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群營 黃明生 曾學軍 鄒劍波 董方友 胡 剛 李文娟
(武漢市蔡甸區植物保護站 430100)
毛豆又稱枝豆,是一種菜用大豆,其豆莢鮮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又可以冷藏加工,耐貯運。種植毛豆周期短,投入少,效益高。近幾年蔡甸區已形成了以張灣街為中心的鮮食毛豆板塊,常年種植2000hm2,成為蔡甸區農民增收的新亮點。豆莢螟(Treitschke),屬鱗翅目螟蛾科害蟲,又叫豆莢斑螟,是我地毛豆生產中主要害蟲,常年造成損失在10%以上。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豆莢螟監測、防控新途徑,我們就性信息素對豆莢螟的誘集作用開展了初步試驗研究。
誘芯:根據豆莢螟性信息素不同成份配比濃度,分兩個系列EZ20095A、EZ20095B、EZ20095C、EZ20095D、EZ20095E、EZ20095F和EZ20095A1、EZ20095B1、EZ20095C1、EZ20095D1、EZ20095E1、EZ20095F112種毛細管型誘芯(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誘捕器:夜蛾類干式筒裝誘捕器(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支撐架:竹竿(高1.2m,直徑2cm),一端用細繩固定誘捕器,另一端插地直立。
試驗設在武漢市蔡甸區張灣街徐尹鄧村鮮食毛豆生產基地,選擇豆莢螟為害較重的連片田作為試驗田。試驗田土壤供肥能力中等,作物生長、農事操作等基本一致。
毛豆(黃豆),品種九月寒,6月下旬播種,10月上旬采收。
試驗設EZ20095A-F和EZ20095A1-F1兩個系列誘芯共12個處理(每系列6個處理),單個誘捕器(1只誘芯)是一次重復,每處理4次重復。誘捕器田間放置每兩個間隔20m,誘捕器下端高出作物 10cm~20cm。同種誘芯不同處理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誘捕器放1枚誘芯,每隔30d更換誘芯。試驗從毛豆始花期開始,至收獲結束。
誘捕器放置田間后每隔3d調查一次,記載每個誘捕器誘蛾量,每次調查后將誘捕器中的蟲全部清理。試驗結束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同種誘芯不同處理間誘蛾數量,用新復極差法測驗差異顯著性。
通過田間48d試驗調查,性信息素對我地豆莢螟誘集作用結果如表1。
所選12種性信息素誘芯都對豆莢螟有不同程度誘集作用。

表1 性信息素誘集豆莢螟試驗數據統計分析表
EZ20095A-F誘蛾量總體高于EZ20095A1-F1,前者48d共誘蛾246頭,高于后者133頭,近一倍。
兩種誘芯不同處理、同種誘芯不同處理之間誘蛾數量有差異。誘蛾量EZ20095C>EZ20095A>EZ20095D>EZ20095B1>EZ20095A1>EZ20095E>E Z20095F>EZ20095B>EZ20095E1>EZ20095D1>EZ20095C1>EZ20095F1。但經新復極差測驗,同系列誘芯不同處理之間誘蛾量差異不顯著。
同一處理不同重復之間誘蛾量差異較大。如EZ20095C四個重復誘蛾量高的49頭,低的僅3 頭,相差16倍之多。其中EZ20095E、EZ20095F1、EZ20095C1三處理各有一個重復48d誘蛾量為0。
通過試驗,所選12種豆莢螟性信息素誘芯均對本地豆莢螟有不同程度的誘集作用。EZ20095A-F系列誘芯對本地豆莢螟誘集作用優于EZ20095A1-F1,其中EZ20095C誘芯的誘蟲活性最高,可用于本地豆莢螟成蟲的鑒定、監測、預警、預報及防控。
但試驗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①誘蛾量少。每個誘捕器平均每天誘蛾不到1頭,高峰日誘蛾量也不到10頭,個別誘捕器1頭未誘到。分析原因,一是今年我地豆莢螟發生程度輕,10月初調查,被害莢率2.9%,百莢蟲量0.9頭;二是可能與試驗用豆莢螟誘芯的誘蟲活性有關。②誘捕器設置方位對誘蛾量影響很大,同一處理邊緣誘捕器誘蛾量明顯高于中心位置誘捕器,這一現象對試驗結果的影響超乎預料。③試驗所用夜蛾類干式筒裝誘捕器進蟲孔較大,誘到豆莢螟易出現逃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