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婷婷

▲掛著聽診器的中醫師
當西方醫學在明朝中下葉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很多思想家、哲學家便開始了對中西醫學進行比較,因而產生了“中西醫會通”思想,也就是中西醫結合思想的萌芽。中西醫結合一路走來,跌跌絆絆,但前進的方向仍然未變。如今中西醫結合發展到了什么階段?存在于其中的問題有哪些?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日前,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京城名醫館的中醫專家蘭金初、北京友誼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張淑文教授以及中醫界著名專家等。
蘭金初教授出生于福建畬族中醫世家,畢業于江西中醫學院,多年從事中醫臨床專業,對中醫藥學有著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見解,采訪當天,蘭教授侃侃而談,見解精辟入里,對中西醫結合的現狀與困難做了全方位的論述。當談到現階段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狀況時,蘭金初教授認為:現階段中西醫結合還只是停留在臨床用藥的層面,在各大醫院中,關于中西醫結合至今也沒有一個定型的科學發展。
針對現階段中西醫結合中存在的部分醫生對中西醫結合的概念的理解有偏差,甚至混淆不清的現象。蘭金初語鋒犀利,觀點非常鮮明。他說:“中西醫結合到現在也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理解,連概念都不清楚。有些中醫大夫雖然在為中西醫結合搖旗吶喊,但他們當中有幾個人能夠正確理解中西醫結合的真正含義?我想答案應該是不容樂觀的。如今表現在臨床上的現象是:大量的中醫門診大夫在給病人看病的時候,都采用了他們所謂的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即在給同一個病人治療同一種病的時候既開中藥也開西藥。依我看來,這種行為就是某些中醫在力圖掩蓋中醫臨床治療的不足,久而久之,這些醫生將中醫治療的根本‘辨證施治’都丟掉了,真正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蘭金初認為:“既然說中西醫結合,首先就要把醫和藥分開,醫和藥是不能混淆的,醫就是醫,藥就是藥。對一個醫生來講,醫是動詞,是一種行為;藥是名詞,是一種物質,是要通過醫生的辨證施治才能使用的手段。藥是被動的,醫是主動的。醫生,特別是中醫,首先是辨證施治,通過思維、思考、辨證,立法開方,沒有這個思想主導,是不可以憑空開藥給人吃的,就連偏方也是有主導思想的,這一點毋庸置疑?!?/p>
蘭金初詼諧地說:“現在所謂的中西醫結合,結合在哪里了?一點都沒結合?,F在醫生就是把中藥和西藥加在一起給病人治病就成中西醫結合了,依我說就是“中西藥湊合”,所謂中西醫結合應該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不能是簡單的藥物結合。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如果說醫生長期處于這種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即“中西藥湊合”的畸形診療狀態中,就連一個感冒也要中西藥結合的來治療,那么這種行為所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既增加百姓的經濟負擔,又讓患者中藥西藥的吃得滿肚子都是藥?!?/p>
蘭金初告訴記者:“植物藥和化學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種混沌不清帶來了大量的中醫人開西藥,而卻把中醫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博大精粹棄之不顧,中醫自己都不會使用自己的武器了。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對概念的混淆不清本身也限制了中醫自身的發展,這樣單純的中藥加西藥的治療方法,導致中醫們把辨證施治這個最重要的理論都丟了,那么整個中醫理論體系也隨即懸空,變得毫無作用了,這將導致中醫整體水平的急速下降,致使中醫后繼乏人?!?/p>

▲中西醫結合到了患者手里往往就成了“中西藥結合”
談到中西醫結合自身的困難時,一位多年從事中西醫門診治療的資深專家對記者談了他的觀點。這位專家說:“醫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是比較特殊的,這種特殊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醫兩種完全不同體系的醫學在中國同時存在。因此,對于中西醫結合我們也沒有既成的經驗可資借鑒,只有依靠中國的醫生們自己一點點去探索發現,這注定會是一場坎坷曲折的探求之旅,因此就必然會造成中西醫學結合自身發展的一種不穩定狀態,我認為這也是導致中西醫結合只能緩步向前的原因之一。就中西醫結合的名稱來說,民國的時候叫中西匯通,現如今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西醫結合,而當下又有一種尚未叫響的新說法,叫‘中西整合’,中央有關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的文件上的說法是 ‘中西并重’這四個字,從中西醫結合名稱的演變史就充分說明了中西醫結合這個學派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經過了一段坎坷異常的發展道路而逐漸向前發展的。也就是說,從起源時到如今,它的發展一直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此荊棘滿布的一條道路,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在中西醫結合這條道路和從事中西醫結合的人員所經歷的事件是很坎坷的,曾幾何時甚至是很被人看不起的,是很艱難、很不簡單的,應該引起研究者的重視?!?/p>
張淑文教授是北京友誼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工作,她說話時語速和緩溫和但卻很有條理,雖然已經70多歲了,但依舊精神飽滿。對于中西醫結合,她始終抱有堅定的信念,深信在不久的未來,中西醫結合將不再是一個方向,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真正正能在現實中為患者治愈更多的疾病。
張淑文教授認為:“在中西醫結合的探索之路上,要團結中西醫各方面的力量,摒除門戶之見,中西醫研究者要擰成一股繩,團結起來,共同推進中西醫結合的發展。陳竺部長曾經提過:將來的中西醫結合創立新醫學派要有理論上的結合,那是個最高點,因為西醫有西醫的理論,中醫有中醫的理論,中西醫結合就要有中西醫結合的理論。陳竺部長說的很對。但如何把這兩個理論結合到一起的確是很難的,而且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找到一個更好的辦法。目前大家也有一個共識,即對于同一種疾病,用中西醫兩種理論進行治療都有效果,這說明中西醫之間一定存在共通的東西,僅僅是看到這一點,就可以讓我們增加信心,更加努力地為之奮斗,但是“路漫漫兮”,這是需要幾代人,甚至是十幾代人共同求索的事。我認為我們應該從各自的不同的角度把中西醫結合搞好,無論是從學術上還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上都要站得高看得遠,中西醫團結起來,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來研究中西醫結合,不僅僅是臨床療效、機理探討,而是要創出中西結合的理論來,讓中西醫結合更好更快地發展”
針對中西醫結合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記者還采訪了一些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一位學生告訴記者:“現在有些醫學院校設置有中西醫結合系,但很多從那個系畢業的學生都覺得自己是中醫沒有學透,西醫也沒有學明白,前路茫茫,不知何去何從?!痹诓稍L中,三位專家也都不謀而合地談到了教育問題,雖然立場與角度不盡相同,但對現階段教育問題的擔憂卻是一致的。蘭金初教授認為:“現在需要大量學貫中西醫的人才,但中國這方面的人才卻嚴重匱乏。導致很多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中醫沒學明白,西醫也學不懂的原因,就是他們所使用的教材的質量還有待提高,當然,任何一個新的體系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F在連有些醫生都搞不清楚中西醫結合的含義,你怎么能要求一個正在學習醫學的學生去懂呢?”
蘭金初說:“我們三個手指摸脈,手法再準,也沒有化驗的結果準,這是不可否認的,我們可以在中醫望聞問切的基礎上,將西醫的檢測手段當做我們中醫摸脈的一個延伸,補充我們中醫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現代的檢測手段并將其歸納到中醫的理論體系內,從而達到理論高度的深層次融合,再加以辨證施治,這才是真正的中西醫結合。但是這種治療手段是需要中醫大夫了解掌握西醫檢測的各種檢驗指標,這就要求中醫對西醫的理論體系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深知臨床內涵和疾病的本質,也即是需要有較高專業素質的人才。中醫是一個很完整的醫學體系,西方的化驗指標歸納到中醫當中,等于我們中醫現在感覺有些抽象(抽象也是科學),將西醫的各種檢測手段作為放大鏡來提高中醫辨證施治的水平。這就要求所有的中醫學生學習西醫,充分掌握西醫的理論,這樣在臨床治療上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才有了全面發展中西醫結合的可能性。中醫理論體系想從自身超越有一定的困難,但用西方醫學的檢測技術和有用的理論來補充中醫自身,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在臨床當中尋找中西醫結合的切入點,更好地吸收二者的精華,才能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才能繼承和發展中醫,才能使中西醫真正結合。”
對于教育方面出現的問題,那位資深專家亦有自己的想法,他說:“北京的協和醫院是上世紀30年代才開始建立的,而且是既有醫院也有學校,在醫療的同時也要培養一批相適應的學生,這都是常規。中西醫結合想要發展也要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才,現在最重要的是規范水平,就是說西學中到底要達到什么水平,什么要求?,F階段中西醫結合成為系統的條件還不完整,目前雖然處在探索階段,但就醫學發展長河的流向性而言,也許過幾年甚至幾十年在中國會出現一個新型的醫學,這個新型醫學是什么呢?即是將中西醫理論高度結合在一起,創立一種新型的醫學,能治愈更多的疾病?!?/p>
在談到政策問題時,這位專家認為:“中西醫結合應該引起中央領導的重視,把它規范化、制度化、客觀化,制定一套法規,從教材開始,教育、教授要成規模,要有體系。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現在整體經濟水平都上去了,但只有教育和醫療行業的待遇停滯不前。舉個例子,我是北京市第一班西學中的學員,我們班一開始報名的人員有82個人,都是醫院抽調的,一個醫院兩個人,當時對學員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我們學了兩年零四個月,但是最后回到醫院真正從事中西醫結合的或者從事中醫的最后不到30個人。這些學員學了兩年多,漲工資沒有漲上,提級沒有趕上,所以大夫們感到很委屈,干脆還是做回原來的老本行。這也就是說,具體的政策沒有跟上,沒有一個很完整的,很完善的西學中法規性的東西,條文性的東西。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是很困難的,因此,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到了第二期,就只有20多人報名了,到了第三期,就不正式辦了,而是各個醫院在辦,一期也就3個月,時間很短,學不到什么東西。中西醫結合在人員來源,培養,穩定性,事業的發展上都存在不確定的因素,所以要想把中西醫結合做好,必須是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西學中的隊伍,才夠繼續發展中西醫結合事業,現在,它只能算作湊合活著?!?/p>
采訪中,這位專家笑著對記者說:“雖然現在依然是困難重重,但我對中西醫結合未來的發展是很有信心的,舉兩個例子:著名小兒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金哲教授,在學完原北京中醫學校辦的最后一期西學中班之后,帶領著一支科研隊伍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急性闌尾炎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已故的著名免疫學教授,在一次座談會上,講到了他的一個親身經歷:他在腫瘤科實習的時候,曾遇到過一個患有乳腺癌的病人,已經存活五年了,這個病人一直在吃中藥,西醫化療也在做。在患者認為自己的病好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把中藥給停了,因為她覺得吃中藥比較麻煩,又要煎,又要煮,不到幾個月的時間,患者的乳腺癌又復發了,而且很嚴重,最后這位患者很遺憾地去世了。這位教授不無感慨地說:‘在癌癥的治療上,單純的中醫治療與單純的西醫治療在臨床療效上都沒有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好。’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觸動也很大。因為這是根據這位教授的臨床實踐得出的結論,像他這樣高水平的教授能說出這樣的話,必須是有實際例子感動了他,在長期的觀察和臨床實踐中,他能夠看到中醫藥的療效,那就是說中西醫結合在臨床上的價值是可以得到證實的?!?/p>
采訪結束時,張淑文教授也沉靜而堅定地說道:“一路走來,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軌跡是呈波浪式變化的,有高潮也有低谷,但它的整體方向是正確的,一直向前,這就可以了。任何一種新生事物要想存在下來,都必須按照其自身規律前進,而我們致力于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者們則要認清前進的方向,在失敗中熟悉掌握前進發展的規則,從而縮短前進的時間,使中西醫結合能夠更有序、更快速、更高效地向前發展,我相信中西醫結合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