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陽,彭開虎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經濟學院,武漢 430060;2.湖北省統計局,武漢 430071)
2011年初,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及除西藏外的30個省市區2005~2009年新型工業化進程進行了評價監測。結果反映,湖北2005~2009年新型工業化實現程度依次為41.9%、45.2%、48.2%、49.4%、54.7%,在全國的排位依次為13、10、12、13、14,在中部的排位依次為1、1、1、1、2。雖然湖北新型工業化實現程度逐年提高,但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和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浙江等全國經濟發達省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中部其他省份新型工業化進程提升較快,后發優勢明顯,湖北大有被超越之勢。在新形勢下,加強對湖北新型工業化的研究,通過建立科學、規范、適用的新型工業化進程評價模型,對湖北新型工業化實現程度進行測算和分析,顯得尤為迫切。
本文參照國家統計局新型工業化進程評價監測方法,結合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充分考慮數據可獲得性、可比較性的基礎上,共采用工業化發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科研能力、經濟效益與產業結構水平、資源消耗與利用水平、環境保護能力、人力資源素質與利用水平7大要素和32項統計指標,對湖北新型工業化進程進行評價(見表1)。
本文采用采用指數無量綱化的評價方法,建立新型工業化標準值,通過現階段的實際值與標準值進行比較,定量判斷全省及16個市州(不包括神農架林區)的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程度。通過閥值法實現三次產業結構的無量綱化處理。
2.1.1 指數評價法

表1 湖北新型工業化進程評價指標體系

其中:f為指數,zi為指標xi的無量綱化值,wi為指標xi的權重。
2.1.2 無量綱化處理方法

其中:zi為指標xi的無量綱化值,xi為指標實際值,xi0為指標xi的標準值;
如果是逆向指標,則:

2.1.3 閥值法
對于三次產業結構則用階段閥值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階段閥值法的公式為:

其中,zi為指標xi的無量綱化值,xi為指標實際值,ji為產業結構所處的階段值,maxj、minj為j階段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1.4 產業結構階段處理方法
根據錢納里和西蒙庫茲涅茨等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不同的三次產業結構對應于工業化的五個不同階段(見表2)。

表2 三次產業結構階段值
2.2 標準值及權重確定
大部分指標依據經典工業化理論和歐美發達國家水平設定標準值,部分指標依據我國較高地區水平設定標準值。指標權重采用專家打分法確定。
2010年,湖北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程度為54.9%。其中,工業化發展水平的實現程度為55.8%,信息化水平實現程度為27.3%,科研能力實現程度為51.7%,經濟效益與產業結構水平實現程度為80%,資源消耗與利用水平實現程度為59.6%,環境保護能力實現程度為57.2%,人力資源素質與利用水平實現程度為54.4%。除經濟效益與產業結構水平外,其他六項要素實現程度均不高,尤其是信息化水平嚴重影響了全省新型工業化進程。
2010年,從湖北16個市州看,各地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程度差異較大:武漢的實現程度超過80%,襄陽、黃石、宜昌3市的實現程度位于50%~60%區間,十堰、鄂州、隨州、潛江、仙桃、孝感、咸寧7市的實現程度位于40%~50%區間;荊門、荊州、天門、黃岡、恩施5市州的實現程度尚未達到40%。
從工業化發展水平方面看,武漢實現程度達到96.9%,黃石實現程度為71.4%,鄂州實現程度為62.7%,宜昌實現程度為58.2%,十堰、仙桃、襄陽、潛江、咸寧、荊門6市實現程度位于40%~50%區間;孝感、隨州、荊州、天門、黃岡5市實現程度位于30%~40%區間,恩施實現程度僅為20.9%。
從信息化水平方面看,武漢實現程度達到71.7%,其他市州實現程度均為超過20%。
從科研能力方面看,武漢實現程度為71.4%,襄陽實現程度為66.1%,十堰、黃石、鄂州、宜昌、荊州、孝感、天門7市實現程度位于30%~40%區間,恩施、潛江、隨州、咸寧4市州實現程度位于20%~30%區間,荊門、黃岡、仙桃3市實現程度未超過20%。
從經濟效益與產業結構水平方面看,襄陽、武漢2市實現程度達到80%~90%區間,鄂州、隨州2市實現程度位于70%~80%區間,宜昌、十堰、孝感、黃石4市實現程度位于60%~70%區間,咸寧、黃岡、荊門、天門、仙桃5市實現程度位于50%~60%區間,荊州、潛江2市實現程度位于40%~50%區間,恩施實現程度僅為36.3%。
從資源消耗與利用水平方面看,仙桃、隨州、襄陽3市實現程度位于70%~80%區間,十堰、潛江、黃岡、宜昌、恩施、咸寧、武漢、荊州8市州實現程度位于60%~70%區間,黃石、天門、孝感、荊門、鄂州5市實現程度位于50%~60%區間。
從環境保護能力方面看,武漢實現程度達到80.9%,潛江、天門2市實現程度位于70%~80%區間,隨州、宜昌2市州實現程度位于60%~70%區間,仙桃、黃石、襄陽、十堰、黃岡5市實現程度位于50%~60%區間,恩施、荊州、荊門、咸寧、孝感、鄂州6市州實現程度位于40%~50%區間。
從人力資源素質與利用水平方面看,武漢實現程度達到83.9%,襄陽、十堰、黃石、潛江、宜昌5市實現程度位于50%~60%區間,孝感、鄂州、荊州、荊門、黃岡、恩施、咸寧、隨州8市州實現程度位于40%~50%區間,仙桃、天門2市州實現程度位于30%~40%區間。
(1)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把“兩化融合”作為貫穿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主線,在鼓勵和支持全省信息產業加快發展的同時,注重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應用,用先進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穩步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尤其是電子商務水平。
(2)激勵科研成果轉化,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充分發揮湖北科教人才大省優勢,鼓勵企業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企業加大研發和技改投入,激勵科研院所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大力推進新型實用專利的產業化,著力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用自主創新的成果催生和發展優勢產業。
(3)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積極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破解資源短缺瓶頸。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努力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和綜合利用,進一步提高全省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承載能力。
(4)扶持薄弱地區發展,統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支持傳統農區、革命老區、民族山區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支持一般地區圍繞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鼓勵武漢市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積極做好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5)加強機制和制度創新,助推新型工業化進程。發揮湖北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數量優勢(全國128個,湖北6個,四川8個,上海、江蘇、山東、廣東各7個),加快推進武漢開發區、中國光谷、襄陽高新區、黃石開發區等載體和平臺建設,帶動全省建立更多的示范基地。建立全省新型工業化進程考核評價或評價通報制度。江蘇省2007年在全國首次開展新型工業化評價,并發布了《2005、2006年江蘇新型工業化評價報告》;湖南省2007年出臺了《湖南省新型工業化考核獎勵辦法(試行)》,并每年開展新型工業化考評工作。這些做法充分發揮了引導、激勵、督促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新型工業化進程。
[1]劉富江,趙彥云等.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評價與監測研究[J].研究參考資料,2010,(144).
[2]陳佳貴等.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1995-2005年中國省域工業化水平評價與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關于公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第二批)名單的通知[EB/OL].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2010-12-2
[4]宋曉華.江蘇推出全國首個新型工業化評價報告[J].法制與經濟,2008,(13).
[5]湖南省把新型工業化納入政績考核[J].中國信息界,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