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冰,徐家運
(重慶大學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0030)
中庸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性格、思維、為人處世的原則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合理”,即恰到好處,強調事物的正反面,在動態中把握事物發展的度,避免過猶不及,它要求組織成員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目前學者對于中庸思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領域,很少關注中庸思維在組織行為學中的應用。隨著本土化管理研究的興起,特別是隨著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對人的管理突出了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強調人格尊嚴和自由和諧[1],這與傳統儒家管理思想極為相似。一些管理學家開始將中國特有的文化或現象融入到組織行為學的研究中,從而更好地為本土管理服務。對中庸思維的測評,目前的問卷都是以“自評”的方式進行,自評一直以來的兩大問題:一是居中作答,傾向于選擇折衷的、中間的答案,其動機被認為可能是不想表態,或者防御性表態,或者是對自己在這一維度上的表現認識不清;二是社會贊許作答,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實情況,而是按照社會的期望作答[2]。本文擬在回顧學者對中庸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中庸思維的維度和評價指標,并通過模糊評判的方法評價中庸思維,以期較好地解決“自評”方式的兩大問題。
中庸思想產生于《易經》,認為任何事物或矛盾都由相互變動的陰陽兩極組成,在處理矛盾時要把握矛盾對立的兩極,執兩用中,避免走極端,孔子將其作為一種品德加以推崇。《禮記·中庸》把中庸解釋為“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3],程頤認為“不偏不倚謂之中,不易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4]。曾仕強認為中庸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要求為人處世處理好適度和適中的原則,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5]。目前學界公認的中庸內涵主要有四個維度:過猶不及、執用兩中、權變時中、和而不同[6]。過猶不及是指不偏激、不走極端;執用兩中要求決策者在盡可能把握相關信息的情況下作合理的決策;權變適中要求組織成員根據環境的變化;和而不同是指在和的前提下表達不同意見,盡量減少沖突的激烈程度。中庸并不提倡把異議排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內涵的四個維度是統一的,不能割裂開來,一旦將其割裂開來就會機械的理解為在矛盾對立兩端中保持中立的調和主義和折中主義,這與恰如其分的把握事物、協調矛盾的中庸思維方式是相違背的。就根本而言,中庸之道的管理實踐是一種陰陽的思維方式,在人際關系中提倡“以和為貴”,這并不是說任何事情都要委曲求全,在決策中遇到遇到不同的意見時,應該及時提出并達成一致,即“君子和而不同”。沈毅認為“不爭”、“忍讓”、“以和為貴”是一種長遠目標的“爭”的方式,長期壓縮自我,隱藏自我的處事待人方式本質也是一種保護自我、贏得資源的策略[7]。吳家輝、林以正(2005)編制了中庸思維量表,該量表有多方思考、整合型以及和諧型三個維度,共13個題項,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別為0.81和0.84[8]。通過對比大陸學者和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發現,雖然他們對中庸的維度分解不盡一致,但內涵基本一致,因此本文采用大陸學者的四維度模型,并根據測試的13個測試題項作適當修改,作為中庸思維程度的評價指標。具體評價指標表1所示。
中庸思維高度抽象,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相當復雜,評價的指標也受多種因素的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評價中庸思維時就要從多方面進行評價,由于從多方面對事物進行評價難免會有模糊性和主觀性,模糊綜合評判可以使評價結果更接近于事實。模糊綜合評價基本原理是從影響問題的諸因素出發,確定被評價對象從優到劣若干等級的評價集合和評價指標的權重,對各指標分別做出相應的模糊評價,確定隸屬函數,形成模糊判斷矩陣,將其與權重矩陣進行模糊運算,得到定量的綜合評價結果[9]。

表1 中庸思維評價指標
(1)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中庸思維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確定評價對象集、因素集和評價集[10]
在中庸思維的評價模型中,因素集U=(U1,U2,U3,U4)。則第一個因素層U1={u11,u12,u13},第二個因素層U2={u21,u22,u23,u24},第三個因素層U3={u31, u32,u33,u34},第四個因素層U4={u41,u42,u43,u44}。評判集是對各層次評價指標的一種語言描述,在本模型中,評價集V={v1,v2,v3,v4,v5}=V{高,中上,中,中下,低},評語分值v1=1,v2=0.75,v3=0.5,v4=0.25,v5=0,則C=(1,0.75,0.5,0.25,0)。
(3)權重的確定

表2 相對尺度表
(4)建立單因素評價
根據已經制定的評判集,對備選對象的各項指標評價進行評定,建立模糊映射U→F()V ,并確定各因素ui對應于各評判級別vj的隸屬度rij(0≤rij≤1)[12]。,其中,i=1,2,...,n;j=1,2,...,m;rij組成模糊變換矩陣R:

其中,rij=cji/c,c為參加評判的總人數,cji表示對第i個評價指標ui作出第 j個評價等級vi的人數。
(5)建立綜合評判
計算模糊綜合評判矩陣B:

(6)計算測評人員中庸思維得分:
本文以南寧軌道交通地鐵4#線超長地下車站防水施工為實際研究案例。南寧地鐵4#線洪運站,車站全長495m,結構為底下2層,采用灌注樁圍護結構,防水等級一級。地鐵4#線洪運車站整體處于地下水常水位以下,車站南側40m有一條河道,負1層車站位于填土、含黏性圓礫層中,含水量高,基坑開挖時出現過多次不同部位的滲漏,需要在密閉、狹小的環境下開展防水施工。

某南方臺資公司選拔人力資源主管,認為該崗位領導應具有較強的中庸思維。在評估員工中庸思維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各指標和因素的權重,本文首先選擇3位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教授作為調查對象,他們從事相關研究多年,能夠較為準確的判斷中庸思維的內涵以及各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在問卷回收后,首先進行評價一致性分析,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A;然后在對該員工接觸較為緊密的10名員工進行調查和評價,確定矩陣R;最后根據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計算出其中庸思維值。
現以中庸思維評價為例進行研究,通過各專家提供的判斷矩陣進行各指標權重計算,其結果如表3~5下所示。

表3 專家1判斷矩陣及權重

表4 專家2判斷矩陣及權重

表5 專家3判斷矩陣及權重
3位專家對各評價指標的評價通過一致性評價,但是他們認為各個指標的權重略有差別,為了綜合3位專家的意見,將各個指標計算平均數,得到:
A=(0.2002,0.1959,0.1463,0.4576)
同樣的方法,可以求得:
A1=(0.2542 0.3432 0.4026)
A2=(0.0893,0.3206,0.5901)
A3=(0.3094,0.3322,0.3585)
A4=(0.2758,0.2740,0.2173,0.2329)
回收參加評判的人員問卷后,進行初步統計,10名員工對候選人的評價狀況見表6,根據單因素評判原理rij=cji/c,計算 R1,R2,R3,R4。

表6 評價統計表

將上述計算的矩陣B1,B2,B3,B4作為二級評判的標準 R,則:


歸一化后得:則:P=BCT=0.48,說明該候選人的中庸思維在等級中和中下之間。
中庸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對組織成員行為、決策模式和組織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研究組織成員中庸思維程度有助于我們對員工心智模式的了解。本文根據中庸的定義以及相關研究確定各個維度的權重,并采用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確定組織成員的中庸思維程度,為評價員工或組織中庸思維程度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這種方法是基于“他評”模式而非“自評”模式,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員工的中庸程度。本文中的應用舉例只有一名候選人,如果有幾名候選人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分別計算中庸思維程度,作為選拔依據。
[1]鄭其緒.柔性管理[M].濟南: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10).
[2]林升棟,楊中芳.自評式兩極量尺到底在測什么?——尋找中庸自我的意外發現[J].心理科學,2007,(4).
[3]王超逸.國學與企業文化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4]楊涯人,鄒效維.中庸范疇及其在儒學中的地位[J].學術交流,998,(4).
[5]曾仕強.中國式團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邵愛國.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現代價值[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7]沈毅.人緣取向:中庸之道的人際實踐——對中國人社會行為取向模式的再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5,(5).
[8]吳佳輝,林以正.中庸思維量表的編制[J].本土心理學研究(中國臺灣),2005,(20).
[9]陳水利等.模糊集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0]徐宏圖,李力紅.應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研究保健品消費心理[J].心理學報,2005,(6).
[11]簡禎富.決策分析與管理-全面決策質量提升的架構與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2]辛楓冬,趙國杰.企業領導者隱性知識結構的模糊綜合評判[J].統計與決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