6~8個、供秧能力達到34hm2(500畝)左右大田。為了從源頭上控制水稻直播,進一步搞好2012年的集中育秧,2011年9月開始規劃與建設2個高標準上規模的育秧工廠,每個育秧工廠設計年供秧能力達到666.7hm2(10000畝)大田。
過硬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是做好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推廣工作的基礎,縣農機部門在推廣過程中不斷完善服務措施,聚集各方合力,提高組織化水平和服務能力。
一是建立“二合一”聯動機制。農機部門主動與農業部門聯姻,做好機插秧與人工拋秧、流水線播種與傳統方式播種的對比試驗,并通過對水稻生長全過程的觀察和記錄,做出全生長期及產量的對比分析。2011年早稻,選擇金橋鎮蛇形灣組13.3hm2(200畝)大田進行機插育秧和手插育秧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機械化育插秧比手插每畝節省工時費10.2元。同時,主動邀請農技專家共同舉辦機插秧技術培訓班,指導田間管理,共同定點跟蹤服務。
二是開展“一加六”活動。縣農機局成立由6名工程師組成的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專家指導組,每位工程師領頭組建一個育插秧專業服務隊。服務隊實行分片負責,按田畝面積和行政區劃確定服務范圍和服務對象。服務隊常年奔走在田間地頭,重點指導育插秧工作。
三是推行“四幫一”服務。對全縣6個中心示范點和23個示范戶實行切塊分片包干服務,即每個中心示范點由縣農機局1名班子成員牽頭,帶領1個股室、1名技術人員、1名鎮干部蹲點聯系服務。服務實效由縣政府辦牽頭,組織縣農機局、農業局和所在鄉鎮參與考核,并嚴格實行獎懲。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種田大戶和合作組織的后顧之憂,為發展水稻機插秧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