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廣晶
編者按:目前,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市場已經成為醫改的新亮點之一,慈銘集團作為民營醫療機構的開拓者,既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是最成功的一個。如今,慈銘集團已經完成初始的資本積累,開始將發展轉向高端醫療和更廣闊的領域,而這也正是中國民營體檢市場發展的一個縮影,其間有過繁榮成功,也有過幾多艱辛。值此醫改不斷深化之時,本刊特以此文記述中國民營體檢市場成長的足跡,以饗讀者。
2012年5月28日,在商務部主辦、北京市政府承辦的第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京交會)上,慈銘健康管理集團作為唯一的民營企業進駐醫療與健康服務行業主題核心展示區,向中外同行展示“首創中國式健康體檢服務模式”,受到廣泛關注。這是慈銘集團創業十年的成果展示,也是中國民營體檢行業發展十年的成績單。十年來,中國的民營體檢機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無序到有序,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在國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的關鍵時期,已經做強做大的民營醫療機構有哪些困境?又將如何破局,實現進一步發展?就此,本刊記者走訪了相關企業和專家。
如今,“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作為一種健康理念,已經普遍為人們所接受,而十年前,體檢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新鮮詞匯。當時,中國的健康體檢還沒有市場,僅局限于就業、參軍及求學等目的而進行的強制性專項體檢,體檢的實施單位也是政府指定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總裁韓小紅算過一筆賬:當時,中國有13億人口,城鎮人口3.5億(這僅局限于大中城市),加上鄉鎮人口,全國城鎮人口大概要將近5億,均為體檢產業發展第一階段潛在的市場資源。若10%的人有體檢需求,則體檢消費者就是5000萬人,市場需求相當巨大。
正是看到體檢行業的巨大市場前景,也是為了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理想,韓小紅毅然辭去解放軍301醫院的安穩工作,于2002年3月與丈夫胡波一起開辦了第一家民營體檢機構——慈濟健康體檢(后因故更名為慈銘體檢)。
2003年“非典”過后,慈濟體檢已經實現連鎖經營。2005年,北京鼎暉創業投資中心(以下稱北京鼎暉)首次向慈銘體檢前身北京慈濟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增資980萬元。此后,由于資本市場的介入,慈銘(原慈濟)等國內幾家體檢巨頭在幾年內迅速擴張。已形成全國連鎖化及規模化經營的慈銘體檢,體檢人群數量及經濟效益迅速增長,據統計,慈銘體檢北京公司2006年體檢40余萬人次。而同時,慈銘體檢也開始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2007年,慈銘體檢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國內較早通過此項認證的專業體檢機構。2009年,又通過了ISO9001:2008新版升級的審核工作,質量管理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11月再次順利通過ISO9001 的再認證。
2008年,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爆發,正當大多數大型企業開始韜光養晦之際,慈銘體檢中心卻開始了大規模的并購工作。自2008年底至2009年初,慈銘集團全資收購了北京“佰眾體檢”旗下3家體檢中心和“我佳體檢”旗下12家體檢中心,規模快速擴大到45家連鎖店面,已發展成為行業巨頭。

▲2002年3月28日,“慈濟體檢中心”潘家園分院營業
截至目前,慈銘體檢已在國內十余個城市擁有33 家體檢中心,覆蓋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國內主要城市及部分省會城市,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體檢費用約6.6億元,平均每個體檢機構體檢近2萬人,年收入約110萬元,平均每人體檢花費約55元;到2005年,體檢人數已接近1700萬人,體檢費用達26億,每個體檢機構體檢近3萬人,收入430萬,人均費用143元。個人或單位用于體檢的花費顯著增長,而北京等大城市更是遠遠高于這個數字。
慈銘的發展也正是民營類體檢機構成長歷程的一個縮影。民營體檢機構的繁榮發展始于2003年。“非典”過后,群眾對健康體檢的需求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伴隨民營機構的加入和社會資本的投入,健康體檢的市場也在快速升溫,人們在花錢買健康的同時也促進了一個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遲遲未能出臺體檢機構管理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行業的門檻,體檢機構開始爆炸式增長。
2004年,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對北京等十個地區的體檢服務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涉及15個城市,結果顯示:1983年至1999年,共設立了15家體檢機構,這些機構多以醫院門診或療養度假分支機構形式存在,無獨立的專業體檢機構;而2000年至2004年4年間,專門體檢機構上升到27家,2005年以后的上升速度更是呈幾何倍率。
調查顯示,2002年這15個城市擁有500多所體檢機構,共體檢1100萬人,
慈銘體檢等民營體檢機構的快速發展,刺激了公立醫院的神經,各公立醫院也紛紛成立了自己體檢中心。據媒體報道:體檢中心不僅為公立醫院帶來了第二財源,同時也拉動了醫院傳統業務的迅猛增長。
公立醫院的“覺醒”給民營體檢機構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北京市體檢機構性質構成、工作量分布等狀況,極具代表性。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4年,北京市開展體檢工作的醫療機構為546家,其中以國有全資和集體全資性質存在的機構分別為385家和106家,分別占總數的70.5%和19.4%;以社會資本、民營資本介入,以門診部、診所形式存在的多元化體制的營利性醫療機構僅55家。

▲溫馨舒適化的體檢服務是民營體檢機構的特色之一
相比民營體檢機構,公立醫院有很多先天的優勢。其中,最主要的是公信力的優勢。公立醫院在醫療領域的公信力是不言而喻的,同等條件下,公立醫院體檢中心是大多數個人和企事業單位的首選,更有一些單位只承認公立醫院的體檢報告。此外,資源的優勢也很重要。公立醫院資金雄厚,由政府支持,能夠及時引進最新設備;在人員上,公立醫院的體檢醫生可由門診醫生擔任,不需要另外聘請,且人員素質也很有保障。體檢行業發展初期,很多民營體檢機構尚未形成規模化格局,沒有足夠資金引進最先進的設備,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吸引醫療專業人才加入。
隨著公立醫院體檢中心的發展、市場優勝劣汰的運營機制和“體檢機構”準入標準的逐步建立,經過市場的全面整合,國內體檢市場格局發生很大變化。
據衛生部統計,2010年全國體檢市場健康體檢人數約為2.87億人次,其中醫院約為1.19億人次,再除去在街道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的體檢人數,專業體檢機構體檢量約為542萬人次,僅占整個市場1.89%的份額。中國的體檢市場中,公立醫院占據了主要的位置。
目前,民營體檢機構呈上升趨勢,但其設備、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卻一直是民營體檢機構不可回避的一個軟肋。前不久,在一次藥監部門對17家民營體檢機構的調查中顯示:獨立體檢機構從負責人到醫護人員普遍存在法規意識淡薄、醫療器械基本常識和不良事件相關知識匱乏等現象;質控工作也參差不齊,有的自己制定質控周期,在質控上也因為沒有相應的要求,缺乏對質控的保障,且對質控結果通常缺少認真分析。調查中,藥監人員還發現,部分民營體檢機構中,不少醫務人員所學專業與健康體檢不相匹配,人員未經過上崗或轉崗培訓,此外,由于人員流動較快,醫務人員對醫療器械相關法律法規不熟悉,而他們經營涉及的醫療器械品種較多,包括儀器設備和體外診斷試劑管理不到位的情況難以避免。

▲慈銘體檢集團奧亞國際醫療京交會展示現場
同時,民營體檢市場的“價格戰”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一方面,部分獨立體檢機構價格虛高,但在具體促銷時,又會給出相對很低的折扣率。走“高定價,低折扣”的營銷路線,使得體檢價格撲朔迷離,真假莫辨;而另一方面,某些非獨立體檢機構卻在推行低價競爭。有些醫療機構甚至推出99元、19元體檢套餐。業內人士指出,這樣的體檢費用根本無法保證試劑質量,更不要說體檢結果的準確性。
專家分析,造成民營體檢市場價格混亂的主要原因,在于現行的價格制度。目前,國內的民營體檢機構實行價格備案制,企業只要把體檢套餐定價在物價主管部門備案即可。備案后,具體機構便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價格了。
此外,據業內人士介紹,一些獨立體檢機構實行“健康顧問”制度,健康顧問的收入取決于定價與實際體檢價錢間的差額,這也是價格戰的一大誘因。
在公立醫院和民營體檢機構的雙重競爭壓力下,慈銘體檢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闖出了一條自己的成功之路,最終贏得了社會的認同,也成為民營體檢機構在困境中成功的一個范例。
2012年3月,慈銘迎來了發展的第十年。十年間,慈銘體檢集團已在全國20多個城市建立50家自營店與加盟店,擁有員工6000人,來自20余家三甲醫院的在冊醫護人員4000余名,中科院院士12名……已成為引領中國健康管理產業發展的佼佼者和領導者。
韓小紅曾將慈銘體檢的發展歷程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言堂”階段,這是在北京鼎暉投資進來之前,韓小紅和丈夫胡波占有慈銘體檢100%的股份。為保證效率,及時作出正確的決策,決策便由韓小紅做出。此后,風險投資的注入加速了慈銘的發展。到了2007年,慈銘體檢滿足了“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以上,有5家以上子公司”等成立集團公司的幾個硬性條件,正式成立集團公司。進入第三階段,慈銘開始構建企業持續成長的平臺,開始形成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2011年,慈銘集團的市場份額占到專業體檢的23.97%,居行業前列,雖然也遭遇到眾多質疑,韓小紅對民營體檢機構的未來充滿信心,她相信只有把結果交給市場去檢驗,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近幾年來,已經發展壯大的慈銘集團也開始謀求新的發展。2011年,凝結了自己全部的人生經歷、感悟和智慧,韓小紅整合了慈銘近十年來積累的國內外醫療資源和運營經驗,首創了國內提供高端私人醫生定制服務的醫療會所——奧亞國際醫療會所。
會所秉承“上醫治未病”的預防觀念,聘請中外專家,為國內富貴家庭提供全方位的私人健康管理服務。慈銘集團已將市場轉向高端,同時又把目光投向養老地產等行業,尋求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
韓小紅表示,加快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項意義重大而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在第十個年頭的站口,慈銘計劃新建自營和加盟機構14家,并積極籌備IPO上市工作,有望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型健康管理上市企業。
慈銘集團的發展,也是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市場的成功范例。此前,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副秘書長王淑萍表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服務”轉型的關鍵時期,而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以其首創的中國式健康體檢服務模式,已以榜樣的姿態引領國內500家健康體檢、健康管理企業的建立和發展。中國的健康產業將以慈銘集團作為實驗基地,以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新發展為努力方向。
回顧來時路,韓小紅感慨很多,她說:“創業最開始的幾年,就好像爬九華山,是摸著黑在爬,只知道大概的方向,卻不知道頂峰到底在哪里;自從醫改深入推進以來,政府對公立醫院的定位越來越明確,所以,我們民營體檢機構對自己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了。現在天亮了,而且還知道有很多人跟著我們一起往上爬,方向更加明確了,我們也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