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穎秀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關于隱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詩學》和《修辭學》中對隱喻做了系統的研究。當前,隱喻作為一種語言和認知現象,是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種學科共同關注的問題。細心觀察就能發現,隱喻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正如理查茲所說“我們日常會話中幾乎每三句話就可能出現一個隱喻。”隱喻的語用分析即以日常會話中的隱喻為研究對象,從隱喻的使用角度來剖析其內在機制。
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使用隱喻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隱喻的生成,一是隱喻的理解。本文著眼于隱喻的生成,隱喻的生成主要由發話人決定,涉及發話人的文化背景和語言選擇。發話人的選擇遵循語言的適應性原則。即指發話人通過語言形式的調節和選擇,以發揮語言的不同功用和特性,在滿足語境要求的基礎上,最終實現發話人的意圖。教育話語是指引教育發展的標志,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育話語。本文通過對教育話語語料庫的分析,對教育話語的喻體進行歸類,歸納出其背后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