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伯利
(諸暨市第三人民醫院,浙江諸暨 311825)
腰椎間盤突出癥(lubar disc herniation,LDH)又稱為髓核突出或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主要表現為腰腿痛或坐骨神經痛,給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勞動造成很大影響。手術是較為有效的根治方法,可有效緩解或解除患者腰腿痛或肢體麻木的癥狀,而術后功能鍛煉是鞏固療效和恢復功能極為重要的措施[1,2]。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對6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開窗髓核摘除術,術后進行階段性功能鍛煉督導,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精神病;合并腫瘤、骨折;有脊柱手術史;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持續合作。本組63例,均經CT或MRI檢查及臨床表現確診,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2.1±11.1)歲;職業:農民10例,工人12例,干部12例,教師10例,駕駛員15例,學生4例;椎間盤突出部位:L3,43例,L4,533例,L4~S16例,L5~S121例;住院時間(11.56±7.45)d。
1.2 階段性功能鍛煉督導內容及方法
1.2.1 第一階段 術后1~12d的督導。
1.2.1.1 督導內容 麻醉清醒后,在鎮痛藥輔助和護理人員協助下,開始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運動和踝關節被動屈伸運動,以增強肌肉力量。直腿抬高運動:開始直腿抬高30°,保持15s,并逐步增加至患者可耐受程度,左右腿交替進行,每組10次,3組/d;踝關節背伸、背屈運動:每個動作維持10s左右,左右足交替進行,每組20次,3組/d。術后第3天開始,患者主動練習直腿抬高及踝關節屈伸運動,隨著癥狀好轉,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鍛煉,以增強腰椎穩定性,包括戴腰圍及上下床,指導正確的站姿、坐姿、睡姿,改變不良姿勢;進行平衡能力訓練,腹、背肌鍛煉,腰臀肌鍛煉,腰肌放松和伸展運動,下肢肌肉鍛煉,功能鍛煉1次/d,每次持續時間30min。
1.2.1.2 督導方法 責任護士根據患者年齡、病情、文化程度、認知、接受能力、體力進行個性化功能鍛煉督導。對老年及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每天進行督導,采取講解、示范、練習等方法,耐心指導,直到患者掌握;對年輕、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采用視聽或書面文字、圖示的方法進行督導,采取抽查方法檢查患者掌握的程度。
1.2.2 第二階段 出院指導及隨訪指導。
1.2.2.1 督導內容 出院后的長期運動方式,逐漸加強腰背肌力量鍛煉,注意糾正不良姿勢及腰背部活動的自我保護,防止復發。包括:腰背肌鞏固鍛煉、踮腳、踢腿、伸展、轉腰、懸掛、快速行走、退著走、慢跑和游泳等運動的方法及要求,功能鍛煉1次/d,每次持續時間30min。
1.2.2.2 督導方法 出院指導:發放宣傳冊、圖片資料,并進行講解,使患者理解。隨訪指導:出院后每月電話隨訪1次,直到第3個月,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和鍛煉情況,針對性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上網患者可通過視頻溝通并做指導,對信心不足患者及時進行重點干預。
1.3 評價
1.3.1 評價指標及內容 用McGill疼痛詢問量表[3]綜合評定治療前后腰腿痛情況。疼痛分級指數(PRI)含有11個感覺性詞與4個情緒性詞,程度分無、輕、中、重4級,分別計0、1、2、3分。評價直腿抬高角度[4],直腿抬高≥80°,恢復正常工作;直腿抬高<75°,活動不同程度受限。肌力[5]:Ⅰ級為肌肉可輕微收縮,但不能活動關節,僅在觸摸肌肉時感覺到;Ⅱ級為肌肉收縮可引起關節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肢體不能抬離床面;Ⅲ級為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對抗阻力;Ⅳ級為能做對抗阻力的活動,但較正常差;V級為正常肌力。
1.3.2 評價時間 分別于術后次日、術后3周和術后3個月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資料結果采用(±s)表示,不同時間測量采用重復測量方法,不同時間指標間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重復比較,用配對t檢驗。
LDH患者術后不同時間功能評分見表1。3周與術后次日比較,患者的腰腿痛、直腿抬高角度和肌力等明顯改善,t值分別是14.42、8.36、19.73,P均<0.01;術后3個月與術后次日各指標比較,x2值 分 別 是 15.07、21.38、24.29,P 均<0.01。

表1 不同時點術后功能恢復評分比較(n)
3.1 LDH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手術治療雖可解除LDH患者的壓迫癥狀,但不能恢復脊柱生物力學的平衡,不能增強腰背肌力[6],為使LDH患者手術后盡快恢復健康,避免復發,功能鍛煉顯得尤為重要[7]。術后功能鍛煉在于緩解肌肉痙攣、降低椎間盤內壓力,通過改進肌肉的功能狀態和強度,控制末梢肌肉泵調節細胞質的流體靜壓,從而達到減輕組織水腫、減少軟組織纖維化和黏連,并改善軟組織和骨性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腫脹吸收,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使神經、肌肉恢復正常活動,增加或恢復腰椎運動和神經結構的水平面運動,使肌肉和韌帶力量相對平衡穩定,恢復脊柱正常功能,以獲得維持脊柱的相對穩定和靈活性,達到減輕和消除腰腿痛的目的[8,9]。因此,功能鍛煉是LDH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和防止復發的重要環節。
3.2 階段性督導能提高LDH患者功能鍛煉的效果 進行階段性督導,每次講解、演示一個階段的功能鍛煉內容及要領,使患者易理解接受,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規范進行功能鍛煉,提高了功能鍛煉效果;每階段的耐心指導,不僅是技術指導,亦是情感支持,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遵醫行為,調動了功能鍛煉的積級性。表1顯示,階段性功能鍛煉督導后患者的腰腿痛減輕、直腿抬高試驗角度和肌力增加,提示階段性功能鍛煉督導可明顯促進LDH患者術后的功能恢復。
[1]Selkowitz DM,Kulig K,Poppert EM,et al.The immediate and long term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patient education on physical,functional,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 measures after singlelevel lumbar microdiscectom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rotocol[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06,25(7):70.
[2]Lurie JD,Berven SH,Gibson-Chambers J,et al.Patient preferences and expectations for care:determinant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J].Spine,2008,33(24):2663-2668.
[3]羅躍嘉.簡化McGill疼痛評分表的臨床應用評價[J].中國康復,1992,7(4):160-164.
[4]Windt DA,Simons E,Riphagen II,et al.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lumbar radiculopathy due to disc herniation in patients with lowback pai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2(2):7431.
[5]陳澤峰,崔麗英.關于肌力分級評定的探討[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86.
[6]Lakicevic G,Ostojic L,Splavski B,et al.Comparative outcome analyses of differently surgical approaches to lumbar disc herniation[J].Coll Antropol,2009,33(2):79-84.
[7]Kara B,Tulum Z,Acar U.Functional results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reoperations after lumbar disc surgery[J].Eur Spine J,2005,14(1):43-48.
[8]林新平.早期功能鍛煉對3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16(8):57-58.
[9]徐新文,楊玉英.早期活動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07,6(6):36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