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瑩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遼寧 盤錦 124010)
隨著油氣勘探與開發的深人,古潛山油藏已成為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的主要油氣藏之一。研究工區位于遼河坳陷西部凹陷高升81井以北至牛2孔之間近500Km2地區,包括牛心坨隆起、牛心坨洼陷、宋家洼陷與高升隆起部分四個二級構造帶。該區是遼河斷陷地質條件最為復雜的地區之一,也是勘探程度較低的地區。
牛心坨地區為遼河盆地西部凹陷的最北端,為勘探程度較低的地區。
雖然西部凹陷北段中生界至太古界潛山勘探取得較大的成果,但從總體來說對西部凹陷北段潛山噴發巖、沉積巖與變質巖儲層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勘探程度較低,許多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同時本區勘探領域較大,存在較大的勘探潛力,目前生產情況說明本區具備了很好的產能,潛山已成為本區重要的勘探目標。
西部凹陷北段基巖潛山地層巖性復雜,出露了太古界的變質巖、中上元古界的沉積巖和中生界的噴發巖,其上部分覆蓋了新生界古近系房身泡組為玄武巖,自上而下形成了基性玄武巖、中酸性噴發巖、碳酸鹽巖、區域變質巖與動力變質巖及混合巖的巖性地層區域組合,垂向以角度不整合接觸。
斷層數量多、規模大、多期多組,以張性正斷裂為主,兼具部分反轉和走滑特征;主要發育NE-NEE向、NEE-EW向和NW向三組斷裂,其中NE-NEE向主干斷裂控制北段的基本格架和研究區內次級構造單元的展布,NEE-EW向和NW向斷裂屬于派生的次一級斷裂,控制二級構造單元內部斷塊及圈閉的形成和演化。
從巖心觀察和薄片鑒定等分析資料看組成牛心坨地區潛山地層的巖性為一套變質巖體系,主要有混合花崗巖、變粒巖、角閃巖、片麻巖、輝綠巖等。
巖性的不同決定著巖石強度的不同,而裂縫發育程度與巖石強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準確的識別巖性是劃分儲集巖與非儲集巖的先決條件。
根據現有的勘探開發認識,可將本區巖性按裂縫發育程度和含油性的好差分為三類:
好儲集巖:混合花崗巖;
差儲集巖:變粒巖,片麻巖;
非儲集巖:角閃巖,輝綠巖。
綜上所述組成牛心坨地區變質巖潛山的主要巖性有五種,不同巖性所包含的不同的巖石礦物有不同的測井響應值,這就給我們提供了應用測井資料劃分儲集巖和非儲集巖的方法和依據。也能夠更有針對性的識別該地區的巖性的儲集性。
對巖性敏感的測井曲線主要有自然伽瑪、密度、中子等,可作為巖性識別的重要手段。為了能用測井曲線定量地劃分出儲集巖與非儲集巖,利用牛心坨潛山巖心觀察和薄片鑒定資料,選取了34個層點、其中儲集巖28個層點,非儲集巖6個層點。制作了DEN-CNL交會圖(圖1),儲集巖與非儲集巖可以很好的分開,圖版符合率為100%;同樣方法制作了GR-AC交會圖,有兩個非儲集巖點不符合,圖版符合率為94%。

圖1 牛心坨潛山巖性識別圖版(CNL~DEN)
根據如上兩個巖性識別圖版得到該區潛山儲集性識別標準如下:

非儲集巖則各項測井值相反。
涉及到儲集層的劃分,首先要根據巖性判斷出儲集性(儲集巖與非儲集巖),在儲集巖的基礎上區分干層,油層,差油層。根據試油資料及巖性分析,牛心坨地區的儲集層主要兩種巖性組成,片麻巖與混合花崗巖,也驗證了上面的結論:這兩種巖性為儲集巖。
根據該潛山試油、試采資料,選取了26口井41個儲集層點,其中油層20個,干層9個,差油層12個。制作了AC-DEN交會圖(圖2):

圖2 牛心坨潛山儲層識別圖版(DEN~AC)
可看出油層與差油層交互在一起,界限不明顯,含油層與干層的界限相對比較明顯。有兩個干層點和一個差油層點不符合,圖版符合率為93%。
根據儲層識別圖版得到該區油層、差油層、干層的儲層劃分標準如下:
油層:AC(us/ft)>=56,DEN(g/cm3)<=2.6;
差油層:AC(us/ft)為 56~73,DEN(g/cm3)為2.35~2.56;
干層:AC(us/ft)<56,DEN(g/cm3)>2.6。
通過對牛心坨地區變質巖潛山的巖心、薄片、試油、試采資料的研究,結合測井曲線,準確而合理地進行了巖性識別與儲層劃分,對潛山地層的測井解釋及地質研究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研究發現,測井三孔隙度曲線和自然伽馬曲線是劃分巖性的主要信息,其中聲波曲線和密度曲線又是劃分儲層較好的測井曲線信息。
從交會圖中可以看到這種利用測井資料的劃分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應用性,為下步的測井評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1]薛尚義.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潛山油藏特征及油層分布[J].河南石油,2006,20(1):8~9.
[2]邱芳.大民屯凹陷基巖油氣藏油氣運聚規律研究[J].河南石油,2006,20(3):1~3.
[3]孫娜.遼河盆地興馬太古界潛山的巖性識別與儲層劃分 [J].石油地質與工程,2007,21(4):20~22.
[4]孔令福.冷124井區變質巖潛山油藏儲層測井解釋及其評價[J].特種油氣藏,1996,3(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