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寧
(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汽車工程系 青海 810003)
螺栓連接是連接關系中的一種,其強度的好壞決定了連接的穩定性。保證螺栓強度,才能保證其被連接件可工作性。因此,螺栓強度分析是仿真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同時也是一個難點。
在參照汽車電動轉向泵試驗實際物理模型的基礎上,并對轉向泵殼體作簡化處理,忽略轉向泵等構件中對系統結構及強度影響不大的小特征,同時注意轉向泵殼體與螺栓之間節點的對應,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仿真數模及簡化部位
依據實際受力情況加載約束,并根據試驗時的工作壓力10MPa、1Hz的頻率沖擊以及螺栓力矩設置工況。
殼體的應力結果如圖2所示。
由于繞軸線剛度較弱,應力值偏大,導致圖中右上方對應的螺栓應力值比其他螺栓大,其應力分布圖如圖3所示。
根據疲勞破壞機理與斷口特征描述,裂紋源通常在高應力局部或材料缺陷處,此例顯示為高應力部位。利用疲勞分析軟件,將模型與結果導入,進行相關設置,得出的疲勞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壽命最短的地方,正是應力集中的位置。

圖2 殼體應力分布圖

圖3 螺栓最大應力位置分布圖

圖4 螺栓疲勞壽命分布圖
根據應力集中位置,改善方法有兩種:
1)加強繞軸線方向殼體的剛度。
2)加大螺栓直徑。
因此,優化方案亦有兩種:
方案1:去除該體凸臺部分,并體加厚至8mm。
方案2:將原M6螺栓改為M8螺栓。
1)方案1仿真分析結果
方案1旨在提高整體剛度并且分散局部剛度,避免某一處剛度過小,其有限元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方案1有限元模型
方案1的應力分布圖如圖6所示。

圖6 方案1應力分布結果(左為預緊力,右為壓力)
此時由于剛度比較平均,導致螺栓應力值比較平均。將其導入疲勞分析,進行與原方案同樣的疲勞設置,其螺栓疲勞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方案1疲勞分析結果
2)方案2仿真分析結果
方案2旨在直接提高螺栓本身的剛度。但是由于螺栓直徑的增加,所以其擰緊力矩由原來的16N·m提升為20N·m。方案2的有限元模型如圖8所示。

圖8 方案2有限元模型
其相應的應力如圖9所示,疲勞結果如圖10所示。

圖9 方案2應力分布結果(左為預緊力,右為壓力)

圖10 方案2疲勞分析結果
此時應力集中位置雖然仍然在螺栓處,但是由于螺栓應力明顯下降,材料強度明顯比殼體好,所以疲勞點轉移到殼體上。
兩種方案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兩種方案對比結果
在預緊力作用下,螺栓應力分布均勻,變化不大。方案1的加厚殼體變化不顯著,針對方案2雖然預緊力由16N·m提升為20N·m,但螺栓直徑加大,所以整體應力反而下降,其變化比方案1顯著。
在壓強作用力下,方案1和方案2的螺栓強度均顯著提升,方案1提升16.7%,方案2則提升29.6%,相較之下,方案2變化更明顯。
在應力計算完成之后,對各種載荷工況聯合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疲勞分析。由數據可以看出,方案2提升效果比方案1顯著。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兩種方案中方案2更優。
通過對汽車電動轉向泵的螺栓進行仿真數模建立及仿真分析,提出針對問題的兩種優化方案,并對兩種優化方案進一步進行仿真分析,通過結果對比最終得出加大螺栓直徑的方案2是最佳的方案。
[1]陳傳堯.疲勞與斷裂[M].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勝蘭, 鄭東黎.基于Hyperworks的結構優化設計技術[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