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幸,萬大娟,蘇 青
(湖南師范大學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影響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經濟、生態環境、人口、社會等復雜的巨系統。對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的研究除了自身的環境屬性外,還涵蓋了農村聚居環境的經濟屬性、生態屬性、社會屬性等。因此,本文從農村經濟發展系統、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和農村社會進步系統和農村人居環境系統等方面對我國中部六省農村聚居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法),是將相關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以往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大多數是從定性的角度進行描述,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觀性,而層次分析法不僅體現了定性的描述各評價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且將其相對重要性定量化、數據化,從而更有效的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應用。因此本文選擇層次分析法對中部分各省份農村聚居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如下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模型:

模型中Ai表示第i個省農村聚居環境質量評價的綜合指數;bim分別表示影響第i個省農村聚居環境質量評價的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等各級系統的標準值;Wbm分別表示上述各系統的權重;cij表示第i個省農村聚居環境質量評價的參評指標的標準值;Wcj表示各參評指標的權重。
利用AHP法確定Wcj成為本模型的關鍵因子,直接影響了模型計算的結果,進而決定了模型是否能為實踐所用。
1.1.1 建立指標層次結構圖
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必須立足于客觀現實,反應評估對象的特征,建立在準確、科學的基礎上,指標意義必須明確。
(2)系統性原則:指標的選取應注重全面性,必須能全面地反映各個系統的綜合水平以及各方面發展的因素,涵蓋農村經濟、生態環境、人口、社會等方面內容;同時也應注重地區特殊性、導向性、完備性和高度的概括性,避免指標之間出現重疊、交叉。
(3)可操作性原則:選擇的指標要能夠根據測量標準進行量度,指標體系在應用中必須簡單明了,同時必須考慮數據收集的難易程度,考慮數據統計的連貫性和真實性。
(4)主導因素與綜合分析原則:反映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的因素很多,因此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能夠反映農村聚居環境主要特征的因素作為各個系統的評價指標。
根據以上原則,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在考慮四個系統的基礎上,分別選取了17個參評指標作為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的指標層,分別是農村經濟發展(B1):單位面積農業生產總值(C1)、農民年人均純收入(C2)、農民人均耕地面積(C3)、農民人均糧食占有量(C4),農村生態環境保護(B2):森林覆蓋率(C5)、農用柴油使用強度(C6)、農膜使用強度(C7)、秸稈產生強度(C8)、畜禽COD年產生強度(C90)、農藥施用強度(C10)、化肥使用強度(C11),農村社會進步(B3):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數(C12)、第一產業占從業人員比重(C13)、中學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C14),農村人居環境(B4):農村人均住房面積(C15)、每千農業人口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C16)、鄉鎮文化站數量(C17)。各省數據均來自各省2008年統計年鑒和2008年中國農業統計年鑒。
1.1.2 確定各層指標權重
對農村聚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看科學的建立后,采用謝菲爾德法等專家咨詢方法,結合各省的實際情況,經專家的兩兩比較后,得到判斷矩陣T=(tij)m×m。
(1)Bi的計算。在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綜合評價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農村自身的生態環境作用,也要考慮到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影響。因此4大系統結合起來考慮,得到以下判斷矩陣:

采用方根法解此矩陣,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即B=[0.2155 0.4562 0.1746 0.1519],經計算檢驗 CR=0.0019<0.1,判斷矩陣T具有一致性,模型關鍵因子Bi的值可信。
(2)Ci的計算與匯總。根據以上的原則分別計算C-B1,C-B2,C-B3和 C-B4中的Ci,并進行相應的一致性檢驗,最終得到17個評價指標的綜合權重。
根據以上論述和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得到中部各省(同時選擇貴州、江蘇兩省分別代表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部分省份作為對比)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的各系統指數和綜合評價指數(如表1所示)。由評價的結果可得到各省份農村聚居環境質量綜合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湖南>山西>江西>河南>江蘇>湖北>安徽>貴州。

表1 各省系統指數和綜合評價指數
對系統指數和綜合評價指數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分析各省的農村聚居環境的社會經濟現狀,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最快,貴州省農村經濟最落后,這也是選擇這兩個省份作為中部六省評價結果對比的原因之一。
(2)貴州省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系統中的評價指數排在第一,其次是湖南省和山西省,河南省排名最后,其主要原因是農藥、化肥、農膜等農用物資的使用強度過高嚴重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從分析結果來看,河南省農用物資使用量高于其他幾個省份,所以河南省應加強農用物資的使用管理,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環境保護措施。
(3)農村社會發展和人居環境系統系統評價中,河南省排名第一,貴州省最后。充分體現不同省份當前對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程度不一,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我國中部地區農村人居環境還將不斷改善。
(4)綜合評價指標中湖南省排名第一。由評價指數可知,湖南省在四個系統的評價得分都很高,說明湖南省在發展農村經濟社會的同時,農村生態環境的也得到有效治理,并合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貴州省雖然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評價最高,但是在其他三個系統評價中得分最少的,由此可知貴州省的農村發展相對落后,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都很低,也為今后農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江蘇省的農村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在合理控制農用物資的使用中采取力度不大,農村經濟發展過多依賴于農用物資的消耗,因而綜合評價指數不高。
我國中部地區聚居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農用物資使用總量和使用強度較高,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同時,因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注重提高農產品產量,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由此帶來污染物在農村環境中長期殘留并隨地球化學循環向周邊區域轉移和擴散。為此,我國中部地區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農村聚居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
(1)要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將農村環境治理與城市環境保護并重,充分考慮農村生產和生活,與農業結構調整、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鎮村布局和村莊建設規劃緊密結合,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劃,促進城鄉環境一體化進程,實現城鄉環境協調發展。
(2)要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的建設工作,使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建設行為都得到全面有效的規范。要完善立法,使環境法制的科學化、可行化,用法律手段治理農村環境問題。讓農民提高守法的自覺性,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來。
(3)建立健全環保公眾監督機制,進一步實施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規范信息公開化的監督、檢查、考核和發布。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曝光督促企業提高治理污染的自覺性。
(4)實施專項專人治理制度,即對某一污染可嘗試由環保部門授權,專業部門治理的工作模式。如:對人畜糞便的污染,結合改廁、改廚和沼氣池建設,由省農村能源辦公室進行綜合治理;對化肥農藥的污染可由農業廳進行綜合治理等。
[1]彭鵬.湖南農村聚居模式的演變趨勢及調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2]施祖送,梅昀.層次分析法在湖北省土地利用現狀評價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