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毅佳
一年一度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又到了,2012年中消協確定3·15的主題是“消費與安全”。在過去的一年里,許多餐飲企業爆出驚人內幕、各種食品衛生安全指標超標將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再次引起廣泛關注,因此本次3·15主題與此問題密切相關。在互聯網行業,消費與安全也同樣值得關注,傳統互聯網已經深入千家萬戶,移動互聯網則剛剛興起,出現了許多新的消費形式,對于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水平、網絡消費安全都是一個全新的考驗,特別是在互聯網上的消費維權比傳統行業來說都更有難度,因此,互聯網的消費與安全也將成為今年315的關注熱點,下文筆者將就今年3·15互聯網投訴熱點做出三大猜想,與各位讀者分享。
中國網絡團購業在一年多時間內從無到有,迅速催生出5000多家團購網站,規模越發龐大。然而近日有報道,因團購券作廢、資金鏈斷裂、拖欠工資,全國十大團購網站之一的團寶網曝出“跑路門”事件。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團購網站倒閉數量持續增長,到年底達到1960家。
團購網站的模式是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的典型代表和嘗試,也給消費者維權的法規帶來了新的挑戰。由于團購網站要求消費者進行預付費,即便曾經在實體店消費過,僅僅是看過網站頁面的相關介紹,消費者也難以準確判斷團購產品的性價比,而一旦在網上消費訂購,日后即便到實體店消費感到不滿意,消費者也只是不再團購這家店的商品,很少人會去通過法律途徑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團購行業的混亂帶來了高利潤,就可能導致更多的低信用的企業混入其中,而有些團購網站則是參與到了與同行的廣告大戰中,造成了資金的緊張以致資金鏈斷裂,不得已宣告倒閉,造成消費者已支付但未消費的訂單無法兌現。

筆者認為,團購網站的消費糾紛問題癥結來源于提供信用擔保的團購網站并不具有真正的信用保障資質,應對此問題有兩招,一可以成立團購網站行業管理機構,對所有上線的團購網站進行資質審核并交付一定的賠償保證金;二是讓消費者直接將預付款打至可靠的中介金融機構,待消費后再與團購網站進行結算。
3G時代已經來臨,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的新一輪創業高峰。移動互聯網吸引了電信運營商、各手機制造廠商、各手機系統廠商、各移動應用開發團隊等的諸多目光。移動互聯網目前還缺少很好的盈利模式,產業鏈上的參與者主要還是依靠拉動流量賺錢。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很多消費者在對此不是特別了解的情況下可能出現一些消費糾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近期微博上流傳這樣一則笑話:“有人買了諾基亞4100萬像素的手機,開心自拍一張照片傳微博,一個月流量沒了”,筆者發現很多評論者并不明這其中的笑點何在。許多消費者對于傳輸文件類型與流量的關系并不清楚,殊不知原來在2G時代一個月使用的50M流量在3G時代可以是幾分鐘內就耗掉的,這就出現了很多消費者在更換了3G手機之后并沒有調整合適的流量套餐,從而出現了天價的手機上網費用。
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各電信運營商從客戶角度出發,在教會客戶使用3G手機的同時為其挑選合適的流量套餐,并告知其瀏覽網頁、欣賞圖片、觀看視頻所消耗的流量情況,并通過短信方式讓客戶實時掌握自己的流量使用情況,做到明明白白消費,也才是長久的銷售之計。
許多互聯網公司也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的時候迅速轉型,搖身一變成為3G智能手機的生產廠商,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雷軍領銜的小米手機。小米手機打破了傳統的手機主要通過賣場分銷、運營商集采的方式,采用了網絡直銷的方式,省去了中間環節,為消費者提供了性價比很高的小米手機,一時間小米手機不但賺足了吆喝,銷量更是一路攀升。但是在高銷量的背后也暴露出了諸如維修難的售后問題,引起了不少消費者的非議。小米公司高層十分重視此事,逐步完善售后維修網絡從而提升客戶滿意度,但從中也暴露出網購數碼產品如果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的問題。

另外,3G手機還存在著一些質量問題。如一味追求高性能的山寨機,以超長待機數十天而令人瞠目,卻爆出手機電池在充電時候發生爆炸造成人員傷亡的慘痛消息,不得不讓人為手機的消費安全捏一把汗。
關于流量扣費的問題上面已經探討了正常使用3G手機可能導致的費用糾紛,而在非正常使用3G手機時所產生的流量則考驗移動應用開發團隊的道德底線了。
由于流量分成是移動應用開發的重要利潤來源,有些不法開發團隊將如何吸引消費者多產生流量當成首要目標,通過在安裝程序的時候加載非法后臺木馬,致使用戶即便不打開應用,其仍然能夠自行訪問網絡并產生流量,更有甚者還將竊取手機使用者的通訊錄和通話紀錄作為他用。因此,移動應用在給消費者帶來3G美好體驗的同時,最好設有相應的監管機構,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對于那些存在漏洞的移動應用一律封殺并定期公布黑名單。
我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受到互聯網信息安全帶來的各種騷擾,垃圾短信、垃圾郵件尤其瘋狂,互聯網用戶幾乎無一人幸免。日前沸沸揚揚的“用戶信息泄密”事件,暴露的問題值得深思——不僅一些大型網站的信息安全意識相當欠缺,本該是安全防護盾的網絡安全廠商,其員工竟然成了信息泄露的助推器。今年3·15消費與安全的主題,也將與此密切相關,也許有人會反駁互聯網的服務很多都是免費,網民首先不是消費者,更談何維權呢?這確實道出了目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互聯網維權的尷尬,但是網民是互聯網的立足之本,首先網民繳納了上網費用,是電信運營商的消費者,作為電信運營商應該對于那些從事非法經營活動的網站停止接入服務,其次,訪問流量為網站帶來了廣告收入等資金收益,運營商理應對網民的信息安全負責。
2012年互聯網的消費與安全也到了該集中整治的時候了,特別是互聯網時代方興未艾,3G移動互聯網更是撲面而來之時,更需通過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加以完善,還互聯網一個健康、清新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