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路
余慶縣位于黔中腹地,面積1623.7平方公里,轄10個鎮鄉30萬人。發端于余慶的“四在農家”(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成為我國西部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寫入國務院文件。2006年以來,針對部分公民“法制觀念淡薄、公德水準不高、創新意識不強”等思想道德問題,創新開展“忠心獻給祖國、孝心獻給父母、愛心獻給社會、誠心獻給他人、信心留給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動,形成了“愛國、敬業、誠信、友愛”的價值取向。在“五心”教育推動下,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呈現出和諧文明新面貌。我們縣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等49項全國性殊榮。2011年,“五心”教育被貴州省委作為社會管理創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效載體,在全省推廣。我們的做法是:
以“五心”教育為載體,引領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五心”教育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載體,具有豐富內涵。忠心獻給祖國,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把忠于祖國、忠于黨和忠于人民統一起來,服務于和諧發展這個大局,用愛國愛家情感凝聚人;孝心獻給父母,即以尊老愛幼為核心,弘揚家庭美德,發展社會事業,用敬老尊親美德熏陶人;愛心獻給社會,即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弘揚助人為樂的良好風尚,營造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用助人為樂風尚激勵人;誠心獻給他人,即以誠實守信為核心,弘揚誠實做人、信譽待人的高尚情操,用誠信道德意識塑造人;信心留給自己,即以自信自強為核心,突出我能我行的時代特征,塑造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用能行能干信念引導人。縣委將“五心”教育寫入黨代會報告,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和領導干部政德考核。采取黨政引導、示范帶動、資源整合、統籌推進的方式,著力打造“忠、孝、愛、誠、信”五類示范基地,廣泛開展“五心教育模范評選表彰”等主題實踐活動,讓干部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以“五心”教育為載體,提高全民文明素質。“五心”教育既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載體,又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我們堅持把“五心”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網絡,在廣大青少年中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的時代主旋律。其被中央文明委評為第三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案例三等獎,并寫入全國八年級德育教材。我們堅持把“五心”教育作為“四在農家”新農村創建的有力抓手,深入開展“五心之星”、“文明村寨”、“星級文明戶”等評比,大力繁榮花燈、錢竿、廣場舞等群眾文化,培育講文明、重禮義、知榮辱、思進取的新型農民。堅持把“五心”教育內容用“百里黔北民居長廊”、“百里文化墻長廊”形式體現出來,外樹于形,內化于行,在廣大群眾中表現出了協作勞動的集體觀念、出資投勞的創建意識、摒棄瑣碎恩怨的寬廣胸懷和健康歡樂的精神面貌。
以“五心”教育為載體,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五心”教育立足用道德的力量去化解基層矛盾、疏導群眾情緒,和諧干群關系,從思想根源上提高干部群眾素養。我們在貴州省委提出的“遠學楓橋、近學余慶”的鞭策和鼓舞下,堅持把“五心”教育納入村規民約和協會自治章程,創建“平安家庭”6萬余戶、“平安村寨”800余個,平安建設覆蓋面達96.8%。在開展貴州省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和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試點中,堅持用“五心”教育規范群眾行為,村村建立“群眾說事室”,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的目標,2009年、2010年全縣群眾安全感分別達94.12%、96.91%,名列貴州省前列。
以“五心”教育為載體,夯實基層黨建基石。縣委將“五心”教育貫穿于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創建工作始終,依托全縣300余個便民服務站點,在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忠實踐行宗旨、勤政廉政為民”的信念教育、“孝心獻給父母、構建和諧家庭”的美德教育,“愛心獻給社會、積極服務群眾”的宗旨教育、“誠心獻給他人、爭當誠信表率”的誠信教育、“信心留給自己、積極創優創先”的勵志教育,有力夯實了基層基礎。得到習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最佳案例獎”。
實踐證明,“五心”教育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效性與操作性,逐步形成了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與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實踐模式;“五心”教育消除了部分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小成即滿、小富即安、小步慢走的觀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五心”教育以文明創建為重點,在全社會形成了自覺踐行公民道德規范的濃厚氛圍,使和諧、文明、公平、正義、法治成為社會進步的主流;“五心”教育將公民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歸納為“忠心、孝心、愛心、誠心、信心”,形成了客觀理性不偏激、服從大局不添亂的良好心態,推動了“四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在貴州省開展的群眾滿意度民意調查中,余慶縣綜合排名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11年,余慶榮獲貴州省“十佳和諧縣”表彰。
在“五心”教育活動中,我們的體會:一是必須充分認識公民道德建設的時代性,認真探索新形勢下加強道德建設的新載體,不斷與時俱進;二是必須充分認識公民道德建設的廣泛性,采取群眾易學易懂、鮮活生動的形式,引導群眾自覺實踐;三是必須充分認識公民道德建設的操作性,善于用身邊的典型教育群眾,務求工作實效;四是必須充分認識公民道德建設的長期性,突出工作重點,建立機制,常抓不懈。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