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李艷麗
支氣管擴張大多繼發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后,支氣管壁結構破壞,引起支氣管異常和持久性擴張。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咳大量膿痰和(或)反復咯血。本文旨在觀察常規抗感染、排痰治療基礎上加用支氣管鏡下灌洗治療的臨床療效。
1.一般資料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患者58例,以上患者均符合新版《呼吸病學》診斷標準[1],并經影像學證實合并感染。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加重,痰量增多,伴或不伴咯血,均有不同程度發熱。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觀察組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齡為20~72歲,平均40.2歲;對照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齡為19~70歲,平均38.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2.方法對照組患者病原學結果及藥敏試驗給予抗感染治療,同時給予化痰、退熱、止血、體位排痰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支氣管鏡灌洗治療。應用OlympusBF-P60型纖維支氣管鏡做支氣管鏡下灌洗治療。術前禁食水4小時,常規行鼻腔及咽喉部局部表面麻醉,術中給予氧氣吸入、心電監護。支氣管鏡經鼻腔進入,根據CT定位在病變部位段或亞段開口處,留取標本送檢病原學后,分次注入37℃生理鹽水30~50ml,反復灌洗至吸出液清亮為止,一般約2~4次,總量約100~200ml。灌洗后鏡下注入相應抗生素(該患者靜脈應用抗生素)20ml,不吸引,結束治療,每周治療1~2次。
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發熱持續時間、住院天數、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緩解時間。
4.療效評定標準患者治療后發熱癥狀消失,咳嗽、咳痰癥狀顯著緩解,肺部啰音顯著減少,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降至正常范圍,影像學檢查示炎性滲出病灶基本吸收,為顯效;患者體溫基本降至正常,咳嗽、咳痰癥狀減輕,肺部啰音減少,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影像學顯示炎性滲出病灶部分吸收,為有效;沒有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5.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對兩組患者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用X2檢驗,均數比較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觀察組發熱持續時間、咳嗽、咳痰緩解時間及住院天數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支氣管擴張是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病因是支氣管-肺組織感染和支氣管阻塞,患者氣道清除機制和防御功能受損傷,使其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易發生感染和炎癥。細菌反復感染可使充滿炎性介質和病原菌粘稠液體的氣道逐漸擴大、形成瘢痕和扭曲[2]。患者反復發生咳嗽、咳膿痰,住院次數逐漸增多,治療難度逐漸增加,部分患者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臨床傳統治療方法主要為抗感染、祛痰、排痰等,但此方法很難改善患者支氣管阻塞情況,氣道內的分泌物不易徹底清除,造成感染反復遷延,細菌耐藥機率增加。
支氣管鏡下灌洗治療可以有效的清除氣道內的痰液及分泌物,通暢患者氣道,緩解支氣管阻塞,另外,支氣管灌洗對局部病灶刺激可增強患者咳嗽反射,使深部痰液咳出,有利于通氣功能改善[3]。同時可以鏡下注入抗生素在局部增加藥物濃度,可明顯縮短抗生素使用時間,減少患者住院天數。支氣管鏡下灌洗還有利于獲取無污染標本,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準確,便于指導抗生素臨床應用[4]。
支氣管灌洗治療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是一種安全、有效、經濟的方法,可明顯提高近期療效,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廣。
1 朱元玉,陳文彬.呼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92-901.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9.
3 曾軍,林材元,趙子高,等.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肺部嚴重感染合并呼吸衰竭[J].中國內鏡雜志,1977,3(3):27 -28.
4 楊松,張耀亭.纖維支氣管鏡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06,11(6):771 -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