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信部電信研究院 劉濤
國內快遞業的領頭羊——順豐快遞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信息,在電子商務領域產生了一系列的猜想,這也使得電商行業的格局變得愈發撲朔迷離。不僅僅是被動地將商品送貨到家,還要涉足前期的商品交易,順著產業鏈向上走已經成為物流業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這就與電商產生了直接了利益沖突。
做管道還是做平臺,曾經讓電信運營商糾結不已。但是在看到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巨大潛力,以及防止產業鏈主導權旁落的憂慮,讓運營商義無反顧地走進了互聯網內容產業,紛紛做起了交易平臺,既負責將數據業務“送貨到家”,還要主導互聯網業務的“買賣交易”,控制管道,更要涉足平臺。如今,類似的趨勢也在物流業中發生,不甘心受制于電商約束,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送貨渠道優勢,建立屬于自己的交易平臺,物流業巨頭,正在紛紛編織著自己的“電商夢”。
電子商務產業的迅速做大,一個顯著的效應,便是推動了物流業的蓬勃發展,目前幾乎每個城市,總是能看到無數的快遞人員,穿梭在大街小巷,快遞人員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不可或缺的風景。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顧客,在選擇一家電子商務平臺的時候,都會把物流的服務考慮進去,送貨是不是夠快、包裝是不是完好、送貨人員的態度是不是友好……某種程度上說,物流已經成為電商們無法替代的名片和形象大使,物流服務好,自然對電商的吸引力就會大增。同樣,一旦由于快遞人員的操作失誤,導致送貨延遲,商品有折損,甚至在交易中與客戶發生沖突,都直接影響了電商的形象和信譽。
隨著電子商務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化,電商對于物流業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很難說,物流和電商,誰成就了誰。但是最初的蜜月期度過,隨之而來便是雙方對對方業務范圍的彼此滲透,使得原本的合作關系有直接競爭的趨向。拓展和延伸產業鏈是企業的本能沖動,為了更好地贏得市場主動,只有將更多的資源掌握在手中。特別是在原有領域已經出現飽和增長、利潤下滑的時候,向上向下延伸、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幾乎是企業的不變思維。運營商如此,快遞公司亦然。
物流業進軍電子商務,早已開始了具體的布局。2010年順豐的“順豐E商圈”便已經率先開通服務,而且順豐快遞還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工具——順豐寶,將電商、物流和第三方支付環節打通,促成商品、現金和信息三流融合。同樣,另一家快遞巨頭圓通速遞,也已經成立了專門的電子商務團隊,開始建立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而今,快遞公司申請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實際上已經等于打開了進入電商的大門,對于此類舉動,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其一,從現實角度講,快遞公司在送貨過程中,實際上產生了大量的支付需求,得到牌照之后,有利于通過自己的支付平臺,為客戶提供代收費服務,從而加快自身的資金回收速度,降低運營成本,也便于控制財務的風險。其二,從長遠發展來看,物流業涉足電子商務,這也是未雨綢繆的一步棋。
但是,物流業涉足電商,雖有渠道資源優勢,可困難依舊重重。最主要是人才和資金的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首先,電子商務是一個網絡銷售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物流只是最下層的末端,在前期采購、平臺建設、合作伙伴管理、消費者分析、廣告宣傳、營銷策劃等等一系列活動,都需要專業的人才團隊來實施。其次,大量的基礎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資金去投入,去“燒錢”,物流業本身的資金實力難以與電商相匹敵,如果得不到“風投”的青睞,很可能一系列計劃都半途而廢。
除了物流業大舉進入電商領域,我們也應注意到,實際上,電商企業也已經在布局自己的物流渠道,意圖實現從空中落地的戰略,真正做到對顧客的一站式服務。電商進入物流業,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物流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跟不上電商火爆的銷售速度。特別是在節假日期間,往往出現爆倉現象,物流無法保證的快遞服務質量與送貨速度,直接制約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
電商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對物流體系的依賴程度有多深,可以說電子商務運營商的物流體系建設有多快,其自身發展的速度就有多快。而有一套獨立完善的物流體系,意味著電子商務未來的發展可以更快更好。因此,電商們才會希望自己主導建立完善的物流體系,一勞永逸地解決物流與電商直接步伐不一致的問題。馬云計劃投資100億元,打造開放、分享的物流體系生態圈,將阿里巴巴做成全球性質的物流企業。京東商城也加大了物流投資,在大、中城市,不斷建立新的物流中心。電商對物流的介入,也引起了物流企業的警惕,兩者之間的競合關系,由此變得更加微妙起來。
但是,電商進入物流領域,同樣存在著不小的困難。電商建立各地的倉儲基地,就需要買土地,建倉庫,大量的固定資本投入,讓原本屬于輕公司的互聯網企業,一下子如制造企業一般,變得重型化起來。背負著巨大的固定資產,電商們未來的舞步,也許就無法繼續輕盈起來。同樣,他們也不可能真做到像快遞公司一樣,挨家挨戶上門送貨的地步,那需要大量的人員投入,況且物流業利潤遠不如電商豐厚,而這也不是電商的藍海。所以,電商進入物流,更多的還是出于對現有物流的不滿和擔憂,而不得已使出的防衛和自保招數。
總體而言,對于電商和物流的關系變化,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順風、圓通等物流企業,看到了電商的市場空間,同時具備獨特資源優勢,在進入電子商務領域顯出了積極主動的態勢,反之,電商們更多的則是處于防衛狀態,希望借助于自身的物流體系,逐步擺脫對物流企業的依賴,更順暢的開展業務。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京東商城,在介入物流領域的時候,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建立物流中心、整合物流資源的層面,短期內很難真的去做物流隊伍。其次,電商做物流,是產業鏈自上而下的游動,在強調服務至上的今天,與客戶親密接觸,實屬必然。相反,物流企業進入電商,則需要更加有選擇性,電商競爭激烈,耗資巨大,如果沒有精準定位,很可能就淹沒在眾多網上商城中。這方面,申通已經有了嘗試,其電子商務配送平臺,還是強調對其他電商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配送服務。同時,申通自營的電子商務平臺,也主要在于一些簡單的日用品銷售商,對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來說,不構成直接威脅,相反只會搶下一些超市、便利店的生意。最后,雖然幾家大型電商高調進軍物流業,但是這也僅僅是個案,建立自己的物流網絡并不適用于所有公司,如果沒有大量的訂單和高效運作,物流幾乎等于白搭錢。眾多中小電商不可能、也沒能力去做自己的物流體系,還是要依賴第三方物流公司,因此物流與電商的合作空間,依舊十分巨大。
由此看,物流與電商,這對打不散,拆不開的歡喜冤家,依舊會彼此糾結,無法分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