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民 郭琛軍 葉 磊 許敬人
1.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中醫推拿科,上海 200126;2.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中醫傷科,上海 200126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可造成椎基動脈供血不足[1]。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是基底動脈缺血患者的首選檢測段,在患者發病過程中明顯異常[2]。牽引及中醫按摩治療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本實驗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牽引及中醫按摩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并關注對患者TCD和BAEP異常率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支持。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確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62例。納入均符合1992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的診斷標準,患者同時符合以下標準:①以頸性眩暈為主要癥狀;②可因頭位或體位改變而誘發,發作時伴有一種以上椎基底動脈缺血的癥狀;③旋頸試驗陽性,發作期體檢可發現相應椎基底動脈缺血的體征;④頸椎平片結果提示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狹窄、寰樞椎錯位等。排除標準:①耳源性眩暈;②顱內腫瘤的患者;③發熱的患者。其中,男92例,女70例;年齡39~69歲,平均51.2歲。依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入組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81例,其中男45例,女36例,年齡39~67歲,平均51.0歲。對照組81例,其中男47例,女34例,年齡39~69歲,平均51.4歲。兩組一般臨床特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應用西醫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不加用中醫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牽引及中醫按摩治療。即按體重的1/8~1/6重量來牽引,角度為垂直,時間為20 min。中醫按摩手法以局部振顫和滾法為主,配合按、揉放松局部肌肉,然后用拔伸手法復位頸椎小關節,改善頸椎的穩定性,達到改善椎動脈周圍的壓力,從而達到改善椎動脈的血流。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效,觀察療效。
于治療前及治療6周后檢測行TCD和BAEP檢測。TCD檢測的具體方法:應用德國EME公司生產的彩色經顱多普勒儀進行,探頭頻率2 MHz,分別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椎動脈及基底動脈。測量收縮期峰流速、舒張期末流速,計算出平均血流速度及脈動指數,并與參考指結標比較,計算異常率。BEAP檢測的具體方法:在電屏蔽隔音室內進行,患者取平臥位,記錄電極置頂中,參考電極置于同側耳垂,地線電極置于前額,極間阻抗<5 kΩ,采取短聲刺激,刺激強度105 dB,對側給予30 dB的白噪聲掩蔽,刺激疊加1 000次,每次至少重復2次。分析時間10 ms,主要測定Ⅰ、Ⅲ、Ⅴ波的潛伏期、波幅及Ⅰ~Ⅲ、Ⅲ~Ⅴ、Ⅰ~Ⅴ的峰間期,與參考值比較,計算異常率。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病證眩暈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的判斷。顯效:眩暈癥狀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好轉:眩暈等癥狀有所改善,但是有時反復;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或發作次數增多,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3]。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實驗數據中定量資料應用SAS 6.12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均完成治療及隨訪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1.401 3,P=0.000 7)。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TCD和BAEP異常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TCD和BAEP異常率均明顯下降,治療后兩組比較,TCD和BAEP異常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觀察組的TCD和BAEP的異常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鉤椎關節或椎體后緣繼發性骨質增生,增生物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及椎動脈神經叢,使位于橫突孔中的椎動脈受到擠壓,椎動脈壁上的椎神經叢受到激惹,致使椎基底動脈系痙攣,血流不暢,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病。本病屬于中醫學 “眩暈”、“頭痛”及“項痹”范疇[4]。因此治療過程中改善腦供血最為重要。手法治療目前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其治療效果也得到了國內很多學者的肯定。
表2 兩組治療前經顱多普勒超聲與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異常率的比較[n(%)]
表3 兩組治療后經顱多普勒超聲與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異常率的比較[n(%)]
TCD是目前較好地能反映顱內動脈血流狀態的無創檢測,尤其對檢測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是一種靈敏、有效的檢查方法。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TCD主要表現是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出現收縮期流速降低的Doppler頻譜(收縮期血流速度低于正常范圍以下),可以表現為兩側VA及BA均為收縮期低流速的Doppler頻譜[5]。本實驗應用牽引及中醫按摩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療效明顯,并能有效改善患者TCD及BAEP異常率,提示臨床治療明顯,臨床治療中可以積極應用。中醫按摩可以部分糾正頸椎關節的紊亂,特別是產生椎體輕微的側方移位,引起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位置改變,甚至可使后縱韌帶和纖維環的緊張程度發生非均勻的改變,輕度改變突出物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因此產生明顯的療效。而且在按摩過程中,可以有效緩解頸椎周圍軟組織痙攣,松解粘連組織,解除對椎動脈及周圍神經的機械性壓迫,恢復大腦供血,從而改善頸部及大腦缺血的癥狀[6]。牽引治療方法對于解除頸肌痙攣使其松弛,從而達到恢復頸椎正常序列的相互關系,或在牽引過程中,經不同角度牽拉,使頸椎間隙和椎間孔增大,從而減輕增生骨質對椎動脈的直接壓迫和刺激[7]。牽引及中醫按摩的聯合應用,可以使療效明顯增加,更好地改善了椎動脈的供血,臨床療效滿意,也使TCD及BAEP異常率明顯下降。
總之,牽引及中醫按摩治療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明顯,臨床治療中可以積極應用。
[1]張建宏,范建中,齊志強,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TCD和BAEP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2,24(4):209-211.
[2]李艷萍.中-青年VBAIV患者TCD、BAEP、EEG的分析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8):83-86.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4]趙海嫻,羅汀,鄔珊志.苦碟子注射液聯合簡易頸椎康復治療儀對椎動脈型頸椎病 TCD 血液流變學的觀察[J].新中醫,2011,43(5):65-66.
[5]聶偉志,宋文靜,孫磊.TCD在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及實驗研究中的應用[J].中醫正骨,2010,22(1):66-67.
[6]趙金華,王明杰.整脊手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基底動脈血流變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1,31(7):784-785.
[7]王琳,孫月芳,陳憲福,等.彩色多普勒和經顱多普勒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牽引治療效果的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17):3094-3098.
[8]趙文謹.康復訓練對頸椎病治療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