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唐福敬
為“最大的民生”急行軍
——我省啟動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觀察
文 本刊記者 唐福敬
5月26日,全省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啟動大會召開,一個規模宏大的移民搬遷工程就此拉開帷幕,一條解決民生與生態問題的雙贏之路初現端倪,一場向絕對貧困發起攻堅的大戰在今夏打響。
貴州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出臺前后,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備受關注。
2月15日,北京,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國發2號文件新聞發布會上,面對中外媒體,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克志坦言,中央七項政策十分給力,省委、省政府對貴州發展中遇到的一些難題,態度是一邊干一邊匯報,爭取中央的支持,不能等靠。
作為例證,趙克志首次披露了貴州即將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他說:“現在貴州有35萬戶150萬人,這些人通上路、通上水,再扶貧50年我看也很難解決問題,因為是在大山深處,在山頂上,石漠化比較嚴重……”
“我們下了一個決心,從今年要啟動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150萬人的大搬遷,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國家還沒有具體安排的情況下,我們先干起來,今年省級財政安排了7個億,市縣財政配套5個億,我們一共安排了12億資金,首期搬遷10萬人。這次搬遷不是由農村搬到農村,要由農村搬到小城鎮,搬到各類園區。老人有社會養老保險;40歲、50歲沒有文化的農民,通過購買公益性崗位,讓他們從事城市保潔、園林綠化等工作;年輕人通過職業教育培訓,在園區新辦企業當中直接就業。我想,有這些措施的實施,有中央文件,有我們的自強自立,貴州的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實現跨越、進入小康,指日可待。”趙克志說.
貴州將對150萬貧困群眾實施移民搬遷。圖為移民喜遷新居。(羅甸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邊干一邊匯報,爭取中央的支持,不能等靠,是因為,“扶貧開發是貴州最大的民生”。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
我省自1986年開始實施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以來,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貴州省情的扶貧開發之路,為貴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扶貧開發決策部署,全省廣大干部群眾,扎實努力,艱苦奮斗,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貧困地區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明顯變化,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貴州依然是全國扶貧開發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按照國家設定的新扶貧標準,貴州現有農村貧困人口高達1149萬。
在貴州,至今仍有數以百萬計的貧困群眾,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和石漠化嚴重地區。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態之中,由于自然、歷史、人為等原因,導致自然環境惡劣,不少地方貧困群眾處于無樹、無草、無水、無耕地的境地,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吃糧難、飲水難、行路難、用電難、入學難,就醫難,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難。由于不具備“就地扶貧”的條件,需要實施生態移民。
把不適宜居住地區的貧困群眾搬遷出來,是黨中央、國務院對貴州扶貧開發事業一以貫之的關懷。近年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深入貴州生態位置重要、生態環境脆弱的地方,深入三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民族地區考察,對這里的扶貧開發和生態移民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貴州把生態移民這件民生大事辦成、辦好。
把不適宜居住地區的貧困群眾搬遷出來,是省委、省政府統籌貴州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貴州貧困問題的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戰略舉措。
把不適宜居住地區的貧困群眾搬遷出來,是一個從根本上解決我省特殊貧困人群脫貧致富問題的關鍵舉措,是改變150萬人民當前命運和惠澤后代的壯舉。
當前,我省總體上初步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快發展的階段,把不適宜居住地區的貧困群眾由農村搬到小城鎮,搬到各類園區,是一次助推貴州追趕全國“三化同步”步伐、實現“后發趕超”的重大抉擇,使命神圣,任務光榮,關系重大!
生態移民,是解決中國南方喀斯特山地和高寒山區貧困人口生存,緩解生態危機的最佳方式之一。
以扶貧為宗旨的生態移民,實質是在尋求一條解決民生與生態問題的雙贏之路。這條路,以往在貴州已經有了局部的嘗試和成功經驗,在大力實施“兩加一推”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的今天,貴州城市與城鎮將以更強的人口吸附力,使遷入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
2012年,是加快推進貴州扶貧攻堅進程的關鍵之年。國發2號文件明確貴州為全國“扶貧開發攻堅示范區”和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省;《中共貴州省委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實施意見》要求全面啟動實施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重大事項推進行動;省政府2012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繼續實施“扶貧脫貧攻堅第一民生工程”。
民生是沉甸甸的責任,扶貧是最大最重要的民生。扶貧生態移民是有效解決民族地區“返貧”問題,實現“開發性扶貧”的有效途徑;是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必要的和較理想的措施之一;是實現貴州人口合理再分布的重要途徑;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孫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團結工程”。
從今年開始,歷時9年時間,涉及150萬人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將在全省各市州實施。9年后,這項浩大的工程將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從5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啟動大會上,可以看出答卷的思路和脈絡。
總體要求——“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
實施原則——“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先易后難、有序推進”。
“五個為主”——搬遷對象以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特別是石漠化嚴重地區的貧困戶為主,遷出地點以生態位置重要、生態環境脆弱的地方為主,搬遷區域以三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為主,安置地點以小城鎮、產業園區為主,實施方式以發揮市、縣黨委、政府和礦山企業積極性、農民自力更生為主。
“四個結合”——把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結合起來,與發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鎮結合起來,與農村危房改造結合起來,與基礎設施向下延伸結合起來。
人口遷移,是帶動經濟文化發展最活躍的因素。
略微回顧歷史,我們發現,貴州歷史上的每一次大規模移民,都對貴州的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明清時期漢族移民的進入,帶來了中原和江南的先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人民和科教機構避難入黔,使貴州迎來新一輪文化大啟蒙;新中國成立后的“三線建設”,奠定了今日貴州裝備制造業的基礎。
這一次,與以往不同。這次移民的規模更大,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到2020年貴州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把貴州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文化多彩、民族團結、山川秀麗、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園。
鏈接:
貴州扶貧開發要情
2001年至2011年,貴州累計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160.6億元,實施扶貧項目12.3萬個。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00年末的860萬人,減少到2010年末的418萬人,凈減少貧困人口442萬人(按2010年1274元的扶貧標準),貧困發生率從27.6%下降到12.1%,
截至2011年底,按照國家設定的2300元的新扶貧標準,貴州共有農村扶貧對象1149萬人,占農村戶籍人口33.4%,占全國貧困人口總量的9.4%,數量位居全國之首。
在全國明確的14個連片特困地區中,武陵山、烏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片區覆蓋了貴州80.3%的國土面積,涉及65個縣,涵蓋全省85.4%的貧困人口、87.6%的貧困鄉鎮、84.3%的貧困村、82.5%的民族鄉鎮。
2012年,在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中,貴州將投入18.11億元,搬遷10.13萬人。
未來五年,貴州要實現20個縣(市、區)全面小康,30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500個貧困鄉“減貧摘帽”,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500萬人以內的目標任務。
(責任編輯/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