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本刊記者 肖 露 文 媛
文化自強 縈繞黔中
——回眸“多彩貴州”8年品牌構建之路
文 圖 本刊記者 肖 露 文 媛
編者按:藏在深閨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八方。從2005年起步,“多彩貴州”走出大山走出國門,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8年的生動實踐表明,誰改革誰主動,誰改革誰發展。8年的品牌之路昭示,獨特的、創新的才是有生命力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
2005年初春,在黨政推動、市場運作、媒體搭臺、旅游文化唱戲的運營思路和機制下,一臺文化符號鮮明,地域輪廓清晰的主題大賽呱呱墜地,初試啼聲。歷時8年的“多彩貴州”之路,叩響了貴州沉睡的山門,向世界大綜合、大情景、大意象地展示了這里山水風物的神奇多彩、民間藝術的絢麗多姿、民族工藝的精湛絕倫,以及底蘊深厚的多元文化。
文化建設是一條很長的路。
“黔處天末,崇山復嶺,地狹民貧。”這是前人對貴州勾勒的悲情輪廓。地理位置封閉、自然生態多樣、民族構成復雜、以及文化歷史形成的多元獨特,長久以來給外界傳遞著支離破碎、模糊不清的整體觀感。
8月12日,《太陽山》以99.75的高分榮獲2012“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新作賽民族舞金黔獎。
省第十次黨代會指出:“堅持以旅游業為龍頭,大力發展服務業,堅持黨政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文化搭臺、旅游唱戲,充分發揮我省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和宜人居住的氣候等組合優勢,推進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努力建設旅游大省。”決策者用超前的眼光找到了貴州文化的出路。
這是一個次文化元素的梳理、文化品牌的建構過程。貴州由于特殊的地域條件和歷史原因,文化身份曾一度模糊而尷尬,而貴州人自身也沒有形成獨立的、系統的主體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多彩貴州”文化品牌的塑造過程,同樣是梳理貴州精神具象化的重要過程。在貴州,隨著地區和族際間的交往密切,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界限正在不斷融合并消失。
這是一次文化與經濟攜手探索的雙贏“聯姻”。以政府的意圖與企業、群眾的需求市場為推手尋找到了契合點,活動摒棄了以往慣用的事無巨細皆為行政命令的模式:廣告權益拍賣、指定禮品贊助商、現場方陣位置售賣、現場展板、相關歌曲CD出版乃至頒獎晚會門票等,無不運用市場化手段,無不遵循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
這是一場異彩紛呈、聲勢浩大的外宣浪潮。“多彩貴州”系列活動從誕生之日起,就在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下進行,從時間規劃到項目流程,從媒體聯動到各項招商,每一節點都
是一環緊扣一環。政府借此提升貴州形象,企業獲得了廣告效應和經濟利益雙豐收。
8月12日,在“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民族民間舞決賽現場,苗族男子群舞《斗牛場上》的演員們,形象的表現了貴州苗族同胞的美好生活。
一個地區如何富了口袋又富腦袋?藝術家如何才能“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如何引導文藝產品“既叫好又叫座”?這些命題,或許一臺“貴州創造”的本土文化品牌能夠作答。
自中國首個省級文化品牌商標“多彩貴州”注冊成功至今,已在特色產業、服務平臺、演藝活動和基地項目四大類別十多家企業中使用,直接推動了貴州演藝、傳媒、金融、白酒、茶葉、房產等產業的發展,拉動投資40億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品牌統合多方產業的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多彩貴州風》自2005年公演以來,這個本土原創精品已代表貴州先后赴28個國內大中城市巡演并出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演出2000余場,觀眾逾180萬人次,創造了貴州演出市場前所未有的業績。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005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舉辦期間,其官方域名網站點擊率多達3500多萬次,大賽進入決賽階段,貴州電視臺直播時段的收視到達率曾飚升到39%,創下該臺歷年來收視到達率之最,如此人氣,在建國以來的貴州確屬罕見。
2006年,“國酒茅臺杯”多彩貴州旅游形象大使選拔大賽突出“民族風情”、“走進原生態”主題,大賽足跡遍布上海、廣州、香港、北京。同年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詩《多彩貴州風》,展開全國巡演,并赴俄、英等國演出,把貴州風、貴州魂、貴州民族神韻,淋漓盡致地展現于海內外。這一年,貴州省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51.8%和54.1%。
2007年,“黃果樹杯”多彩貴州舞蹈大賽首創“貴州原生態舞蹈”類別,參賽各類舞種皆以貴州元素展示藝術魅力和文化張力,充滿了濃郁的“貴州味”。10萬民眾參與,創造了中國舞蹈史上的‘吉尼斯之最’,10萬群眾舞動“多彩貴州”,樹起了一座舞蹈藝術群眾化的豐碑。
2008年,“中天城投杯”多彩貴州歌唱大賽延續創新思路,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深刻剖析“多彩貴州”品牌的文化內涵。
民族民間舞《穿新鞋》演繹了貴州少數民族姑娘們多情的風姿。
2009年,中國舞蹈家協會參與“中天城投杯”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主辦,依托大賽推陳出新,我省代表隊在“荷花獎”比賽中收獲了2金2銀3銅、第五屆央視舞蹈大賽上收獲1金l銀的好成績,實現了貴州舞蹈節目的歷史性突破。
2010年,“中天城投杯”多彩貴州小品大賽充分展示了貴州樣式的地方戲曲。業界稱,多彩貴州小品大賽為整個西部戲劇藝術帶來發展繁榮的生動體現。
2011年,“中天城投杯”多彩貴州歌唱大賽在黔中大地如火如荼進行時,“多彩貴州”獲中國元素國際創意大賽文化貢獻獎和中國最佳品牌建設優秀案例獎兩項大獎。
2012年,“中天城投杯”多彩貴州舞蹈大賽首次在全國設立5個海選點,并獲得國家廣電總局發出的唯一省級衛視全國舞蹈選秀類節目通行證,使這一地方性賽事“升格”為全國賽事。
“回首8屆大賽,側重點各有不同。對貴州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開挖的深度廣度有別,參與者與觀眾的心理狀態也有變化。但有一點始終如一,那就是對創造貴州高原文明的歷史主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崇敬。讓祖祖輩輩深居山溝、田野、窮鄉僻壤的貴州各族人民的文化珍品、絕品,昂首闊步地進入現代文明的大雅殿堂,這些瑰寶今天都已成為我們打造貴州名片的重要元素。大賽讓貴州人產生從未曾有過的揚眉吐氣,重新喚醒民族文化復興的意識。這是千金難買的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事。”貴州日報社原社長劉學洙如是說。
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明確提出,到2015年,文化產業要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發揮區域優勢,整合各種資源,構建多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布局,形成多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結構,重點實施好“六個一批”文化產業工程,推動文化與旅游、與科技、與創意、與金融、與貿易的融合發展。
我們不難發現,在追求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艱難歷程中,構筑貴州“精神高地”,立足發展、源于實踐、契合時代,既是貴州建省600年來悠久歷史的積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貴州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8年來,大型民族歌舞詩《多彩貴州風》讓貴州之美走出深閨:熱情奔放的苗族飛歌、神秘的儺面舞、天籟般的侗族大歌以及獨特的布依族山羊舞,岜沙苗族生一個孩子就種下一棵樹的生命故事,無不震撼觀者心靈。這臺取材于貴州本土的《多彩貴州風》正是因為堅持打“民族牌”走自己的路,才成為外地游客乃至本省人了解貴州風情的一道文化大餐。獨有的地域藝術形式、風俗習慣、絢麗服飾隨著這個文藝品牌羽翼的日漸豐滿,成為全國民族歌舞藝術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實實在在發揮著文化產業“轉方式、優結構、壯總量、擴消費、增就業”的作用。
隨著“多彩貴州”系列活動聲譽日隆,“多彩貴州”品牌成為具有地標意味的重要軟實力。如果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世界性”也應該獨具“地方性”,而“地方性”就在我們身邊。8年來,“多彩貴州”系列活動作為一個文化現象,一種文化符號,已日漸定格為貴州大地上的文化記憶。
貴州文化不再孤立“獨舞”,不再純粹“自娛”,而是朝著更寬廣的領域,尋求可開發的源泉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在貴州推出《多彩貴州風》之前,鄰省有著《云南映象》、《印象劉三姐》的耀眼品牌,貴州人不由得發出“我們有什么?”“我們是誰?”的感嘆和疑問。時至今日,“多彩貴州”品牌以其堅韌扎實的群眾基礎和清晰敞亮的文化符號給出了結論:我們有《多彩貴州風》!
一個較成熟的區域性文化產品,在轉化為最具發展前景和巨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現實產業后,必將成為特定區域經濟增長的新模式,更是一個地區軟實力的強勁載體。
阿瑪蒂亞森經濟學獎得主陳云對當今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指出:“未來30年,誰把握了注意力,誰將掌控未來的財富”。
從多彩貴州系列活動開始,貴州的多民族文化頻繁亮相于海內外觀眾視野,截止2011年,共有35萬余人次報名參加各級賽事,各類比賽達8500余場,近3000萬觀眾到現場觀看比賽,各級電視臺錄播、直播2000余場,電視觀眾累計達數億人次。
事實證明,隨著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迅猛發展,文化發展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地區發展的先導力量、帶動力量,經濟欠發達地區應當也完全能夠在文化建設方面大有作為。《人民日報》刊文評論道:“‘多彩貴州’僅僅是貴州為打響文化旅游發展品牌傾智謀、出舉措的一個縮影。”2011年,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考察貴州時指出:“要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中實現文化的跨越式發展。”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在這塊金字招牌的背后,貴州散發出來的魅力、顯示出來的潛力,已大大超出了舞臺本身。比如具有民族情結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彝族“阿朵”、“奢香夫人”,比如具有“紅色”文化內涵的“烏蒙魂”、“王若飛在獄中”、“遵義會議”、“擴紅貴州”,這些飛翔于黔中大地上的野與媚、精與魂,都是成功文化產品在這個“注意力經濟”時代精心策劃的“注意力營銷”。
回溯“多彩貴州”走過的8年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這場文化盛事開啟了貴州的“文化盛宴之風”、“形象展示之風”、“文化自覺之風”。
貴州人已經可以驕傲又自信地說:我們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獨特自然景觀,被稱為“千瀑之省、漂流之省”;我們多民族的原生態文化魅力無窮。苗、布、侗等17個世居民族,形成多彩貴州獨特的文化大觀園,被譽為“文化千島”;貴州是當年紅軍長征經歷時間最久、路線最長、故事最多的省份,我們的紅色文化舉世無雙;我們這里是天然的大氧吧,涼爽的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或地區的軟實力。
具有濃郁文化底蘊的貴州旅游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奇兵,“旅游業是一把手工程”的發展切入點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識,加快推動了“多彩貴州”系列衍生品輻射到各個領域。文化體制改革給貴州帶來最深刻的變化,就是塑造了一個個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場主體。2012年4月23日,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在貴州省第七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說:“‘十一五’以來,貴州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速達34.3%,這么快的增速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很少有的。”
有經濟學家判斷,社會越發達,第三產業的比重越大。美國文化的輸出僅憑好萊塢電影就能風行世界,而我國享譽全球的拳頭文化商品則寥寥無幾。文化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誰占據文化發展制高點、擁有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多彩貴州”文化品牌是貴州省委、省政府實施品牌戰略,加快推動貴州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2008年1月,多彩貴州文化產業發展中心向國家商標局遞交了系統化的商標注冊申請,商標申請工作已于2012年內全部完成。這似乎意味著,多彩貴州文化品牌將得到更好的維護和提升,發揮出更好的品牌效應。
在文化多元、傳播渠道多樣的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文化,如果不掌握市場、不贏得受眾,是沒有力量的。貴州文化的勃興,大大提振貴州人譜寫“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新篇章的信心和決心。
“多彩貴州”不再僅僅是一枚文化符號。時代的腳步始終提醒著我們,成功的變革,往往是從人本身開始。站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貴州人以“自覺認清使命謀發展”、“自信找準優勢促發展”、“自強立足本身求發展”的志氣和信心,重新審視身邊絢爛的民族文化,多彩的民族資源“富礦”這些核心文化機體,從建立文化自覺、培養文化自信,進而上升到立志要以文化自強,促進貴州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形氣轉續,變化而嬗。”從文化“新載體”到文化“新氣象”,只要謀思路、想辦法、肯堅持,貴州就完全可能走出一條體現自身特色的文化振興之路。
8月29日,2012“多彩貴州”舞蹈大賽《舞藝超群》第二季全國12強選手正在進行12進8淘汰賽的緊張彩排。 圖為雙人舞《馬背上的愛情》。
(責任編輯/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