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為何拒絕做肯定“文革”的決議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文革”作了徹底否定。
毛澤東晚年曾經說過:“我一生干了兩件事,一是和蔣介石斗了那么幾十年,把他趕到那么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另一件事就是發動‘文革’。這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都沒有完。這筆“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1782頁)”這段話反映了毛澤東晚年對于“文革”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已經看到了“文革”的某些錯誤和危害;另一方面,他十分擔憂和看重黨內否定“文革”的思想傾向。毛澤東曾提議讓鄧小平主持寫一個肯定“文革”的決議,可是鄧小平回答說,“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由我主持寫這個決議不適宜。”(《鄧小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132頁) 那么,毛澤東為什么讓鄧小平主持寫肯定“文革”的決議?鄧小平為何委婉地拒絕了毛澤東的提議?
1975年初,毛澤東不顧“四人幫”的反對,堅持把在“文革”中被打倒的“黨內第二號走資派”鄧小平重新推上黨和國家重要領導崗位,主持黨政軍日常工作,并支持鄧小平領導開展全面整頓,其用意在于盡可能挽回“文革”造成的損失,恢復國民經濟和國家政權的正常運轉。應該說,鄧小平對于“文革”錯誤的認識,是隨著全面整頓的不斷深入逐漸深化的。鄧小平領導整頓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提出的“三項指示”(即:反修防修、安定團結和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其中“安定團結”和“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兩條,都是與“文革”相悖的。鄧小平以“三項指示”為武器,從問題最為嚴重的鐵路運輸部門入手,開始發動大刀闊斧的整頓,然后層層深入,漸次擴展到鋼鐵工業、軍隊、科學技術、文藝、國防科技、農業、教育等許多領域,最后進入最核心的黨的整頓。全面整頓中所暴露的問題,使人們逐漸看清了“文革”的錯誤和造成的危害,整頓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績讓人們看到了糾正錯誤、正確發展的希望和方向。因此,鄧小平領導的全面整頓到后來發展成為一場有組織有領導的聲勢浩大的全面糾正“文革”錯誤的大動作。
毛澤東支持鄧小平開展整頓工作,局部糾正“文革”的錯誤,但不能容忍鄧小平全面否定“文革”。所以,在1975年下半年當全面整頓“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調”的趨勢逐漸顯現的時候,他對鄧小平的不滿加劇了。這時,毛遠新利用其特殊身份多次向毛澤東吹風:“社會上有股風,就是對‘文化大革命’怎么看,是肯定還是否定,成績是七個指頭還是錯誤是七個指頭,有分歧。”(《歷史轉折的前奏》) 他特別提出:“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講話,我感到一個問題,他很少講‘文化大革命’的成績,很少提批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并說這股風“似乎比七二年批極左還兇些”。(《歷史轉折的前奏》)毛遠新的這些話深深觸動了毛澤東。經過慎重思考,毛澤東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指示中央政治局專門開會討論“文革”問題,幫助鄧小平提高認識,并要求由鄧小平主持做一個肯定“文革”的決議。1975年11月20日,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央政治局開會。毛遠新傳達說:“毛澤東希望在‘文化大革命’的問題上統一認識,提出由鄧小平主持做一個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決議,總的評價是‘三七開,七分成績,三分錯誤’。”毛澤東的這個決定頗具匠心:一是讓鄧小平這樣對“文革”有看法的人來作這個決議,可以堵住對“文革”持異議人的嘴,讓人不敢再唱反調,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二是給鄧小平一個機會和臺階,讓他改變對“文革”的“錯誤認識”,思想上來個大轉彎。毛澤東的本意是希望鄧小平能夠就此妥協。但出乎意料的是,鄧小平引用毛澤東將重新工作的老干部比作“桃花源中人”的話,委婉地拒絕了毛澤東的提議。他回答道:“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由我主持寫這個決議不適宜。”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文革”中他被打倒了7年,作為一個脫離運動的“世外之人”,是沒有資格來主持寫這個決議的。其真實含義則是他不認同毛澤東對“文革”的肯定。鄧小平這種完全不讓步的態度,使得毛澤東下決心進行“批鄧”。此后,他被停止了大部分工作,毛澤東讓他“專管外事”。鄧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頓被迫中斷。
鄧小平在個人進退的關鍵時刻,拒絕做肯定“文革”的決議,體現了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政治上的堅定和遠見,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堅持原則的立場。1981年3月,他在同《歷史決議》起草小組負責同志的談話中指出:“‘文化大革命’同以前17年中的錯誤相比,是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它的后果極其嚴重,直到現在還在發生影響。說‘文化大革命’耽誤了一代人,其實還不止一代,它使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泛濫,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對“文革”作出了全面分析、徹底否定,明確指出:“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所謂“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既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基礎;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設性的綱領,而只能造成嚴重的混亂、破壞和倒退;“文革”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鄧小平是《歷史決議》的總體設計者和直接主持者。可以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歷史決議》的這一偉大成就。
(文/尹廣泰據《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