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國靜 石思佳 宋桂英

▲知母植物圖

▲知母-花序
知母是一味比較常見的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其性味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常用于治療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等疾病。
上世紀50年代前,知母均為野生,由于上世紀60年代用藥量猛增,逐漸開始種植。現在河北安國、安徽亳州等地大量栽培。目前市場供應商品基本為栽培品。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習稱“毛知母”;除去外皮,曬干,習稱“知母肉”。
知母最早載于《爾雅》, 稱為沈藩,《神農本草經》中提出了蚳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等眾多的知母別名。《廣雅》稱知母為芪母,歷代稱知母的別名有:提母(《范子計然》)、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苦心、兒草、水須(《名醫別錄》)、昌支(《唐本草》)。
從前,有個老婆婆,一生孤苦,終生以采藥為業。到了晚年,無兒無女的她,很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可以把自己畢生所學傳給他,也不枉來世一遭。于是,老人便沿街乞討,也曾遇到一些官宦子弟,卻都是些口是心非、心術不正之人,怎可將幾十年的經驗學識傳與這樣的人,老人決定繼續尋找,一定要找到一個為人正直、可擔此任的人來繼承自己采藥的本領。但老人畢竟是有年紀的人了,經不起長久的疲累,一日,經過一戶樵夫的門口時,老人頓感體力不支,暈倒在地,樵夫夫婦甚是古道熱腸,誠心誠意地招待了她,在得知老人無兒無女,終日沿街乞討后,便誠懇地邀請老人在這里住下,并認老人做了干媽。
一天,老人讓樵夫背她上山,指著一叢線形葉子、開著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兒子,你把它給娘挖出來。”樵夫聽說,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老人說:“這是一種能治肺熱咳嗽、身虛發熱等病的良藥。知道為娘今天為何要帶你來這里么?”樵夫想了想說:“母親是想找個老實善良的人繼承您的本事,怕心術不正的人拿這本事去發財,坑害百姓。”老人笑了笑說 :“孩子,你真懂母親的心思,這種藥還沒名字,咱們以后就叫它‘知母’吧。”
毛知母 根莖呈壓扁條狀。長3~15cm,直徑0.5~1.5cm(種植品比野生品粗壯近一倍),全體微彎曲,一般前段較粗,偶有分枝,后端較細。頂端留有黃色的葉基殘痕(習稱“金包頭”),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道陷下的縱溝,并具緊密排列的環狀橫節,節上密生金黃棕色細茸毛,由兩側向根莖上方集中,茸毛合攏處顯溝狀。根莖下面隆起而略皺,并有凹陷或凸起的點狀根痕。質堅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有的顯筋脈細點,水浸后有黏性。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以身條肥大、外皮附金黃棕色細茸毛及金黃色葉基(金包頭)、質堅實而柔潤、斷面白色、嚼之味苦發黏者為佳。
知母肉 表面黃白色,有扭曲的溝紋。有些殘留少數毛須狀葉基痕,凹陷或凸起的須根,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以條肥大、滋潤、質堅、色白、嚼之發黏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