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蓉,王國義
(四川省劍閣縣人民醫院,四川劍閣628300)
頭孢菌素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作用強,不良反應小等特點而廣泛用于臨床。眾所周知,頭孢菌素類藥物從投入臨床之初及在其后使用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是無需過敏試驗的。然而,近年來報告其引起過敏反應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產生醫療糾紛也多,對醫院和患者都造成了安全隱患。迄今為止,除明確過敏史外,皮膚過敏試驗依然被視為預防嚴重過敏反應最為有效的檢測方法。使用頭孢菌素前是否需做皮試及用何種藥物皮試國內無統一規定,我院為減少不良反應發生,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減少醫患糾紛,規定凡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一律皮試。筆者就本院門診兒科患者使用頭孢菌素前皮試情況,根據處方做統計分析,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門診兒科接受頭孢菌素治療的患者均進行擬用藥物的皮試,年齡5月至14歲,平均6.3歲,其中男723例,女696例,共計1419例。
1.2 皮試液配制及判斷標準:取擬用頭孢菌素藥物粉針劑量0.5 g、1 g分別加生理鹽水 2 mL,充分搖勻,取上液 0.1 mL,按青霉素皮試液的方法配制,最后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液的質量濃度為500mg/L,皮內注射0.1m L,20 min后觀察結果,判斷標準同青霉素皮試。
1419例頭孢菌素藥物皮試結果為:陰性1385例,陽性34例,陽性率為2.40%,見表1。

表1 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結果 例,%
3.1 有報道認為,安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必須選擇擬用藥物進行過敏試驗。注射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使用前是否要做皮試,國家對此沒有過敏試驗統一標準和管理規范,為“依法行醫”增加一定難度。2008年頭孢類抗菌藥物過敏試驗高端論壇會上,專家們對這個問題達成了共識[1],呼吁行業主管部門要關注這個時常引起醫患糾紛的問題。有越來越多的文獻資料和藥品說明書也要求皮試,并要求用“原液”皮試。所謂“原液”,即擬用品種做過敏試驗。提倡原液的理論依據是青霉素類與頭孢菌素類結構的不完全交叉。筆者注意到,不斷修訂的《新編藥物學》16版也對“原液”理論投了贊成票,指出:“青霉素類不同品種間存在著交叉過敏關系,青霉素類藥物在應用前可用青霉素皮試液進行皮試”,因此,“處方開寫的哪種青霉素,就用哪種青霉素做皮試也可行”。對于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液的濃度及配制方法尚無統一標準,我院根據文獻[2]報道取為500mg/L作為皮試液濃度。
3.2 頭孢菌素類藥物引發過敏的機制主要與藥物本身的結構有關,還與生產過程中混入的雜質蛋白及其聚合物也有關。頭孢菌素類藥物的結構以7-氨基頭孢烷酸(7-ACA)為母核,含有R1和R2兩個活性取代基。頭孢菌素水解時最終產物都是以側鏈R1為主的衍生物,R1的結構對過敏反應的專屬性起著重要的作用[3],故不同側鏈R1就有不同過敏反應;β-內酰胺環由于為六元共軛,故開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不代表不開環,所以β-內酰環造成過敏也是一方面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側鏈R取代基與蛋白質、多肽等大分子載體結合成完全抗原或本身聚合成多價半抗原后,誘發過敏反應[3]。因此,不同品種、不同規格以及不同廠家生產的頭孢菌素藥物的致敏性可能不完全相同。由以上產生的多種過敏原因,與青霉素或頭孢菌素之間只是交叉過敏性,故不能用青霉素或某一種頭孢菌素代替頭孢菌素皮試。
3.3 有調查顯示,國內有不少醫院要求頭孢菌素使用前皮試。有的用頭孢唑啉代替原藥做皮試液,有資料顯示,第三代頭孢所致過敏性休克中,91.6%未用原液做皮試[4],說明是不準確的,用青霉素代替更是不準確的。
3.4 通過我院皮試結果統計,頭孢他啶皮試陽性率3.29%,頭孢唑肟皮試陽性率2.67%,頭孢替安皮試率2.88%及頭孢唑肟皮試陽性率2.15%比較高,頭孢米諾皮試陽性率1.8%偏低,而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頭孢唑啉沒有產生陽性,可能由于例數少或說明不易致敏。所以用頭孢唑啉或其中一種頭孢菌素代替其他頭孢菌素皮試是不正確的。通過皮試,綜合陽性率為2.40%,更主要說明頭孢菌素類皮試陽性率兒科還是比較高的,對嬰兒還是有一定安全威脅的,皮試要求是有必要的。結果與劉潤蓮等報道兒科頭孢菌素皮試的管理觀點一致[5],即使用某一種頭孢菌素藥物做皮試,并不能檢測出所有頭孢菌素類有特異免疫反應的個體,不能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同時使許多患兒失去合理用藥和及時治療的機會。因此,在臨床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時,應采用擬用的頭孢菌素進行皮試,這樣既保證了患兒用藥安全,也減輕了患兒的痛苦。頭孢菌素的皮試是重要手段,建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專家擬訂類似于青霉素皮試的規定一樣,將頭孢菌素類藥物的皮試規定為常規皮試,并制定具體皮試藥物、濃度及判斷標準。只有建立起行業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醫務人員在工作時才能做到從容不迫,因為醫院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在履行職責的同時應不忘依法行醫。抗菌藥物過敏試驗涉及諸多敏感問題,故在醫療程序上和專業依據方面應該經得起科學推理與法律的檢驗。
[1]Bejing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Committee for antibiotics.The high - end forum for the skin test of cephalosporins[J].Clin Med J,2008(64):1 -2.
[2]JIWY,ZHOUP,HUANGJS.Penicillins,Cephalosporins Skin test problems in[J].JNurs Sci,2005,20(2):172 -173.
[3]ZHANG F L,CHENG SZ.Cephalosporin Skin test status Overview[J].JNurs Sci,2007,8(22):78 -79.
[4]XU AP.Cephalosporin skin test solutio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inical[J].Chin Prim Med Pharm,2005,12(12):1811 -1812.
[5]LIU R L,HU JH.Pediatric management of cephalosporin skin test[J]Nur Pract Res J,2008,5(11):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