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馬曉晶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變式中空阻塞器在頜骨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方法 采用連冠代鎖中空阻塞器,準確度高,均勻持久,以健側天然牙左上第一、二雙尖牙和右上第一、二雙尖牙連冠為主要支抗,采支持義頜,充分利用余留健康牙放卡環使頜力分散。結果 通過近三年來的臨床研究,認為此方法是目前修復頜骨缺損的最有效方法,建議臨床各醫院開展,以適應病員生活及社會活動的需要,提高生存質量。結論 該修復方法具有先進性、科學性、操作技術易掌握,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修復;中空阻塞器
近幾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腫瘤發病率在逐年增多,另外,由于外傷等諸多原因,導致頜骨缺損者也在逐年增多,尋求患者術后更有效的康復方法,是口腔醫務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如何修復失牙,重建咀嚼功能是口腔攻克頜咀嚼功能病損的最新武器,它代表著修復醫學的發展方向。
改良式中空阻塞器打破了傳統義齒某些缺點,其特點是恢復面容美觀,恢復咀嚼、發音和吞咽功能,固位好。
經過三年多臨床觀察,該技術因患者無痛苦、復診次數少,而且成本較低,易于為頜骨缺損患者所接受,所以完成與完善此新技術并在臨床推廣使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頜骨缺損在臨床上易發生在中老年人,其病因主要是腫瘤和外傷,頜骨缺損后,由于軟硬組織廣泛缺損,大量牙齒缺失,移位或松動,咬合關系紊亂,瘢痕組織形成以及張口受限等,這嚴重影響發音、咀嚼及吞咽功能,且對顏面美觀的影響也較大,造成患者思想上的負擔,極大地影響著患者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易使患者產生悲觀失望和厭世情緒。因此,頜骨缺損的患者較一般牙列缺損者更迫切要求修復,而改良式中空阻塞器突破了以往修復體的局限性及不適應性,大大減少了患者的復診次數,收到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頜骨缺損一般為上頜骨缺損較常見,主要因腫瘤等摘除而導致單側上頜骨缺損形成貫通口鼻腔的缺損腔,缺損腔在內側是腭部邊緣,上為鼻中隔,外側是唇頰黏膜瘢痕帶,后側到殘留軟腭,患側面中1/3凹陷,由于缺損造成發音、吞咽、咀嚼及面部外形等改變,應在術后2個月創面愈合良好后予以修復。
常規牙體預備及基本操作方法同一般修復方法。
頜骨缺損對患者的影響較大,修復設計較嚴格,要求也較高,臨近缺損區的組織容易被損傷,加之修復體的體積也較大,固位困難,固與一般修復又有所不同。①充分利用余留健康牙放卡環。②設計卡環時選用環抱力較強的Ⅰ型卡環及舌側對抗臂。③以健側天然牙左上第一、二雙尖牙和右上第一、二雙尖牙聯冠為主要支抗,采用聯冠代鎖中空阻塞器。④在中空阻塞器相對應的部位用18號鋼絲彎制成稍長于固位裝置的代銷裝置插入空心圈內,并將活動鎖板套在固位裝置上。⑤盡量擴大基托面積,充分利用組織倒凹。
自2008年7月我科共診治上頜骨缺損患者5例,主要為腫瘤術后患者,年齡在45~74歲,經過治療及隨訪,均獲得成功,恢復了咀嚼、發音、吞咽等功能,也不同程度的改善了患者的面容。
改良式中空阻塞器修復頜骨缺損較一般修復方法有很大的優點。①上頜骨缺損患者,一般都伴有口腔鼻腔貫通,而一般修復體的體積較大,也很重,其吸附作用很差,很難固位,因此固位措施是修復成功的關鍵,本文采用的代鎖固位裝置,可加強固位,保持平衡,減少修復體在承受咀嚼頜力時前后左右擺動,達到平面固位的目的。②盡量利用健側的余留牙設計卡環,以減少基牙所受的扭力,保持支持組織的健康。③改良式中空阻塞器能嚴密封閉口、鼻腔的通道,阻止食物或流質從口腔流入鼻腔,以改善發育,而基托面積的擴大,也不同程度地恢復了患者的美觀。
典型病例:李淑珍:女53歲;張桂蘭:女45歲。手術前病變部位及名稱:右側腭部鱗狀細胞癌和右側腭部腺樣囊性癌,術后缺損部位,兩側均為右側上頜骨缺損,鼻腔、口腔貫通,余留牙位于牙弓左側,制作為常規牙體預備,以左側中切牙至第二磨牙每個天然牙設計環保力較強的乙型卡環,左上第一雙尖牙和第二雙尖牙設計全冠代鎖固位裝置,首先在兩基牙上做全冠修復,并將兩冠焊接在一起。取32號白合金板卷在18號鋼絲上形成的空心圈平行焊在左上第一、二雙尖牙兩冠間形成固位裝置,然后在中空阻塞器相對應的部位用18號鋼絲彎制稍長于固位裝置的代鎖裝置插入空心圈內,并將活動鎖板套在固位裝置上,即可保證良好的平衡固位。患者戴入后,經我們三年隨訪復查,基牙無松動,修復體固位良好,無翹動,恢復咀嚼功能和吞咽功能,喝水不嗆咳,改善面容和發音,患者很滿意。
隨著現代口腔醫學的發展,腫瘤患者手術的成功率也在逐年增加,而術后造成的頜骨缺損不但嚴重影響發育、咀嚼、吞咽等功能及顏面美觀,造成了患者思想上的負擔。而改良式中空阻塞器的開展,將給我市部分口腔癌癥患者帶來福音,從近三年我院對5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均獲得滿意的療效,它不但恢復患者的咀嚼、吞咽和發育等生理功能及矯正頜面畸形,并能保護余留組織的健康,以適應病員生活及社會活動的需要,提高了生存質量,帶來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