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
2011年,北京GDP(國內生產總值)質量指數位列全國第一,“各項指標都處于優異狀態。”這是《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2》(以下簡稱《報告》)得出的一項重要研究結論。《報告》由國務院參事牛文元教授任主編,今年7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報告》同時指出,北京GDP質量處于全國一流水平,說明北京作為特大城市,在空間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等城市承載力方面受到了限制,以前依靠資源和能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正逐漸向依靠科技進步、知識積累、經濟結構調整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由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向注重經濟質量、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方面轉變。
為何要測算GDP質量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富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發展實力的核心指標,曾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但是,近些年來,一些地區和部門由于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深度和認識水平尚未達到要求,對于GDP的作用和價值存在認識誤區。大體上,認識誤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認為GDP的數量和增速是衡量政績的唯一標志,以GDP定英雄、排位次,從而嚴重扭曲了科學發展的核心要求;另一種是當聽到GDP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后,便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GDP誤國害民,罪惡多端,甚至想摒棄GDP。
這兩種誤區不僅會影響我們對于科學發展的正確理解,而且會對制度創新、政策頒行和體制機制建設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GDP的實質,已經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課題。《報告》強調:“我們在清醒認識GDP缺陷的同時,必須承認在目前綜合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富積累的最佳定量指標,仍然非GDP莫屬,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指標可以代替它。世界上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GDP在衡量地區財富的準確性上,一般可以達到80%~85%。”
所以,問題不在于GDP的數量大小和增速快慢,而在于以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獲得GDP。如果是在創新思維下,少消耗資源、少犧牲環境,和諧包容、可持續地創造綠色GDP,那么這樣的GDP增加越多、增速越快,就越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富足。換句話說,目前我們除了要繼續關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名義GDP(數量)外,需要進一步科學地評價GDP的優劣(質量)。
牛文元教授說:“我們不盲目崇拜GDP,也不盲目拋棄GDP。我們關注的核心是不斷追求理性、高效、均衡持續、少用資源、少用能源、少犧牲生態環境,綜合降低自然成本、社會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前提下‘品質好的GDP。這樣高質量的GDP,數量越大越好,增速越快越好。”
有鑒于此,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提出并創制了“中國GDP質量指數”,用該指數(質量表征)同每年公布的名義GDP(數量表征)進行逐一對比,從宏觀上和深層次中發現各地區在形成GDP過程中所選取的路徑和方式。
理論上,“中國GDP質量指數”主要回答3個問題,即GDP如何反映真實財富、怎么反映可持續發展、怎樣反映社會和諧水平;應用上,它與單純的綠色GDP不同,并不只考慮資源與環境的代價(自然資本),而是平行地考慮社會和諧與民生幸福(社會資本),并把發展觀念與管理水平(行政資本)納入考察視域。
GDP質量如何生成
研究GDP質量生成的核心要求,是如何真實度量社會財富積累的過程與結果,以便更加精準地把握宏觀經濟走向與實施更加有效的經濟調控。“中國GDP質量指數”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經濟質量、社會質量、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和管理質量等五大子系統及其分屬的15個要素。
經濟質量指標,主要表明在GDP生成中資源占用情況所反映出的經濟增長質量,由萬元GDP能耗、萬元GDP水耗、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等3項指標組成。作為對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體度量,經濟質量指標主要體現在生成GDP的過程中,對物質消耗、能量消耗的水平以及宏觀視野下GDP可用以支配的凈財富水平。
社會質量指標,主要表明在生成GDP過程中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及其反饋作用的效應,強調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它既是GDP生成的出發點,也是GDP生成的潛在支撐。社會質量由城市化率、登記失業率、城鄉差異等3項指標組成。城市化率是提升GDP生成的基本動力,登記失業率(反映社會保障能力)是區域內部穩定的調節器和安全閥,城鄉差異由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與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之比獲取,表達的是社會穩定和諧對于GDP生成的支持。
環境質量指標,主要表明生態環境對于GDP生成所付出代價或成本的外部化效應。在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下,生態環境強調綠色發展原則,強調環境與發展的平衡,強調對自然的索取應當與對自然的回饋相平衡。環境質量由萬元GDP“三廢”產生量、萬元GDP的COD(化學需氧量)產生量、生活垃圾處理率組成。
生活質量指標,主要表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感、宜居程度以及與民生相關的各方面。它強調對于GDP生成的支持與意愿,由人均收入、預期壽命和農民生活水平等3項指標組成。其中,農民生活水平由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現金支出指標代表。
管理質量指標,主要表明政府的決策水平與管理水平,強調對于GDP生成的調控能力以及這種能力的精準性、流暢性、前瞻性。管理質量由行政人員比重、公共安全建設、可持續能力等3項要素組成。行政人員比重由公務員人數比從業人員人數獲得,公共安全建設由公共安全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之比獲得,可持續能力建設由教育、科技支出之和與一般預算支出之比獲得。
在上述五項指標中,北京2011年經濟質量指數為0.998、社會質量指數是0.949、環境質量指數為0.984、生活質量指數是0.870、管理質量指數為0.779,總體GDP質量指數是0.916,高居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第一位。
據了解,《報告》計算2011年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GDP質量指數,主要是依照經濟質量等上述五項指標體系,應用《中國統計年鑒2011》發布的2010年各地區年度統計數據,在統計規則的統一比較下完成。由于數據標準的原因,排序中暫未列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由于統計數據的缺失,西藏自治區雖然列入統計,但未給出名次。
根據《報告》,2011年GDP質量指數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山東、海南和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