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婷婷
日前,記者在北京市衛生局舉辦的關于“北京市衛生總費用結構、流向持續趨好顯示醫改取得重大成效”新聞通報會上獲悉:北京市2010年的核算結果表明,衛生總費用結構、流向持續趨好,醫改推進發展、提高效率、減輕負擔的目標進一步實現,群眾得到更大實惠。
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雷海潮對衛生總費用情況做了介紹。衛生總費用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全社會用于衛生服務所消耗的資金總額,對掌握地區衛生資源配置和利用情況、制定醫改政策、監測與評價醫改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基礎意義。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衛生總費用的情況是衡量衛生投入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的指標,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國際社會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嘗試測算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醫藥衛生的總花費水平的具體情況,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都在推進國家衛生總費用的測算工作。在此基礎上,我國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測算全國衛生總費用,但我國這項工作的真正系統化開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之后。大概是在2002年,國家統計局正式將我國衛生總費用的發布納入到國家統計信息的發布信息。北京市是從2008到2009年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統計工作的。因為在首都地區核算全社會的醫藥衛生總花費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北京這項工作在2009年取得了初步的進展,發布了2007至2009年度首都地區衛生總費用的情況,從2010年開始,北京市已進一步推進這項工作。

新聞通報會上,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鐘東波對北京市衛生總費用情況做了詳細介紹。他說:“2010年,北京市衛生總費用籌資總額813.64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6%,處于全國較高水平;人均衛生總費用4147.2元,處于全國最高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衛生總費用比2009年增長12.08%,人均水平比2009年增長0.26%,低于除黑龍江以外的其他地區增長速度;衛生消費彈性系數為1.17,即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每增長1%,衛生總費用就增長1.17%,衛生總費用增長略快于GDP增長。總體而言,北京市衛生籌資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增長情況基本相適應,衛生總費用增長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2010年,政府衛生支出為223.98億元,占總費用的比例為27.53%;社會衛生支出為386.86億元,占比47.55%;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為202.80億元,占比24.92%。與2009年相比,社會衛生支出構成增長4.59個百分點,個人現金衛生支出構成降低2.95個百分點,籌資結構比例更趨合理,表明醫改減輕居民醫藥費用的政策目標進一步實現。

2010年,北京市人均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為1033.67元,比2009年下降10.35%,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上年的27.87%下降至24.92%,較衛生部確定的“十二五”末達到30%的工作目標低5.08個百分點,更加接近WHO提出的15%~20%新目標。其中,城鎮居民人均醫療衛生支出為1056元,比2009年下降11.70%,鄉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為897元,比2009年下降1.38%。2010年北京市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分別是5.3%和9.69%,同比分別降低1.05個和0.02個百分點。總體而言,北京居民實際就醫負擔的指標在國內處于中等水平,與2009年相比城鄉居民就醫負擔絕對和相對水平均有所下降。
2010年,北京市全市社會衛生支出386.86億元,其中社會醫療保障支出306.07億元,占79.12%;商業健康保險費63.97億元,占16.53%;社會辦醫支出15.22億元,占3.93%;社會捐贈援助0.73億元,占0.19%;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0.87億元,占0.23%。社會衛生支出比2009年增長24.04%,主要是由于社會醫療保障支出快速增長(31.76%),提高了抗風險能力,增強了衛生籌資的可持續性。需要關注的是,社會辦醫支出從2009年的17.11億元降至2010年的15.22億元,下降15.48%
2010年,北京地區政府衛生支出占一般預算財政支出 和GDP的 比重分別為7.51%和1.5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占總費用比重為27.53%。各級政府衛生支出中,地方財政承擔了主要投入責任。政府對需方的補貼傾向于改善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城市無業人員和貧困人口的保障,增速分別為106.89%、25.12%、28.32%、76.1%;對供方的補貼重點是公立醫院,占醫療衛生服務支出的51.07%,但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增長速度最快,增速達到30.01%。總體而言,政府投入的公平性、合理性進一步改善。
據鐘東波介紹,廣義政府衛生支出即公共籌資,含財政投入與社會醫療保障籌資。2010年本市廣義政府衛生支出533.68億元,占衛生總費用的65.59%,比2009年提高3.91個百分點,表明公共籌資力度繼續加強。廣義政府衛生支出中,社會醫療保障籌資比重為57.35%,體現了我國建立全民醫保制度的發展趨勢與特點。廣義政府衛生支出占GDP比重為3.78%,比2009年提高0.28個百分點,距離WHO提出的實現全民覆蓋所需要的5%目標更近一步。
會上,就衛生費用流向問題,鐘東波作了進一步說明。他說,衛生費用機構流向以城市醫院為主。按照機構流向法核算,2010年北京地區衛生費用為1152.95億元,比2009年增長17.01%。從結構看,流向醫院的占比最大,為71.21%,高于全國大部分地區,這與北京市聚集了眾多大型公立醫院的服務體系特點是相適應的。北京地區藥品零售機構費用所占比重(17.21%)遠高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反映北京市具有比較發達的社會零售藥店系統。社區衛生機構費用增長迅速。在流向醫院的費用中,流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費用增速為22.4%,高于縣醫院15.58%和城市醫院16.68%;流向社區衛生機構費用的比重比2009年提高0.33個百分點,城市醫院和縣醫院的費用比重則分別下降0.19個和0.13個百分點。這表明北京居民就醫逐步出現向下流動趨勢,分級醫療政策初見成效。
籌資來源法與機構流向法是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用于核算地區衛生總費用的兩種基本方法,其中籌資來源法反映政府、社會和居民個人對衛生保健的重視程度和費用負擔水平,以及衛生籌資模式的主要特征和衛生籌資的公平合理性;機構流向法反映衛生資金在不同地區、領域和層次的配置狀況。北京市衛生總費用籌資來源總額為813.64億元,機構流向總額為1152.95億元,來源法核算結果比機構法少339.31億元(29.43%)。兩種核算方法結果差異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北京市外來人員就醫、購藥非常普遍,這既體現了北京作為國家醫學中心城市的地位,又凸顯了衛生資源配置的壓力。
在談到下一步北京市衛生局將繼續深化衛生總費用核算工作時,鐘東波副局長說:北京市將建立更加穩定、制度化的工作機制,進一步發揮首醫委的組織保障作用,探索將核算數據收集工作納入常規統計范圍,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實現當年完成上年衛生總費用核算任務。
要深化衛生總費用的核算研究工作。針對區縣財政收入的差異性、城鄉居民就醫負擔的差距、機構法與來源法的差距等問題開展專題研究。要加強衛生總費用核算結果的傳播利用。
通過多種形式傳播核算結果,并根據總費用核算研究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推動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