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 羽
“文化之州”的文化前景與教育
文 曾 羽
當前,黔東南文化發展迎來了一個大好的時機。黔東南的優勢是文化資源,譬如其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歷史遺存的多樣性、獨特文化的廣存性。抓住文化這個牛鼻子,是其實現迅速發展的重要渠道。雖然以文化作為資源來發展和實現文化本身的發展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我們迎來了國家謀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機遇期。
文化發展是一個具體的實踐問題,民族文化發展在實踐上該如何做?文化保護只是一個基礎,而從文化規定為“活態”的存在來看,單純的保護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保護是融入民族主體生產、生活之中的,因此,生產性保護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凱里學院劉宗碧教授關于原生態文化研究有這樣一個觀點,他把原生態文化發生的本質理解為民族文化的再生產活動,提出文化的再生產性保護途徑,這是很有見地的。從這個角度看,黔東南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發展,或者實現自己文化的保護,都應該做好文化產業化這篇文章,以做大文化產業實現民族文化保護,并由此來實現地方的大發展。
凱里學院的建設發展與民族文化的建設是緊密相關的,這關乎學校辦學思路的確定。凱里學院作為源于民族地區的地方院校,在辦學職能上是為地方服務的。因此近年來我們十分重視民族文化在辦學資源中的運用和以此發揮高校在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關于黔東南民族文化建設的謀劃,我們主要從三個層面來思考和開展工作:
在科研上把黔東南民族文化問題的研究作為重點領域和方向納入相應學科進行重點建設,我校在人文學院設立有人類學重點學科,其中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是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基點加強民族文化研究,以此推進民族文化學科的建設。如體育學院、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等,它們通過民族體育、民族民間美術、民族音樂等學科的滲透和建設來推動;此外我校注重科研平臺的建設,建立有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貴州省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以及10余個關涉民族文化的研究所或中心,創辦《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近年,我校獲得國家、教育部的近20個課題中有80%屬于民族文化的范疇。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水江文書的整理與研究》等,民族文化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勢頭和建立了一定的優勢。
凱里學院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是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基點加強民族文化研究。圖為走在校園里的毛南族、侗族學生。(李 楓 /攝)
大力進行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凱里學院的生源基本來自于黔東南本地,大部分屬于少數民族子弟,對這些學生的教育包含民族文化傳承的培養。近年凱里學院根據黔東南州政府的安排,專門招收了“黔東南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才班”并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果——大學生“金蟬組合”表演的原生態侗族大歌“蟬之歌”榮獲2011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金黔獎;學生胡朝貴、賀壽永在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獨竹漂男子直道競速60米項目、100米項目上分別獲得一、二等獎,為貴州、為黔東南爭得了極大的榮譽。基于這些前提,凱里學院正在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教育的實踐與改革,把民族文化的教學和科研作為特色辦學的路徑來體現,在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上都取得了進展,并以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亮點。
做好促進文化發展的社會服務工作。這主要是基于學校的人才優勢,發揮科研優勢,參與地方重大文化項目的決策研究、規劃工作,開展民族文化建設工作的政策、技術咨詢、服務等等。
(作者系凱里學院院長、教授、博士,貴州省省管專家 責任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