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石家治 吳必君 本刊記者 秦 濤
村村有信合 實惠在山鄉
——黎平縣農信社真情服務“三農”紀實
文 圖 石家治 吳必君 本刊記者 秦 濤
為從根本上解決群眾“貸款難”、農信社“難貸款”的問題,2006年以來,黎平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立足服務“三農”和地方經濟發展不動搖,著力以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為載體,以“搖錢樹”小額信用貸款為抓手,推行以小額信用貸款評級授信和以卡換證等工作。
在黎平縣44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躍著一股支農助農的重要力量,這就是被當地人稱為“農民自己的銀行”的黎平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黎平農信社)。
黎平信合人將“信達于民,合源于心”的理念,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用執著和誠信與休養生息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54萬侗族兒女結下了深厚感情,濃縮了黎平信合事業發展的歷史輝煌……
為從根本上解決群眾“貸款難”、農信社“難貸款”的問題,2006年以來,在黎平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黎平農信社立足服務“三農”和地方經濟發展不動搖,著力以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為載體,以“搖錢樹”小額信用貸款為抓手,推行以小額信用貸款評級授信和以卡換證等工作。
在“信用工程”創建過程中,黎平信合人發揚背包下鄉的優良傳統,深入村組收集農戶經濟信息檔案、核定信用等級,發放“搖錢樹”貸款卡,對農戶持“搖錢樹”卡貸款做出隨需隨貸、十分鐘之內辦結的承諾。“搖錢樹”卡的成功發行,對有效維護客戶,解決群眾“貸款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小額信用貸款實行利率優惠等激勵措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爭當信用戶,爭創信用村、信用鄉(鎮)的積極性,使誠實守信觀念深入人心。如今,黎平縣基本形成“人人講信用,爭當信用戶;戶戶講信用,爭創信用村;村村講信用,爭創信用鎮”的良好氛圍。

黎平縣銀監辦主任龍國鈞(右一)和縣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唐永賢(右二)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戶的竹蓀種植和經濟效益情況。
截至2011年10月,黎平縣已成功創建信用村71個,建立農戶資信檔案91201戶,建檔面達89.6%,評級授信農戶89731戶,評級面占建檔農戶的98.3%,發放“搖錢樹”貸款卡86276張。目前,中潮、大稼兩個鄉鎮的“信用鄉(鎮)”申報工作正在進行中。
近5年來,黎平農信社累計發放各類貸款金額30.69億元。其中“搖錢樹”小額信用貸款22.28億元,僅利率優惠就少收利息1105萬元。從2006年至今,該社共支持農戶發展養殖、種植、糧食加工、建房、消費累計貸款金額15.53億元,受益農戶達10.08萬戶;支持農戶種植茶葉、蔬菜、水果、藥材等特色產業累計貸款金額3.87億元;向307家大中小型企業累計投放貸款3.24億元;向7660戶個體工商戶累計投放貸款7.66億元。
為深入開展便民服務工作,切實解決邊遠地區農村居民小額貸款取現難的問題,黎平農信社根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省聯社黔東南辦事處關于開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實施方案》的相關要求,2011年8月,該社正式啟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進一步改變了農村金融服務方式。
據了解,該社在轄區內人口分布較集中的行政村寨布放助農取款POS機15臺,自助農取款POS機布放以來運行情況穩定,基本保證了轄區農村居民的日常小額取現,深受廣大農戶的好評。截至今年4月初,15臺助農取款POS機共受理小額取現業務862筆,金額517312.78元。該數據表明,在“零金融服務覆蓋”廣大偏遠農村地區,切實解決了農村居民小額取現的難題,使農村居民小額提現“不出村、零成本、無風險”,這不僅是一項頗有創造性的民生金融服務,使黎平農信社真正成為“農民自己的銀行”。
在開展助農取款POS業務過程中,黎平信合還成立了助農取款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并在相關部門設立辦公室,具體負責對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督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家關于金融支持“三農”等惠農政策的政策宣傳攻勢,與助農取款商戶進行協商,根據情況可以在其他方面對其給予適當補償。
按照“政府支持、人行指導、銀監會監督、農村信用社負責、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和“投入少,見效快,設施安全,風險可控,簡便易行,農民方便”的原則,該社采取以單個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結合“應布盡布、先遠后近、先大后小、先急后緩”的要求,力爭在今年底,按計劃完成省聯社黔東南辦事處下發的《黔東南農村信用社“十二五”期間助農取款服務建設規劃表》中相關助農取款POS安裝任務,并逐步將助農取款業務覆蓋到各村寨,讓廣大農村居民早日享受到足不出村就能取現的優良服務。
黎平農信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唐永賢告訴記者:“‘十二五’起步之年,正是黎平加速發展、奮力趕超、實現大跨越的關鍵時期。”他說:“‘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要求,去年以來,聯社以開展‘三個建設年’、‘四幫四促’和‘三同四抓’活動為契機,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認真開展反腐倡廉工作。”
談起農信社近年來的具體做法,唐永賢如數家珍: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組織19名入黨積極分子參加了縣機關工委舉辦的學習培訓,并取得結業證書。為加強黨員分布管理,將原來的11個基層黨支部合并成8個黨支部,申報獲準成立縣聯社團支部。二是積極開展愛黨愛國教育活動。組織黨員干部開展“重溫入黨誓詞”、“重走長征路”活動,參觀革命烈士陵園、黎平會議會址,組織觀看警示教育片,進一步堅定了知黨、愛黨、信黨、跟黨走的政治信念。三是強化社會責任,積極開展黨建扶貧工作。一年多來,組織黨員干部赴縣聯社扶貧點——地坪鄉滾大村、歸教村、岑卜村、中平村、新豐村開展幫扶慰問活動三次,資助人民幣42000元和價值5000余元慰問品,資助九潮鎮順寨村10000元建籃球場,極大地拉進了農信社與廣大農民朋友之間的感情,深受黨政干部和群眾的好評。四是加強廉潔從業,純潔員工隊伍。組織簽訂黨風廉政責任書35份,認真抓好《廉政準則》、《若干規定》貫徹執行和自查自糾,嚴格執行“十個不準”和“十條禁令”,堅持廉潔從業,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增強拒腐防變能力,抵制各種歪風邪氣,自覺維護農信社形象。五是大力實施陽光工程,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對重大問題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投資、大額資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項,按照職責分工和決策程序,實行民主協商、集體研究決定,增加透明度和科學性。
結束采訪時,記者看到:黎平信合不僅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加大對農信社改革與發展的宣傳報道力度,同時還把宣傳內容和扶農惠農政策送到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將信用工程活動向廣度和深度作進一步的宣傳,使農信社的信貸服務產品深入人心。

中潮鎮漂洞村榮獲“信用村”稱號后,村民高興地掛上榮譽牌。
(責任編輯/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