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莊
(作者系畢節市委黨建辦副主任)
回想自己近40年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與書為伴。對琴棋書畫沒有天資、對煙酒茶沒有喜好、對賭博游戲沒有興趣,唯獨喜愛的是淡淡的書香。自己也記不清究竟看了多少本書,看了哪些書,但回想起來,留在記憶中的都是當時苦讀、精讀的書。無論就讀碩士期間,還是讀博士期間,都有老師勸導:讀書不在多,而貴在精,每年能精讀10本書就很不錯了。
我個人理解,“精讀”有二層含義。一是所讀之書是精華,是同類學科之中的上層佳作;二是要讀透全書,至少要達到當合上書頁時,對整本書的篇章布局,每一章的主旨,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了然于胸。
曾經看到過一個針對大學生閱讀質量的調查,讓大學生用50個字概括自己最喜愛之書的主要內容。有的只記住了書中的一些概念,有的只記住書中的主人公,有的只記住書中的一些情結,有的只記住一些名言佳句。很少有大學生能做到簡單、準確的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什么做不到,原因在于我們沒有把書讀透。
讀書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當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清楚這本書整體談了什么;局部談了什么;細節談了什么;書中的觀點有道理嗎?如果有,有在什么地方,如果沒有,為什么沒有道理。當弄清這些問題后,這本書就真正屬于自己了,也就達到了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了。
讀書讀透,才能做到讀以致用,讀以致知。(作者供圖)
當然,讀書要讀透,并不是要求對每一本書都要下如此功夫。當下印刷出版業如此發達,就算窮其一身,也讀不完書籍之萬一。有的書沒必要,也值不得精讀。事實上,在對一些經典的、權威的書籍進行精讀和剖析后,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還可提高閱讀的速度,更可以提升自己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讀書讀透,細細品味作者的思緒,認真咀嚼作者的語言,仔細思考作者的意圖,才能做到讀以致用、讀以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