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志,曹俊強,李乃川,國思茗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TRIZ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俄語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它是由前蘇聯發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創立的。當時阿奇舒勒在前蘇聯里海海軍專利局工作,在處理世界各國的發明專利過程中,他總是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當人們進行發明創造、解決技術難題時,是否有可以遵循的科學方法和法則,從而能迅速地實現新的發明創造或解決技術難題呢?答案是肯定的。阿奇舒勒發現任何領域的產品改進、技術的變革,創新和生物系統一樣,都存在產生、生長、成熟、衰老、滅亡的過程,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人們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就會能動地進行產品設計并能預測產品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后數十年中,阿奇舒勒窮其畢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論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領導下,前蘇聯數十家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組成了TRIZ研究團體,分析了世界近250萬份高水平的發明專利,總結出各種技術發展進化遵循的規律模式,以及解決各種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和法則,建立了一個由解決技術問題,實現創新開發的各種方法、算法組成的綜合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就是TRIZ理論。TRIZ理論是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可以幫助人們挖掘和開發自己創造潛能,最全面系統地論述發明創造和實現技術創新的理論,被歐美國家的專家們認為是“超級發明術”,是目前國際上360余種創新方法中比較系統,容易學會使用,應用效果較好的方法學之一。TRIZ理論無論是在分析過程中還是求解過程中,總是通過它的理念和方法帶領人們去突破習慣性思維定勢,去否定自我,刺激人們的發明愿望,激發人們的創造思維,進而從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TRIZ理論真正引進中國并在部分企業中嘗試應用只是近幾年的事,所以它的推廣應用在我國還是一個相對年輕的事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經逐漸得到了國內諸多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和專家學者們的重視。
進入21世紀后,TRIZ理論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套解決新產品開發實際問題的成熟理論和方法體系,在歐美及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得到了極大關注,并在航空航天、信息產業、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石油化工、食品等諸多領域,以及波音、寶馬、克萊斯勒、通用、三星公司、摩托羅拉、強生等很多世界500強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三星公司自1997年引入TRIZ理論以來,取得了顯著創新成果。據統計,應用TRIZ理論與方法,可提高80%以上的專利數量及質量、6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率,可縮短產品上市時間近50%。2003年,三星電子產品生產因采用TRIZ理論指導項目研發而節約成本15億美元,同時通過應用TRIZ理論研制開發的67項研發項目中有52項成果成功申請了專利。三星也因此在2003年成為全球品牌價值增幅之首;2004年,三星公司創造了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成績;2005年,三星公司品牌價值達149億美元;2006年,三星公司獲得美國發明專利2453項,公司市值突破了1000億美元,超過索尼公司410億美元,從“技術跟隨者”成為了“行業領跑者”。
三星集團何以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取得如此輝煌業績,從跟隨者變成了領跑者,并令業內外人士刮目相看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20世紀末韓國三星企業集團引進了十幾位前蘇聯的TRIZ理論專家,幫助該企業在產品開發上進行自主創新設計,使TRIZ理論在三星電子的六個主要部門(技術運營部、數字媒體部、電腦網絡部、數字應用部、半導體部、LCD部)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三星公司自創立至今,其產品開發戰略演變大致經歷了“拷版戰略”、“模仿戰略”、“緊跟技術領先者戰略”和“技術領先戰略”等四個階段。產品是品牌識別的主要載體,規劃好品牌在產品層面上的識別可以迅速提升品牌價值,不斷累積品牌資產。三星卓越的品牌戰略管理,就是基于成功地構筑了“技術領先、時尚簡約、高檔高價值、數碼e化”的產品識別,無論是三星手機、數字電視、顯示器還是MP3、筆記本電腦、投影儀,無一不體現出“設計時尚簡約、氣質尊貴高雅、功能強大先進、操作簡單方便”的特色,無一不體現出領袖群倫的卓越品質,無一不體現出業內領先、無人企及的高價值、高檔次,無一不體現出年輕時尚、引領潮流、事業有成的產品使用者對外形象。
三星于1998年引入TRIZ。在應用TRIZ理論方面經歷了三個階段:準備、傳播和加速階段。在準備階段(1998年-2001年),三星建立了TRIZ推進部門并制定了三星員工的TRIZ培訓計劃。在傳播階段(2002年-2004年),產生了一系列TRIZ項目實踐成果,并為保障核心專利、降低成本和解決工程問題等做出了重大貢獻,給三星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自2005年開始TRIZ在三星公司進入了加速的階段,即S曲線的快速成長階段。新員工的培訓將包括為期兩周的TRIZ推介課程,大量的研發工程師,包括六西格瑪黑帶均有機會參加TRIZ培訓課程。TRIZ在三星推廣應用解決了許多工程問題,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01年在半導體和印制版部門產生了首批2個成功TRIZ項目。2002年開展了23個基于TRIZ的研發項目,成本降低了2400萬美元。2003年,開展了約50個項目,獲得了52項專利,TRIZ帶來的經濟效益達到了1.5億美元。2004年三星開展了70多個TRIZ項目,在TRIZ幫助下通過研發項目產生了100多項專利,帶來了約6500萬美元的經濟效益。至2005年,三星擁有90多位TRIZ專家。
近幾年國內很多企業都引進了TRIZ理論,在我們接觸的企業中,山東萊蕪鋼鐵集團的運作模式比較典型,他們的做法可以概括為:專家導入,自主培訓,典型帶動,形成機制。
萊鋼管理層意識到TRIZ對于推進萊鋼技術創新的重要應用價值,于2009年7月10日,邀請中國科學技術院所聯誼會張武城教授到萊鋼舉行TRIZ理論報告會,引起與會二百多名工程技術人員的極大興趣。緊接著于2009年8月7日-12日,邀請TRIZ專家張武城教授、劉彥辰教授在萊鋼舉辦了首期技術創新方法暨TRIZ理論培訓班。首期37名學員中,博士5名,碩士7名,其中有12人獲得發明專利,11人獲省部級及萊鋼的科技進步獎。每名學員都帶著一項以上的科研及生產中的難題來參加學習。培訓班引入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培訓模式,講練結合,積極互動,討論熱烈,效果明顯。學員培訓后認為TRIZ不是“貴族文化”,基層的技術人員、甚至操作人員都能夠掌握并且可能會用得很好,因為他們對現場熟悉,知道真正的問題癥結在哪兒,TRIZ在萊鋼大有用武之地。參訓的這些學員都成為了萊鋼各單位第一批TRIZ理論種子選手,并且很快就用TRIZ理論解決了高爐冷卻壁漏水點確定的技術難題,申請了一種鋼材防銹裝置的專利。這種很快見效的例子很多,學員們牛刀小試,極大地激發了工程技術人員學習TRIZ的興趣和信心。
學習創新超越的企業文化培育了萊鋼員工超常的學習力。TRIZ導入萊鋼之后,各單位紛紛要求學習TRIZ,而國內從事TRIZ理論培訓的機構較少,加之全國很多地方都在積極推廣,師資緊張。萊鋼80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單靠外部專家難以滿足萊鋼培訓的需求。公司領導要求要策劃打造自主培訓和應用指導的能力。他們靠著一股韌勁,在專家導入的基礎上進行了高強度的刻苦的學習和研究,自學、團隊攻關學習和外出學習相結合,先后幾次外出考察學習,與中國科學技術院所聯誼會、億維訊公司、河北工業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山東建筑大學等組織和研究機構進行學習交流,緊緊咬定這個項目不放松,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培訓內容設計、課件制作、試講驗收等培訓開發環節,于2009年10月份開始在萊鋼實施培訓推廣,已成功辦班40多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歡迎,非常了不起。企業自己的TRIZ理論培訓師開展自主培訓,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這使得TRIZ理論在萊鋼推廣有了保障。實現師資自主之后,萊鋼逐漸認識到,對TRIZ理論的推廣,必須結合萊鋼四十多年來的創新實踐和鋼鐵行業的特點,來研究豐富TRIZ理論,實現TRIZ培訓內容的自主設計,打造萊鋼TRIZ,乃至山鋼TRIZ的核心內容和體系,引導TRIZ在萊鋼躍入一個新的層次。在自主實施培訓的過程中,萊鋼不斷創新培訓的模式,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萊鋼一手抓培訓推廣,一手抓創新項目指導,講、練、用結合,形成了“X+Y=4×12”的有效培訓模式,即把X天的理論方法工具培訓與Y天的項目指導式訓練結合起來,“4”就是在四個維度上,即在培訓方式在人員層次維度上,實施分層培訓;在階段目標維度上,實施遞進培訓;在培訓載體的維度上,實施問題項目管理式培訓;在時間階段維度上,實施“X+Y”的培訓;“12”就是這一培訓模式的內涵,“講練結合,以練促用,用為核心”這十二個字。
技術人員普及培訓概論與進化法則創新思維功能分析與資源分析發明原理與矛盾分析物場模型與標準解課題實踐技術人員提升培訓效應庫技術成熟度預測破壞性創新、失效預測ARIZ算法專利基本知識課題實踐技術人員項目指導培訓基本概念功能分析與裁剪法項目實踐發明原理與矛盾分析項目實踐物場模型與標準解項目實踐效應庫應用ARIZ算法實踐專利基本知識課題答辯
一種創新方法是否具有生命力,主要還在于它能否真正解決實際問題;能否引得進來,推得下去,關鍵要有典型的示范引導。截至2010年底,萊鋼工程技術人員利用TRIZ理論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已達126項,產生專利24項,立項的研究項目有150多項。出現了像技術中心、型鋼廠、股份煉鐵廠、能源動力廠、煉鋼廠等多個典型單位,他們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自參加培訓學習,親自指導應用,親自進行研究,不單單在技術領域,而且拓展到企業管理創新和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中,這些典型為其他單位也為典型單位自己帶來了很好的培訓應用動力,各單位都在比、學、趕、創。2011年1月7日,由萊鋼科協舉行了TRIZ理論成果評審,在報送的100余項成果中評出了一等獎5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0項。在開展培訓的過程中,請典型單位和個人進行現身說法式講授和培訓,對學員談他們的學習的困惑、應用的技巧、解題的思路、注意的事項、存在的誤區等,給學員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在典型帶動的過程中,我們努力打造“18”個字的典型工程,即不斷發現典型,培育典型,激勵典型,加強引導,實施“四個帶動”即,以項目訓練帶動員工培訓,以員工培訓帶動項目訓練,以先行培訓帶動后來培訓,以典型帶動全員。
公司將TRIZ理論的推廣應用納入《做強萊鋼技術支撐體系》年度工作會議、季度例會,月度專題例會的管控內容之一,制定了《萊鋼技術創新方法暨TRIZ理論推進方案》,成立了TRIZ理論推進領導小組,在技術中心和培訓中心設立推進辦公室和培訓推廣辦公室,明確推進目標和節點計劃,采取有效的推進措施,形成檢查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定期召開TRIZ理論培訓推廣專題會議,就學好用好TRIZ理論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和部署。定期發布應用成果,把TRIZ理論培訓應用成效納入到公司每月一次的技術支撐體系例會上,及時給予表彰和獎勵。定期編發《TRIZ理論學習應用簡報》,在培訓中心成立了創新推廣研究室,加強對TRIZ理論的研究應用和創新項目跟蹤,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萊鋼實際的創新項目指導管理流程和基于TRIZ理論的解題流程,規范了對技術創新項目的管理。同時啟動項目指導師打造計劃,通過諸如加強創新案例的收集和研究,加強推廣應用經驗的內外交流,不斷提升項目指導績效等舉措,培養更多的項目指導師。
我國各地區、各行業領域的企業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創新需求不盡相同,很大一批企業創新還僅僅是停留在口號上,如何真正實現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對于企業來說更多的是宏觀意義的倡導,對于具體的實踐和實現途徑都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很多企業的生存都存在一定的困難,無暇顧及技術創新。對于TRIZ理論這種創新方法,許多企業界的管理者們了解的還是很少。
從我國學者開始搞TRIZ理論研究開始算起,還不足10年時間,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高校教師,他們更多的是研究介紹這種理論,成功解決實踐問題的案例還不多。國內一些師資對TRIZ理論培訓多數還停留在一般的宣講和普及介紹上,尤其是典型案例講解不突出、不豐富、不生動,使得企業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對TRIZ還持有一定懷疑態度和觀望心態。
隨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省份步伐的日益加快,面對后金融危機時期的市場形勢,企業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政府、社會、企業都已達成共識。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是企業創新的兩個重要輪子,而創新方法是企業技術創新中的重要抓手,也是企業創新中的一項系統工程。目前,一方面是許多企業在推廣創新方法工作時沒有將其推廣納入到企業創新發展的整體戰略之中,只是作為權宜之計;另一方面,在開展創新方法工作中,許多企業還缺乏一些相應的配套手段,諸如方案、制度、師資、獎勵等等。
自從2008年國家大力推廣創新方法以來,許多地區都搞了一些試點企業,在一批企業中推廣創新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看效果離我們的預期尚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影響的大中型企業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國內創新方法推廣應用效果顯著的大企業應屬山東萊鋼,但是這樣的企業還為數太少。
創新方法要想在企業生根、開花、結果,首先還是要通過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營造創新氛圍,為創新方法推廣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引導企業管理者重視創新發展,并積極推動創新方法,轉變原有的發展觀念,使企業管理者意識到只有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和生命線,企業要緊跟市場持續創新,聯系實際不斷學習,走自主創新之路,要本著“開放、流動、公平、競爭”的原則,為科技創新提供必要條件。
在企業中推廣創新方法,典型經驗不可缺少,企業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范例和實際的效益后,才肯探索效仿。我們應當盡快挖掘向山東萊鋼這樣的典型企業,總結其成功的模式,宣傳企業形成的經驗,尤其是企業推廣模式中的一些關鍵的配套措施和細節都應認真總結,在實踐中是否可行,往往這些才是決定企業推廣創新方法成敗的關鍵所在。
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創新方法推廣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環節,創新方法這盤珍珠能否串成項鏈,科技中介機構的作用絕不能忽視。無論是國外成功的經驗,還是國內創新方法推廣較好的地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創新方法推廣過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機構工作重點是TRIZ理論的研究與傳播,而面向企業推廣TRIZ理論應是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這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工作范疇。面向企業推廣TRIZ理論的任務應當成為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企業提供服務的一項工作內容,創新方法推廣的重點就是依托科技中介機構向企業推廣,把高校研究機構的成果與企業對接。
由于企業的規模、實力、研發能力和實際需求等各方面因素不盡相同,所采用的模式方法也不同,可以概括為,“大培訓、小咨詢”,即對實力較強的大企業采取創新方法培訓團隊導入創新方法,而對于廣大中小企業技術實力相對較弱,采取引入創新方法咨詢專家團隊,通過創新方法咨詢能夠解決具體技術問題。
應制定發現、吸引、培養和保護科技創新人才的政策、措施和規劃,重點培養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技術帶頭人和具有戰略頭腦的科技型企業家。應樹立人才“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用人觀念和機制。三星集團也曾經歷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企業陷入低谷,同樣面臨著市場的優勝劣汰和企業何去何從的抉擇。經過痛下決心,三星集團廣攬高端人才,不惜重金聘請俄羅斯專家傳授TRIZ理論,用先進的技術創新方法指導企業的研究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其經驗對我國的大中型企業、企業集團甚至中小型企業都有著深刻的啟示。
[1]程如煙.國外推進創新方法工作的做法與經驗研究報告[R].2010,3.
[2]劉法祖.在中國科協技術創新方法推廣示范工作研討會上的發言交流材料[C].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