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張善明,馮罡,張建,劉雅峰,張水桃
(內蒙古第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烏海016000)
內蒙古寶音圖隆起區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
楊銳,張善明,馮罡,張建,劉雅峰,張水桃
(內蒙古第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烏海016000)
系統闡述了內蒙古寶音圖隆起區地層、構造及巖漿巖特征,詳細介紹了區域礦產資源類型及典型礦床地質特征.在此基礎上從巖石地層含礦性、區域地球化學特征、區域地球物理特征、區域重砂特征4個方面論述了該地區之成礦潛力,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并劃分了區域成礦遠景區.認為寶音圖隆起區找礦潛力巨大,今后的找礦勘探中應注意與超基性巖有關的非傳統資源的找尋,注意“三高一低”找礦模式的運用.
寶音圖隆起;成礦地質特征;找礦潛力;超基性巖;內蒙古
Abstract:With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a,structure and magmatic rocks in the Buyant Uplift in Inner Mongolia,the types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typical deposits in this area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The potentiality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is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ore-bearing capability of rocks,geochemistry,geophysics and heavy minerals.Based on the study of regional ore-forming law,the prospective areas are set up for future explora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ity for a successful mineral exploration in Buyant Uplift.The ultrabasic-related unconventional mineral resources might be a concern in further prospecting.The areas with high magnetic anomaly,high polarizability anomaly,high geochemical anomaly and low resistivity anomaly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Buyant Uplift;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exploration potentiality;ultrabasic rock;Inner Mongolia
在寶音圖地區與其南側的狼山地區之間,存在一條古元古代深大斷裂,即高家窯-烏拉特后旗-化德-赤峰斷裂帶.以該斷裂為界,南為狼山地區,屬于華北地臺;北為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中的古陸塊,該古陸塊北界也是一條近E-W向斷裂,再加上東、西兩側由NE向大斷裂圍限,于是就構成了一個近菱形的隆起塊體,即寶音圖隆起[1].
地理位置上寶音圖隆起位于內蒙古中西段北部,狼山北側,索倫山一帶,是狼山成礦帶北側非常重要的銅、金、鉬、鎳等多金屬成礦帶.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眾多地勘單位陸續在該區開展過普查勘探工作,并先后發現了烏拉特中旗金礦、巴音查干鉻鐵礦、特頗格日圖鎳礦、查干德爾斯鉬礦床等大、中型礦床及一大批小型礦床(點).近年來,隨著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區域礦產地質調查“地毯式”鋪開及深入推進,新一輪普查勘探工作成績斐然,同時大量資料的獲得也使我們對該區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內蒙古寶音圖隆起位于天山-內蒙地槽褶皺系(I級),內蒙古興安地槽褶皺帶(Ⅱ級),寶音圖隆起(Ⅲ級).區內地層出露齊全,巖漿活動頻繁,構造運動強烈,礦產豐富.
區域上地層主要有白堊系巴音戈壁組、上石炭統阿木山組、志留系徐尼烏蘇組、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古元古界寶音圖群.其中巴音戈壁組砂礫巖分布在溝谷平灘內,最為廣泛.阿木山組灰色結晶灰巖夾板巖零星分布,被后期侵入作用破壞得支離破碎.徐尼烏蘇組主要分布在北部中蒙邊境線一帶,總厚度大于6000 m.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整體呈NE向分布在隆起中部,可見兩套巖石組合:一套為由變玄武巖、硅質巖、火山碎屑巖構成的基性火山巖-碎屑巖組合,具弧后盆地特征;另一套由斜長角閃巖、斜長片麻巖組成,屬拉張過程中板底墊托的產物[2].古元古界寶音圖群分布在隆起核部,是區內出露的最古老巖層,為一套變質程度綠片巖相至角閃巖相的含石榴石、十字石、藍晶石的二云母石英片巖,白云母石英片巖,二云母片巖,變粒巖以及片麻巖夾大理巖[3].
按板塊構造觀點寶音圖隆起區屬華北陸塊北緣(Ⅱ級)之寶音圖-錫林浩特火山型被動陸緣(Ⅲ11).區內構造活動強烈,自元古宙至新生代經歷了多期次構造運動,斷裂發育、褶皺多樣,早期構造形跡被后期構造疊加或破壞.以呂梁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為主要構造期,是本區褶皺造山的主要階段,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主要表現為隆起和凹陷的發生和發展,并形成本區最終的構造格局.寶音圖隆起區一帶構造線總體呈NE向、E-W向,由于受后期多期次的巖漿侵入活動蠶食和新生代地層的大面積掩蓋,地表可識別的構造形跡較少.
1.2.1 褶皺構造
區內不同序次的褶皺構造發育,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區內古-中元古界、古生界地層均已發生強烈的變形、褶皺,并形成一系列緊閉的線狀背斜、向斜構造,部分組成褶曲的地層已發生倒轉.其中大型褶皺構造主要分布于古元古界寶音圖群和志留系徐尼烏蘇組中,區域上表現為連續的背、向斜構造.小型褶皺構造主要見于元古宇、古生界地層中,根據軸面產狀可分為直立褶皺、斜歪褶皺和平臥褶皺.
總體來看,區內褶皺活動主要發生在呂梁期和加里東期,并存在元古宙和古生代兩個不同的褶皺系,元古宙褶皺系主軸方向為NE向,受后期巖漿活動和構造運動的破壞,大多殘破不全,向斜相對保留完整.古生代褶皺出露區地形平緩,廣泛覆蓋,較難識別.區域上存在五大向斜(達爾其格特、圖古日格、查干哈馬爾、呼乃敖爾其格和嘎斯格圖倒轉向斜)和五大背斜(呼和楚魯、哈兒陶勒蓋、呼勒斯臺烏拉、哈達呼舒和準勃倒轉背斜)構造.
1.2.2 斷裂構造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較大規模有30多條,按其走向、發育程度依次有NE向(含NNE向)、近E-W向(含NEE向)、NW向(含NNW向)、N-S向等.斷裂構造不僅限制著寶音圖隆起的空間結構,還控制著區域礦床(點)的分布及巖墻(群)的延展方向.
寶音圖隆起區構造-巖漿活動頻繁,具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4個噴發旋回.巖漿巖分布廣泛,巖石種類復雜,從酸性巖到超基性巖均有出露.空間分布上,侵入巖多呈巖基、巖株狀產出.總體上在北部中蒙邊境線一帶沿近E-W向展布,西部和南部沿NE向展布,受構造控制作用明顯.規模較大的中酸性巖體主要沿褶皺軸部侵入,因而巖體長軸方向或總的排列方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4].
該區屬內蒙-大興安嶺成礦省(Ⅱ2級),烏力吉-錫林浩特元古宙、華力西、燕山期銅、鐵、鉻、金、螢石成礦帶(Ⅲ7級)之烏力吉-歐布拉格銅、金成礦帶(Ⅳ76級)和查干此老-巴音杭蓋金成礦帶(Ⅳ74級)?邵和明,張履橋.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成礦區(帶)和成礦系列.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開發局.(圖1).成礦地質背景為強烈的晚華力西期構造-巖漿-成礦作用,且多期次成礦作用明顯,并形成多種類型的礦床,主要礦種有銅、鐵、金、鉬、鎳、鈷、鉻.

圖1 寶音圖隆起及鄰區成礦帶區劃圖Fig.1 Division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s in Buyant Uplift and nearby area
該區主要礦床(礦化)類型有8種,分別是:①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如烏拉特中旗金礦及伊很查汗金礦;②巖漿分異型鉻鐵鎳礦,如巴音查干、哈達呼舒鉻鐵礦及特頗格日圖鐵鎳礦;③沉積變質型鐵、錳礦,如塔斑塔里勃鐵錳礦、其熱根尚德鐵礦、阿爾哈布塔錳礦及查干哈馬爾錳礦;④熱液型鐵、銅、螢石礦,如額爾登泯布拉格銅礦、額和音查干鐵礦;⑤石英脈型金、銅礦,如圖古日格南含銅金礦;⑥巖漿期后熱液型硫鐵、硫鎳、稀土礦,如塔拉呼都根海爾硫鐵礦、達布遜硫鎳礦及查干德爾斯鉬礦床;⑦偉晶巖型鈹礦,如圖古日格含鈹偉晶巖礦床;⑧風化淋濾型菱鎂礦,如烏珠爾少布特菱鎂礦.
總體上,本區金礦床(點)主要分布在區域上規模較大的斷裂構造帶上,集中在寶音圖隆起中部和北部一帶,斷層兩側富含成礦元素的地質體是其成礦的必要條件.礦化主要與石炭紀石英閃長巖、三疊紀花崗閃長巖及新元古代奧長花崗巖關系密切,晚古生代構造-巖漿活動期是其主成礦期.沉積變質型鐵礦、錳礦集中分布在隆起區中北部,一般賦存于中元古界變質巖系中,主要受溫都爾廟群一巖段控制,且經歷了多期次的構造運動改造及區域變質作用,主要成礦期為前寒武紀,后期構造運動對礦床具有破壞作用.分布較為廣泛的巖漿分異型鉻鐵礦,主要同區內廣泛分布的超基性侵入巖有關,但超基性侵入巖(或洋殼殘片)受深大斷裂或板塊縫合線控制明顯,因此該類型礦床受構造控制,加里東-華力西期構造旋回為主要成礦期;熱液型、偉晶巖型及石英脈型礦床(礦化點)為巖漿期后熱液活動的產物,各時代侵入巖或其熱液活動只要富集成礦元素均可成礦.淋濾、風化型礦床為現代物理或化學作用的產物.
2.3.1 284金礦床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綠片巖、變質砂巖,志留紀徐尼烏蘇組粉砂巖、板巖、石英云母片巖;侵入巖為二疊紀石英閃長巖.以上三者間在礦區中部、南部均為斷層接觸,斷層呈NE走向,斷層面南傾.該斷裂形成于華力西期,地表可見寬窄不一的構造破碎帶,破碎帶內擠壓片理明顯,并形成一系列動力變質巖,主要巖石類型有糜棱質硅化碎裂巖、石英絹云母千糜巖、陽起石石英千糜巖、糜棱巖.沿斷裂帶自南西向北東,依次分布有902、904、906、908等礦點,礦體均賦存在斷裂破碎帶內.
主要礦石礦物為自然金,脈石為含石榴云母片巖、石英絹云片巖.自然金呈片狀或薄膜狀分布于云母條帶、擠壓片理或巖石裂隙中,常與微粒狀金紅石及鐵質礦物共生.伴生礦物有赤鐵礦、針鐵礦、褐鐵礦、方鉛礦等.圍巖蝕變有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硅化、褐鐵礦化及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為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和黃鐵礦化.Au平均品位1.98×10-6,資源量249.55 kg.礦石氧同位素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284地區礦石氧同位素組成Table1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ore in No.284 deposit
該礦床有兩期成礦作用:第一期為中低溫熱液成礦期,第二期為次生富集期.中低溫熱液成礦期是伴隨斷裂構造運動,熱液從富金地質體(二疊紀石英閃長巖)中萃取金而成為富金成礦熱液,熱液在運移過程中,隨著溫度的降低(包裹體測溫顯示金成礦溫度為194℃),從熱液中析出金而賦存于糜棱巖、糜棱巖化巖石、角礫巖中.從表1可看出,所測得的4個δ18O水數據很接近,遠離巖漿水和變質水范圍,與該區地表水值相當,說明次生富集階段成礦熱液來自地表水和地下水,并溶解了巖體、地層中的金,遇到地球化學障時,水溶液的物理化學條件發生變化,金沉淀形成可見明金,進一步促使了金的富集[5].
2.3.2 特頗格日圖鎳礦
礦區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寶音圖群第三、第四巖段,志留系徐尼烏蘇組第二巖段.巖漿巖有特頗格日圖超基性巖和細粒角閃閃長巖侵入體.礦區斷裂構造發育,并控制著特頗格日圖超基性巖體的產出及磁異常的分布,是礦區鎳鈷鐵多金屬礦化的控礦構造.超基性巖體微量元素分析顯示富含Ni、Co、Cr元素,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曲線顯示稍向右傾的平坦配分型式,為輕稀土弱富集型,δEu值介于0.44~1.26之間,說明巖體有一定的分異演化,但程度不均.
綜合礦區超基性巖體地表礦化信息發現,鐵礦化微弱,主要集中在破碎帶內的硅化碳酸鹽巖中;鎳礦化主要發育在蛇紋巖、硅化碎裂巖與硅化滑石菱鎂巖和蛇紋巖的接觸破碎帶中;鈷礦化與碎裂滑石菱鎂巖關系密切,在碳酸鹽巖與蛇紋巖接觸帶部位及雜巖體與圍巖的內外接觸破碎帶內鎳鈷礦化強烈.
研究認為,古生代陸緣伸展階段地殼變薄,寶音圖隆起區基底斷裂活動加劇,形成了最初的斷裂,來自上地幔基性-超基性巖漿在早期結晶階段的高溫條件下富含Cu、Fe、Co,隨著熔漿結晶分異作用的進行,熔漿中硫化物與硅酸鹽發生熔離,在巖體下部富集銅鎳等親硫元素.巖體就位后受構造運動影響,形成許多斷裂和小裂隙,來自深部的含方解石、硅質熱液沿裂隙上升,并不斷汲取下部超基性巖中的Ni、Co元素,形成含礦熱液,含礦熱液持續上升并在裂隙末端沉淀堆積.該礦床的形成受超基性巖控制,成礦物質來自深部,后期受到熱液改造,并形成一系列熱液蝕變產物,后期熱液作用對礦質的遷移再富集至關重要.
2.3.3 查干德爾斯鉬礦床
礦區出露地層為古元古界寶音圖群灰黑色—灰綠色千枚狀碳質板巖、淺變質粉砂巖等.巖漿巖發育,主要有呈巖基產出的中細粒二長花崗巖及NE向為主的細晶巖脈,礦體主要產出在二長花崗巖與寶音圖群的內接觸帶上,受NE向構造控制.
鉬礦體隱伏于地下,地表僅見大量方向各異、規模不等的含礦石英脈,石英脈主要分布在弱鉀化、強云英巖化和硅化的二長花崗巖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輝鉬礦及少量的黃銅礦、輝鉍礦、孔雀石等,呈浸染狀、團塊狀及脈狀分布在石英脈微裂隙中及蝕變二長花崗巖中.鉬礦化分布區外側為強鉀化分布區,鉬礦化分布區(內帶)為強烈的云英巖化、硅化以及不均勻分布的鉀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偶見螢石化,強烈的云英巖化與礦化關系最為密切[6].
主量元素測試顯示,含礦巖體屬鈣堿性系列,鋁弱過飽和;稀土元素特征顯示含礦巖體具重熔型花崗巖特征;微量元素測試顯示含礦巖體Mo、Bi明顯富集,Cu、Pb、Zn、W、Sn略有富集,活動性元素特征比值顯示其為地殼熔融產物.Re-Os等時線年齡(243.0±2.2 Ma)代表了該礦床的形成年齡,該年齡顯示查干德爾斯鉬礦床的形成與海西期各類巖漿的上侵就位及分異演化有關[7-8].
3.1.1 巖石中元素分布特征
區域內巖石元素平均值與內蒙古中部巖石豐度相比,富集的元素主要有鎢鉬族元素(Ni、Bi、Mn、Hg、Th、Sn、Mo、Li)與親銅成礦元素中的Au、As、Sb和礦化劑元素B,貧化的元素以Cr、Zr、Mg、Ba、U等分散元素、放射性元素、鐵族元素為主.
3.1.2 巖石中元素的分異特征
區內大多數元素屬強分異型或分異型,屬強分異型的主要是鐵族元素及親銅成礦元素中的Mn、Sb、Au、Ni、As、Cr、Mo、Hg、Cd、Ca、Mg、Bi、Co,屬分異型的元素有W、B、Sr、Cu、V、Ba、Ag、Nb、P、Ti、Be、Rb、Zr.
綜合元素豐度、變異系數與區域地質背景,該區域元素分布具以下特征:①豐度高、分異強的元素(如Au、As、Sb、Hg、Bi、Mo、Ni、Cr、Mn)既有豐富的物質來源,又具強分異能力,經后期構造疊加改造,最易形成礦致異常,區內通過化探尋找到的礦(化)點大多是這些元素;②豐度與區域背景值相當、分異較強、疊加強度較大的元素有Cd、Co、Be、W、Cu、B等,這些元素聚集能力較強,在有利的地質條件下,也容易聚集成礦.
3.1.3 各地質單元含礦性分析
(1)地層含礦性
中元古界鐵族元素、大部分親銅成礦元素、鎢鉬族元素、稀有、稀土元素顯示貧化,而Au、As、Sb分異性最強.志留系富含大部分鐵族元素、親銅成礦元素、鎢鉬族元素.石炭系鐵族元素、親銅成礦元素豐度高,分布不均勻,而鎢鉬族元素、稀有、稀土元素相對貧化.白堊系地層中大多數元素顯貧化,但親銅成礦元素、鐵族元素、鎢鉬族元素等具分異性,尤其是Au、Sb、Cr強分異,因此會局部富集而形成異常或礦化點.
(2)侵入體含礦性
燕山期侵入巖中鎢鉬族元素高豐度,強分異,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高豐度、弱分異,而鐵族元素、親銅成礦元素、分散元素、礦化劑元素均顯貧化,但具一定分異性.華力西期花崗巖中富集的是Au、Pb、Sb及大部分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貧鐵族元素和親銅族元素中的Cu、Ag、Zn及礦化劑元素.強分異的是Au及其伴生元素、鎢鉬族元素.Au在巖石中C4(濃集克拉克值)=2.68,Cv(變異系數)=3.77,可見華力西期花崗巖是找金的有利侵入體.華力西期閃長巖中富集Au、As、Sb和礦化劑元素,貧Cr、Ni等大部分親銅成礦元素、鎢鉬族元素及放射性元素,分布極不均勻的是Cr、Ni、Au、As、Sb、Bi,其中Au在巖石中C4=1.99,Cv=2.40,可見華力西期閃長巖也是金富集成礦的有利巖體.華力西期超基性巖以富集鐵族元素為主要特征.對Ni、Co的化學分析表明,蛇紋石中含Ni 0.32%~0.67%,Co 0.0098%~0.015%;硅化輝橄巖中含Ni 0.53%,Co 0.012%;硅化碳酸鹽巖中含Ni 0.03%,Co 0.0041%.該套巖體具有較好的露頭礦化.元古代侵入巖中富集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而鐵族元素、親銅族元素明顯貧化.
根據以往地質資料和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資料可以將本區元素劃分為4個大類組合,每種組合都有特定的時空分布特征(圖2),現分述如下.

圖2 金、鎳、銻、銅地球化學異常圖Fig.2 Geochemical anomaly maps of Au,Ni,Sb and Cu
(1)親銅元素類
包括Au、Sb、As、Hg、Cu、Pb、Zn、Cd、Ag.其中,Au的高背景及較高背景分布零散,但總體上分布在巴音查干-其熱根尚德及伊很查干一帶,對應地層為古元古界、中元古界、新元古界、奧陶系.巖漿巖主要是華力西期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及超基性巖,可見Au的高背景分布主要與時代較老的地層及華力西期中-酸性侵入體有關.As、Sb、Bi、Hg高背景及較高背景分布在巴音查干-其熱根尚德一帶,與Au的高背景及較高背景區基本一致,呈正相關.Cu、Zn高背景及較高背景呈E-W向分布在巴音查干-其熱根尚德一帶,總體呈狹長帶狀分布,Cu較Zn的高背景范圍廣一些,Ag與Cu、Zn的分布呈負相關,對應出露有古元古界、新元古界、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地層以及中性侵入巖.
(2)鐵族元素類
包括Fe、Mn、V、Ni、Co,這套元素的較高背景主要分布在石炭系地層區,在中元古界變質巖區亦有大面積分布.鐵族元素中Fe、Mn與Au具強相關性.
(3)鎢鉬族元素類
W、Sn、Mo高背景及較高背景分布在巴音查干布爾罕特敖包南、查干德爾斯等地,對應地層為中元古界及中酸性侵入巖.
(4)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類
Be、Rb、Y的高背景及較高背景分布在查干德爾斯、巴音前達門等酸性巖區,奧陶系地層表現為高背景.Zr、Nb、Li高背景分布在其熱根尚德、伊很查干一帶及元古宇、奧陶系地層內[9].
由區域布格重力異常平面圖(圖3)和航磁異常(ΔT)平面圖(圖4)可見,寶音圖隆起區總體上為區域強磁場和高重力場區,表現為近N-S向的正負相間的帶狀磁異常和NE向的重力異常帶.區域上物性參數的顯著特點是,各期次酸性侵入巖具弱磁性、低密度,超基性巖具強磁性、高密度,基性巖為強磁性、中等密度,地層除第四系、白堊系密度最低外,其他地層一般為弱磁性、中等密度,而元古宇地層密度較古生界地層密度略高[10].
從1∶50萬重力異常平面圖(圖3)來看,測區重力異常較平緩,等值線稀疏.總體上看,異常從NE向向NEE向過渡,與區域地層、巖體展布方向一致,過渡帶往往是區域上NE向構造和E-W向構造的交匯部位[11].

圖3 布格重力異常等值線圖Fig.3 Isopleth map of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從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航磁(ΔT)化極平面圖(圖4)來看,該區主要處在N-S向正負磁異常的過渡帶上,是區域深斷裂的反映?胡寶全,等.內蒙古1/50萬航空磁力異常和1/100萬布格重力異常圖綜合研究報告.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開發局,1991..針對局部的高梯度變化帶的1∶20萬航磁(ΔT)等值線顯示,在負磁背景上又分布有正磁異常,一般強度500 nT,最高強度950 nT.異常總體展布方向為NE向,局部的強磁異常呈E-W向展布,是區域上分布的E-W向的基性、超基性巖引起的,對尋找與基性-超基性巖有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具指示意義,異常極高值區與已知鎳礦床吻合.

圖4 航磁異常平面圖Fig.4 Aeromagnetic anomaly map
區內發現重砂礦物40余種,其中分布較集中、含量較多并具有找礦意義的有錫石、金紅石、鈦鐵礦、磷釔礦、白鎢礦、辰砂、鉛族礦物、鉬族礦物、泡泌礦、金、鈮鐵礦、錫石、銅、鋼玉、鉑族礦物等15種(類)礦物.
在元古宙、古生代變質巖系形成過程中,有鐵礦、金礦的初始礦源層形成;后期變質作用、巖漿侵入作用及斷裂活動的影響形成了區內一系列沉積變質型、接觸變質型、破碎蝕變巖型鐵、金、銅、螢石等內生礦產.其中沉積變質型鐵礦主要分布于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變質巖系中,銅礦主要分布于侵入體與志留系徐尼烏蘇組砂質板巖的接觸帶附近,而NE向的斷裂構造控制了本區金礦的形成與分布.
成礦遠景區的劃分依據為:①礦床、礦點及礦化點規律性分布所確認的區域控礦構造-巖漿巖帶;②成礦帶中的礦化集中區;③與區域已知成礦條件類比確定的成礦有利地區;④重砂、化探異常分布集中且套合較好的地區.共劃分出5個成礦遠景區(圖5).

圖5 寶音圖隆起區成礦遠景區劃圖Fig.5 Metallogenic prospect map of the Buyant Uplift area
Ⅰ1號成礦遠景區
位于蘇木圖特敖瑞一帶,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綠片巖,變質砂巖及志留系徐尼烏蘇組板巖、變質砂巖等,西北部被三疊紀石英閃長巖侵入,NE向、NEE向斷裂構造發育.遠景區內Fe2O3、Au、Ag、Cu、Pb、Zn、W、Sn、Sb、Co、As、Bi、Hg等單元素異常發育,反映出與地層及巖體有關的中高溫元素組合特征.其中Au、Ag、Cu、Pb、Zn異常套合好,同人工重砂所圈定的金異常套合好.該遠景區內斷裂構造發育,斷裂破碎帶內蝕變強烈且普遍.從地質條件、人工重砂及地球化學特征分析認為該遠景區具備成礦條件,現已在本區發現構造蝕變巖型金礦1處,沉積變質型鐵礦1處,找礦重點為沉積變質型鐵礦床及構造蝕變巖型金多金屬礦產.
Ⅰ2號成礦遠景區
位于巴音前達門一帶,出露地層為古元古界寶音圖群及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東部被三疊紀花崗閃長巖及侏羅紀花崗巖侵入,NNE向、NW向及近E-W向斷裂構造發育.遠景區內Mo、Au、Ag、Fe2O3、Pb、Zn異常元素套合好,尤以Mo元素異常面積大,強度高,區內有查干德爾斯超大型鉬礦產出,因此本區可作為尋找隱伏斑巖型鉬礦床或砂金礦床的重點靶區.
Ⅱ1號成礦遠景區
位于薩拉呼都格地區,區內大面積出露古元古界寶音圖群,南部被志留紀超基性巖及二疊紀斜長花崗巖侵入.區內斷裂褶皺構造發育,發育在寶音圖群內的區域性NE向大向斜橫貫遠景區,其他NE向、近E-W向背斜或倒轉背斜亦發育.不同序次的斷裂構造發育,近E-W向大斷裂分布在區內北部,其他斷裂以NE向為主,并與E-W向大斷裂在區內交匯.遠景區Au、Cu、As、Sb、Hg元素異常套合好,強度高.該遠景區應注意破碎蝕變巖型金礦的找尋.
Ⅱ2號成礦遠景區
位于塔拉音博恩特格爾地區,主要出露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及古元古界寶音圖群地層,局部被三疊紀斜長花崗巖侵入.區內NW向斷裂構造發育,沿斷裂破碎帶蝕變強烈,局部可見褐鐵礦化、孔雀石化、黃鐵礦化及黃銅礦化.遠景區Cu、Au、As、Sb、Hg元素異常套合好,強度高.該遠景區應注意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及熱液型銅礦床的找尋.
Ⅱ3號成礦遠景區
位于查干特格南東一帶,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綠片巖及志留系徐尼烏蘇組板巖及變質砂巖.侵入巖分布局限,主要見志留紀超基性巖、三疊紀二長花崗巖.花崗巖分布在區內東西兩側,與圍巖的外接觸帶處發育廣泛的熱液蝕變.遠景區內Fe2O3、Ni、Au、Co、Cd、As、Bi、W、Sn、Mo、Sb單元素異常發育,其中Au、As、Sb、Co異常套合較好.總體上,該異常區以Cd為主、伴生Ni、Co.遠景區處于負磁背景的正異常區,一般強度為500 nT,最高強度達950 nT.該強磁異常呈近E-W向分布.區內已發現鉻鐵礦(化)點2處,銅礦點1處.鉻鐵礦為晚志留紀超基性巖型礦床,而銅礦為熱液型礦床.本遠景區是尋找巖漿分異型、熱液型鉻鐵、銅礦床的有利區域.
通過對寶音圖隆起區成礦地質特征的綜合分析,形成以下認識:
(1)該區找礦潛力巨大,遠景區內各種示礦信息及找礦標志均很明顯,大量已知礦床(點)在區內產出,雖然該區開展的找礦勘探工作比較多,但大多數只是以“就礦找礦”的思路對斷裂破碎帶控制的礦體作了一些地表評價和部分深部驗證.而近年來查干德爾斯鉬礦的巨大突破表明通過創新找礦思路和方法,該區有取得找礦新突破的良好前景.
(2)以往該區的主攻礦種多為Au、Cu、Fe,然而越來越多的勘查實踐表明,區內超基性巖具有非常強的成礦潛力,所以在今后的找礦勘探中應注意與超基性巖有關的非傳統資源的找尋.
(3)注意“三高一低”找礦模式的運用,即磁異常、極化率異常、化探(Cu、Au、Ni、Co、Mo、Sb)異常值高,而電阻率異常值低.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條件充分的地段,還要加強對不同序次構造(尤其是小型斷裂裂隙、節理及韌性變形)和蝕變作用的研究.
[1]沈存利,陳志勇,常忠耀.內蒙古“寶音圖隆起”的歸屬討論[J].地質調查與研究,2004,27(1):18—23.
[2]吳泰然,張臣,萬基虎.內蒙古溫都爾廟地區溫都爾廟群的形成環境和構造意義[J].高校地質學報,1998,4(2):168—176.
[3]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開發局.內蒙古自治區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99—124.
[4]馬娟.內蒙古特頗格日圖超基性巖特征及成礦潛力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0:23—27.
[5]翁玉生.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北部284地區金礦化成因及找礦方向初探[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增刊):149—152.
[6]蔡明海,彭振安,屈文俊,等.內蒙古烏拉特后旗查干德爾斯鉬礦床地質特征及Re-Os測年[J].礦床地質,2011,30(3):377—384.
[7]唐克東.中朝板塊北側褶皺帶構造演化及成礦規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77—278.
[8]聶鳳軍,江思宏,張義,等.中蒙邊境及鄰區斑巖型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礦床地質,2004,23(2):176—189.
[9]Cohen D R,Kelley D L,Anand R,et al.Major advance in exploration geochemistry,1998-2007[J].Plenary Session:The Leading Edge,2007(7):3—18.
[10]史保堂,劉明,田海濤.河南省欒川縣泥湖鉬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J].地質與資源,2011,20(2):133—136.
[11]黃修保,裴榮富,梅燕雄,等.江西九瑞坳下-丁家山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地質與勘探,2011,47(4):531—542.
ANALYSIS OF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ITY IN THE BUYANT UPLIFT,INNER MONGOLIA
YANG Rui,ZHANG Shan-ming,FENG Gang,ZHAN Jian,LIU Ya-feng,ZHANG Shui-tao
(Inner Mongolia No.8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Wuhai 016000,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a)
1671-1947(2012)04-0341-09
P617
A
2011-10-24;
2011-12-12.編輯:張哲.
內蒙古烏拉特后旗音查干等五幅1∶5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NMKD2009-27)項目資助.
楊銳(1963—),男,高級工程師,從事水文地質方面的生產管理工作,通信地址內蒙古烏海市濱河區學府街內蒙古地勘八院,E-mail//shangming.zh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