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王婷婷
(湖南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長沙 410079)
國家“十二五”規劃強調,要實行“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對外開放戰略,并要“做好海外投資環境研究,強化投資項目的科學評估”。隨著亞太地區合作和對外交流的不斷加深,東盟逐漸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研究東盟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的因素與中國對外投資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旨在研究東盟國家市場規模、自然資源稟賦、基礎設施、貿易聯系、教育水平、政治制度六種因素對中國對其直接投資額的影響,并采取系統廣義矩估計(System GMM)的方法,以便更全面細致的分析各因素的影響。
OFDI流量和OFDI存量都可用于表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情況。由于存量指標主要反映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長期積累過程,不適于反映投資環境的變化情況,因此本文選擇中國對東盟的OFDI流量作為被解釋變量,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樣本期為2003~2009年,數據來源《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見圖1)。
1.2.1 市場規模
東道國的市場規模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項本武(2009)研究表明東道國市場規模對中國在其投資具有顯著的負影響。本文假設:東道國市場規模與中國對其投資成反比。
本文選取GDP作為東道國市場規模的代理變量,數據來源于UNCTAD數據庫。其中印度尼西亞的GDP最高,越南近年來發展較快,而緬甸、柬埔寨、老撾GDP較少。
1.2.2 自然資源稟賦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資源的尋求與開發也變得日益迫切,獲取東道國的自然資源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可以確保原料來源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對國內稀缺資源的需求,實現我國資源及能源供給的安全。本文假設:東道國的自然資源稟賦與中國對其投資成正比。
本文選取燃料、礦石和金屬出口額占商品出口總額的比例(RES)反映東道國的資源稟賦狀況,數據來源UNC-TAD數據庫。其中文萊約94%的商品出口都來源于資源,而其余九國這三種資源的出口額平均占比僅約18.8%。
1.2.3 基礎設施
東道國良好的基礎設施能夠為企業的投資提供必備的物質技術條件。便捷的運輸和通訊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本文假設:東道國的基礎設施條件與中國對其直接投資成正比。
選取每百人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數(PH)衡量東道國的基礎設施條件,數據來源《2010世界發展指標》。其中新加坡通訊基礎設施條件最好,每百人擁有電話數達160部,越南的通訊設施發展最快,2009年比2003年增長了近10倍。
1.2.4 貿易聯系
FDI與貿易是相互補充的戰略,企業可以利用貿易所積累得到的東道國市場信息,對其進行直接投資,以縮短直接投資所需耗費在熟悉東道國市場方面的資源(Johanson,1997)。張宏(2009)實證發現東道國與中國貿易聯系對中國OFDI流量有正向影響。因此本文假設:兩國間的貿易聯系與中國對其直接投資成正比。
本文選取中國對東盟各國的出口額(EXP)反映兩國間的貿易聯系,數據來源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對新加坡的出口額近年達300億美元,領先于東盟其他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吸引中國的出口額依次降低,但都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
1.2.5 教育水平
一國教育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其人力資本與技術水平的高低。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勞動力素質較高,從而生產效率較高,管理與技術較先進,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彌補自身的競爭劣勢(Child,2005),并通過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技術水平(賴明勇,2005)。因此本文假設:東道國的教育水平與中國對其直接投資成正比。
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人類發展指數中的教育指數(EI)作為東道國教育水平的代理變量,數據來源歷年《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其中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的教育指數都超過0.7,教育水平較高。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教育水平較為落后。
1.2.6 政治制度
一國的經濟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政治、法律與制度環境。在同等條件下,一國政治局勢的動蕩、腐敗的盛行、法治的缺失等都會明顯降低其對外資的吸引力。韋軍亮(2009)研究表明東道國政治風險對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應。本文假設:東道國的政治制度環境與中國對其直接投資成正比。
本文選取《全球治理指標》中政治穩定程度一項作為東道國政治制度的代理變量。其中政治穩定程度指政府被違憲手段或暴力手段動搖或推翻的可能性,包括政治動機的暴力與恐怖主義,標準化之后的取值在-2.5到2.5之間,數值越大表明政治穩定程度越高。新加坡、文萊取值較高,其次是越南和馬來西亞。其余六國取值均為負數,菲律賓政治穩定程度最低。
為了深入全面地考察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動態變化,本文還引入了滯后一期的因變量作為解釋變量之一。綜上所述,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影響因素的動態面板模型如下:
其中i為橫截面,表示東盟十個國家;t為年份。度量的是各個橫截面單元的個體差異,為隨機擾動項。鑒于教育指數(EI)和政治穩定程度(PS)兩項指標都是經過專業測算處理后得到的數據,模型中并沒有采取對數形式。此外有少數幾個OFDI流量的數據為負值,在取對數時會將此樣本值刪除,這對計量結果的影響不會太大。
變量的選取與數據來源如前文所述,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表1中數據顯示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規模不大;各解釋變量取值差距較大,東盟十國的投資環境有顯著差異。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使用Arellano、Bover(1995)和 Blundell、Bond(1998)提出的系統廣義矩模型(System GMM)估計方程。該方法允許隨機誤差項存在異方差和序列相關,可以通過修正誤差項的協方差矩陣來有效克服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有效地克服了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的雙向因果關系,也控制了不可觀察的特定時間效應和地區效應,所得的估計結果相對傳統方法更為穩健。
鑒于本文為中小樣本,系統GMM選擇內生變量的滯后項和外生變量作為工具變量,構成標準一階差分方程組和水平方程組,再進行回歸,以解決弱工具變量的問題,提高估計結果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并采用Sargon統計量來檢驗工具變量的有效性,AR(2)統計量來檢驗原模型一階差分后殘差不存在二階自相關。根據本文使用的模型以及研究目的,選取滯后兩期的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的解釋變量GDP、RES、PH、EXP、EI以及解釋變量PS作為工具變量。估計結果見表2。

表2 系統廣義矩估計(System GMM)結果
Wald檢驗值為1043.86,反映出該模型的總體解釋力很強,Sargan檢驗結果表明模型不存在過度識別的問題,通過AR(1)、AR(2)指標發現模型雖然存在一階自相關,但不存在二階自相關。因此,模型的設定是合理的。
根據表2的結果可知:除變量EI外,其余變量的系數均顯著。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與其滯后一期值、東盟國家的資源稟賦、基礎設施、我國對東盟的出口呈正相關,與東盟國家的市場規模、教育水平和政治制度呈負相關。該結果表面上與理論假設不符,現根據計量結果深入分析:
(1)變量GDP的估計系數為-1.25,且在1%的水平顯著。說明東道國的GDP每增加1%,中國對其直接投資將減少1.25%。這種顯著的負彈性關系,表明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并非市場導向型,這是由于中國與東盟地理位置相鄰并有著共同或相近的歷史文化背景,投資有較強的剛性。
(2)變量RES的估計系數為0.37,且在1%的水平顯著。表明東道國資源的出口比率每上升1%,將促使中國對其直接投資增加0.37%。這是因為東盟國家豐富的燃料、金屬和礦產資源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屬于資源尋求型。根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2010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流向采礦業的比重分別為17.3%和20.4%,位于各行業的前列。
(3)變量PH的估計系數為0.46,且在10%的水平顯著。表示東道國每百人電話用戶數增加1%,中國對其直接投資會增加0.46%。說明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趨向于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國家。
(4)變量EXP的估計系數為1.05,且在1%的水平顯著。說明中國對東道國的出口每增加1%,中國對其直接投資將增加1.05%。由此看出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與對東盟國家的出口是互補的,出口將促進對外直接投資,我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具有出口創造型的特征。
(5)與預期不同,變量EI的估計結果為負,且不顯著。表明東道國的教育水平并不是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一個顯著影響因素。主要是因為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更看重的是當地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而非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數據顯示,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和信息傳輸/軟件業投資分別只占總投資的1.4%、0.4%。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并不屬于技術尋求型。
(6)與預期不同,變量PS的估計結果為負,在10%的水平顯著。政治穩定程度取值較高的地區,接受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卻較少。這說明政治制度因素對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的影響是顯著的。但可能因為東盟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經濟的不發達致使政治不穩定因素增多,相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制度質量的偏低,所以結果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
(7)滯后一期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對當期的投資額有顯著的正效應,表明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存在集聚效應,企業前一期的直接投資可通過“示范效應”和“推動效應”帶動相關企業的后續投資,便于降低投資風險與成本,促進企業的競爭與合作。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東盟國家的市場規模和政治穩定程度對吸引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顯著的負效應,東盟國家的資源稟賦、基礎設施和以出口衡量的雙邊貿易聯系會對中國在東盟的直接投資產生顯著的正影響,而東盟國家的教育水平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因此,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主要是屬于資源尋求型的投資,包括對自然資源以及勞動力資源的尋求,基礎設施狀況會對其產生一定影響。
[1]Buckley.P.J.,Clegg.L.J.,Cross,A.R.,Liu.X.,Voss.H.,Zheng.P.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
[2]聞開琳.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決定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東道國國家特征[J].世界經濟情況,2008,(10).
[3]項本武.東道國特征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7).
[4]張遠鵬,楊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0,(6).
[5]Johanson,J,L.Vahln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7(2).
[6]張宏,王建.東道國區位因素與中國OFDI關系研究——基于分量回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9,(6).
[7]Child,J,Rodrigues,S.B.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A Case for Theoretical Extension[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3).
[8]賴明勇,包群,彭水軍,張新.外商直接投資與技術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經濟研究,2005,(8).
[9]韋軍亮,陳漓高.政治風險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基于動態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09,(4).
[10]滕云.論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11]方擁華.中國企業投資東盟的現狀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