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凌 王軍 楊召華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一種較常見的疾病,它是新生兒早期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部分幸存者可遺留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盡管目前對該病的治療已采用了氧自由基清除劑、腦細胞營養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興奮性氨基酸阻滯劑,效果仍不理想[1]。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間筆者所在醫院在常規治療上加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本組患兒74例,其中男41例,女33例,胎齡37周以上足月新生兒,所有患兒均符合下列標準:①所有患兒都進行了常規治療;②所有患兒均排除畸形表現;③所有患兒都曾在圍生期發生過窒息;④所有患兒均排除代謝性、遺傳性疾病;⑤所有患兒均為足月兒;⑥臨床表現有意識障礙,興奮或嗜睡、昏迷、驚厥、肌張力增高或下降,經頭顱CT掃描顯示程度不一的多灶性低密度區。將全部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例,兩組一般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根據病情給予吸氧,預防感染,糾酸,控制抽搐、降顱壓,維持液體量及能量合劑支持等綜合治療,同時注意維持血壓及血糖正常。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20mg/次,1 次/d,10 ~14d為1 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注意患兒體溫,呼吸、心率、意識、肌張力及原始反射的改變情況。
3.療效判定[2]:顯效:治療7d內患兒面色紅潤,呼吸平穩,神志清晰,哭聲有力,吸吮力佳,反應佳,心率>100次/min,肌張力恢復正常;有效:治療10d以上癥狀、體征緩解;無效:治療10d以上癥狀、體征無變化或繼續加重。
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所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NBNA評分比較 兩組患兒NBNA評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前(24.5 ±1.2),治療后(37.6 ±2.2);對照組治療前(24.1 ±1.4),治療后(33.3 ±2.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指各種圍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腦損傷。常表現為興奮激惹,數小時內轉為抑制甚至昏迷,有的表現為吸吮、吞咽和舌運動障礙等不典型癥狀。基本病理生理過程是由于腦組織缺氧缺血和再灌注損傷[3]。在這個過程中,缺血缺氧期,腦組織含氧量減少,作為電子受體的氧不足,再灌注恢復腦組織氧供應,也提供了大量電子受體,使氧自由基在短時間內爆發性增多,有極為活潑的反應性,經其中間代謝產物,不斷擴展生成新的自由基,形成連鎖反應,它可以與各種細胞成分發生反應,造成腦細胞結構損傷和功能代謝障礙。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是一種含唾液酸的膜糖脂,其分子由一個疏水的酰胺部分和一個親水的唾液酸寡糖基因組成,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的細胞膜中,在神經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再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具有保護細胞膜,防止神經細胞凋亡,促進損傷的神經細胞修復,在維持神經功能及神經修復調節中起重要作用[4]。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NBNA評分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且未發現不良反應,說明對HIE患兒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可較快減輕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綜上所述,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作為一種神經保護劑,是治療新生兒HIE可供選擇的有效藥物之一,值得兒科臨床推廣使用。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1 韓玉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的現狀與展望[J].臨床兒科雜志,2001,19(2):69 -99.
2 史寶海,李靜,陳震,等.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2,17(2):132.
3 姬懷勇.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及病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4):118 -119.
4 李麗,殷憲敏.神經節苷脂治療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05,11(4):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