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婷婷
前不久,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友誼醫院正式實施法人治理運行機制,這是繼北京友誼醫院醫藥分開之后,創新政府辦醫模式的又一重要舉措。日前,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召開了“北京市醫院管理局法人治理運行機制試點工作媒體通氣會”,對兩家醫院的運行情況做了介紹。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已于2012年7月5日、16日分別在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友誼醫院正式成立理事會,運行至今,兩家醫院已開始發生可喜的變化,科學性、開放性、公益性、規范性、制衡性、持續性等運行特征正逐步顯現。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指出,醫院法人治理運行機制改革試點的本質特征是醫院決策、執行、監督三權運行的分工制衡。三權的行使者——理事會、執行院長、監事會都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在這個基礎上各行其職,各負其責,避免了職責不清、分工不明而導致的混亂和效率低下。三方權利又是相互制衡,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有效率地運行,有成效地治理公立醫院。在試點設計和實施中,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尤其注重把握決策、執行、監督三權,通過變革優化權力結構、捋順捋清權力運行路徑、明晰明確權責內容邊界,來促進和實現市屬公立醫院領導體制、管理模式、運行機制的優化,用權責清晰的制度和良性運行來保證公立醫院的全面、協調發展。兩家試點醫院的理事會、執行院長已到位工作,監事會還在組建中,與決策、執行、監督三權運行配套的體制機制也在進一步健全完善中。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北京朝陽醫院和北京友誼醫院理事會的組建運行,初步實現了預期目標,醫院的決策機制發生了三個轉變。
決策主體發生了改變,兩家醫院理事會作為決策主體,均由內部理事和外部理事構成,北京市醫院管理局按照干部管理的有關規定任命了理事長,選聘了理事。兩家醫院的內部理事均是由理事長、執行院長、職工代表、專家代表等組成,外部理事則是由不同類型服務對象代表組成。
北京朝陽醫院理事會共7人,由4名內部理事和3名外部理事構成;北京友誼醫院理事會為9人,由5名內部理事和4名外部理事構成。從結構上看,無論是內部理事還是外部理事都體現了多元這個特點,這些代表不同群體的理事組建成醫院的最高決策機構,打破了以往決策主體多為醫院領導班子的單一結構。從第一次理事會召開情況看,理事們站在不同角度對醫院的發展積極獻計獻策,更加突出了決策的民主。
理事會的多元構成,也拓展了理事會對內治理、對外聯絡的雙重功能,打破了醫院原有相對封閉的決策模式,向更加主動開放的模式轉變。尤其是外部理事作為服務對象代表,完全來自醫院外部,而且零薪酬履職。兩家醫院的外部理事來自各個領域,有社區居民、有研究機構學者、有法律從業人員,也有新聞界人士。外部理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映社情民意,不僅積極履職參與理事會決策,而且站在老百姓角度審視和監督醫院管理運行,認真建言獻策,將成為促進醫院協調發展的外部動力。
決策立場發生了轉變,試點醫院以往的領導班子,尤其是院長決策,立場主要是醫院自身的利益和發展。成立理事會后,兩家試點醫院的院長均轉任理事長,作為貫徹落實北京市醫院管理局任務的牽頭人,在理事會集體決策中,不僅要考慮醫院自身的發展,更要綜合考慮政府的要求、群眾需求、醫院發展、醫務人員權益等各方利益,突出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體現公益性,確保醫院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北京友誼醫院召開第一次理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