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麻勇斌
亙古之大美
——關于黔東南民族文化品質的哲學頓悟
文 麻勇斌
體驗過黔東南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人們,都免不了因被這里的幸福感所感染而對這個神奇的世界留下美好印象。然而,黔東南的民族文化,到底是什么樣的品質或特質撼動了蒞臨之客高貴的心?
無疑,這里面定然有每一個林中寨子乃至其間每一棟吊腳樓的吸引作用,定然有每一個溪邊小鎮乃至其間每一條卵石巷道的趣味影響,定然有每一座美麗山城乃至其間每一條別致街區的氣韻擾動,還有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自然綻放的真善美,總是暖如春風迎面而來,還有這里的各民族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釀造出來的自由、歡樂和友好,總是甘如山泉浸潤心頭。可是,再靜思,這一切似乎仍然是外在的,是某種內在品質或特質外化的結果。
那么,能夠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令人愉悅與幸福之文化內容的內在品質或特質,到底是什么呢?
我的心頓悟說:這就是,蘊藏在人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長期自覺行動所遵循的“萬類有命、萬命類我、萬命同尊”的生命哲學思想。這是一種生成于古代社會并構造和鞏固古代社會一切規則之合理性的社會思想。當今,它多數下潛在這里富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如《蝴蝶媽媽》等創世紀古歌,鼓樓建筑等傳統技藝,《賈理》等倫理規約,和鼓藏節、姊妹節、薩瑪節、祭橋節等民族民間習俗。
因為人們認同并遵從這個生命哲學的道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能夠不按“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能夠無需刻意追求和強調,就自覺自愿地平等友好相處;人與自然,能夠按照“生命同尊”的基本準則長期共存。
所以,這里自古就有、至今尚存的體系完備的鄉規民約,人們遵規守約,社會秩序井然。
所以,這里的人砍伐樹木建造房屋,樹木為人作出了貢獻,人就敬仰房屋的柱頭和梁木,就用心呵護樹木的子孫,使森林的生命永續昌盛。
所以,這里的山、水、稻田、莊稼、橋梁、船等等,為人的生命延續和生產生活作出了貢獻,人就為他們創造節日,與他們共同過節,給他們獻酒食、獻歌舞、獻真心的愛。
所以,這里的人們認定,大石頭堅硬質樸,心中無偽、無詐、無詭,就立之為碑,請他們見證誓言、記憶大事,雖不勒形狀、不刻文字,亦視為律法大典,人神共尊……
在這里,人們的心,時時與祖先同在,時時與萬類生命同在。人們老吾老及萬類生命之老,幼吾幼及萬類生命之幼。
在這里,朋來友往,不論陌生熟悉,不論貴賤富窮,有緣聚首,皆是嘉賓。
因此,在這里,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喜慶不斷,歌聲不止,舞步不停;蘆笙木葉,木鼓銅鼓,瓢琴芒筒,晝夜不歇;男女老少,持牛角而飲,憑胸意而歌,蕩氣回腸,醉落日月,幸福歲月。
這里的文化事象與眾不同,充滿活力,都是古老的生命哲學思想,在智慧之輪驅動下,按照固有的邏輯不斷衍生,不斷向前發展的結果。所以,這里的民族文化,形式也許在適時地變,表達方法也許在適時地變,但本質不變,自由、自然、快樂的美麗與幸福之心永遠不變。
大美基于萬類生命的大同與大愛,承載大美的文化,是傳統的,亦是當代的,必定也是未來的。

黔東南的美,在于提供了一個人類詩意生活的現代典范,是一種亙古之大美。(黃明光/攝)
(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