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瑞生 陳相銀 張越

▲青貝

▲松貝

▲一輪貝母
貝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其名字始于其形,陶弘景曰:“形如聚貝子,故名貝母。”蘇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之良……出潤州、荊州、襄州者佳。《本草綱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明確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和梭砂貝母,取其干燥的鱗莖入藥,傳統(tǒng)應用根據藥材性狀不同,前兩者又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后者習稱“爐貝”。
川貝母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15~40cm。鱗莖圓錐形。葉2~3對,常對生,披針形至線形,上部葉先端通常卷曲,無柄。單花頂生,鐘狀,下垂。具狹長葉狀苞片,先端卷曲成鉤狀;花被片6,通常為紫色,少綠黃色。雄蕊6,柱頭3裂, 蒴果具6縱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于灌木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巖縫中。分布于四川、青海、云南等地。
暗紫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莖直立,無毛,綠色或暗紫色。葉除最下部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于對生,無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急尖。花單生于莖頂;深紫色,略有黃褐色小方格,有葉狀苞片1,花被片6,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6,柱頭3裂,蒴果長圓形,具6棱,棱上有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分布于四川、青海。
甘肅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20~30 cm。鱗莖圓錐形。莖最下部的2片葉通常對生,向上漸為互生;葉線形,長3.5~7.5cm,寬3~4mm,先端 通常不卷曲。單花頂生,稀為2花,淺黃色,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苞片1,花被片6,蜜腺窩不明顯;雄蕊6;柱頭裂片通常很短。蒴果棱上具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木叢中或草地上。

▲暗紫貝母

▲川貝母植物
棱砂貝母 別名為爐貝。多年生草本,高20~40cm。鱗莖長卵形。葉互生,較緊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處,葉 片 窄 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卷曲。單花頂生,淺黃色,具紅褐色斑點;外輪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輪花被片比外輪的稍長而寬;雄蕊6;柱頭裂片長約1mm。蒴果上具窄翅,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 期8~9月。生于海拔3000~4700m的流沙灘上的巖石縫隙中。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區(qū)。
常見的川貝母混淆品為一輪貝母、浙貝母、麗江山慈菇等。
一輪貝母為百合科的一輪貝母的鱗莖,呈圓錐形或卵圓形,淺黃或淺棕色,頂端漸尖,主要差異是基部突出多數鱗芽,一側有淺縱溝,其斷面角質,為鑒別要點。
浙貝母為浙貝母的幼小鱗莖,其性狀和松貝較為相似。表面粉白色,黃白色,外側鱗片大小懸殊。應注意鑒別,也可以借助化學鑒別和顯微鑒別,來加以識別。
近年來在湖北西部和四川東部較大量地發(fā)展一種湖北貝母,又名板貝、窯貝,應注意區(qū)分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