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葆中
苗嶺明珠 百節之鄉
文 李葆中
節日,構筑了凱里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圖為“甘囊香國際蘆笙節”上的苗族姑娘。(張趕生/攝)
凱里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牂牁,戰國、秦、漢、兩晉、南北朝屬且蘭,隋、唐屬賓化縣,宋屬合江州。明、清時期置清平堡、司、衛、縣或凱里司、衛、縣。民國三年(1914)改稱爐山縣,1958年復稱凱里縣,1983年設立凱里市。
凱里旅游文化資源富集,屬典型的民族風情生態旅游區。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悠久獨特的民族文化成為世界級的民族風情旅游勝地之一,被聯合國世界文化保護基金會列為“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最高檔次的世界十大旅游景區之一、也被列為“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和全國41個“綠城”之一。
“小節天天有,大節三六九”。凱里以節著稱,全年節日多達135個,是名副其實的“百節之鄉”。在全市1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民族節日集會點,居全國之首。
凱里的民族節日主要有:苗年節、鼓藏節、蘆笙節、斗牛節、吃新節、爬坡節等。每逢佳節,熱情豪放的酒歌、山歌伴隨著苗家、侗家自制的銀冠、銀角、銀花、銀項圈等盛裝,踩著震人心魄的銅鼓、蘆笙節奏,匯集成多彩的歌舞海洋,其民族民間文化蔚為大觀。
苗年是苗族傳統的節日,每年農歷九、十月或十一月的卯(兔)、丑(牛)日舉行。節期三天,節前農家除準備甜酒、粑粑、粉面等豐富的副食品外,還要殺雞宰豬、祭祖、開“財門”、敬“年神”。節日活動有跳蘆笙舞、跳場、跳年、跳月、斗牛、賽馬、踩花山等。
鼓藏節是居住在凱里香爐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包含著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禮儀,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靈的最大盛典。各地節日的周期不盡相同,多數是11年到13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舉行。鼓藏節是遺留下來的苗族原始習俗,展示了苗人泣血而歌,殺牛祭祖的悲壯場面,也是人類學家、民族學學者探訪古老苗族人心靈世界的最好時節。
蘆笙節是凱里的“百節之冠”。其中,凱里市郊舟溪鄉的“甘囊香”蘆笙節最為盛大。
1999年,凱里市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2010年,凱里將國際蘆笙節和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緊密結合,把節日定名為“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成為一張亮麗的旅游文化名片。
凱里還因獨特的斗牛被譽為“東方斗牛之鄉”。幾經傳承和發展,斗牛文化已漸成為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大看點,由純娛樂的民間狂歡活動,逐步向民族文化產業方向轉變。
節日,構筑了凱里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
各種節日在歷史的積淀中,蘊涵了民族心理、倫理道德、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深層底蘊,表達著民族個性、民族感情,承載著凝厚的民族文化,折射了這塊土地上的人與自然、與人、與社會之間的多層互動與和諧關系。
(作者單位:凱里市信息辦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