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推動之下,大量漢語流行詞匯得以產生。對流行詞匯準確、地道的英譯有助于國際社會及時、客觀了解中國的發展,并拓展中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本文分析了當代漢語流行詞匯的形成、特點及其主要構詞方式,指出了漢語流行詞匯英譯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流行詞匯;特點
流行詞匯是由大眾獨創的一種特殊的詞匯形式,不僅能夠風趣生動地表達情感,而且方便快捷地傳遞信息。如果從各方面對流行詞匯進行剖析,找出合適的翻譯策略,就能幫助國際社會及時、客觀了解中國的發展,并拓展中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推動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
一、中文流行詞產生的原因
1、社會變革與時代發展
進入新時期以來,人們生活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變化,許多舊的詞語成為歷史,許多新的詞語大量涌現。這些詞語,有的代表一個歷史的結束,有的代表新的時期的來臨,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標志著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豐富多彩。
2、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
由于科學技術的重視、發展和運用,導致新科技、新事物的大量出現。同時,與這些新科技、新事物密切相關的詞語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其次是電信業的發展、網絡業的普及,手機、入網、上網、網語、網蟲、菜單、菜鳥、伊妹兒、美眉等,成了我們的網上交際語和生活用語。
3、外來文化的影響
現在所處的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一個思想解放、沒有封閉的又和世界各地處處溝通的歷史時期。在我們的語言里,又融入了許許多多的外來流行詞匯。而且,漢語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字母詞:TV(電視)、WTO(世貿組織)、CT(醫用透視儀器)、DVD(影碟機)、UFO(不明飛行物)、X光、IC卡、AA制等。
4、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豐厚的文化資源。在繼承先人文化的基礎上,同時也在進行著不斷地創新,豐富著自身的語言文化,而創造出許多新鮮、生動、簡捷、生命力極強的詞語。
二、流行詞匯特點
1、通俗生動
如用來借助電視、廣播等媒體,由高校的學者轉變為大眾文化的傳播者的大學知識分子被稱為“學術超男”。對高學歷的大齡未婚女青年的稱謂是“剩女”等。
2、簡潔易記
如論壇,灌水,斑竹,菜鳥等網絡詞匯,一旦出現,就立即流傳開來,成為熱門詞匯。
3、強隱喻性
如網上沖浪,在線圖書館,拍磚等,還有諸如一些“拍老虎”等針砭時弊的黑色幽默詞匯也受到網民追捧。
4、數量多,更新速度快
流行詞匯的出現是一個迅速的過程,而伴隨著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迅速發展,更新速度之快和發展數量之多也是嘆為觀止。
總體來看,流行詞匯符合了受眾對譯名的選擇和接納方面的心理特點。
三、流行詞匯的主要構詞方式
1、漢語自造詞匯
① 舊詞匯的沿用
有時流行詞匯的產生并不意味著詞匯以全新的形式出現,它可以在舊有詞形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詞義。在計算機術語中,“菜單”現在的新義為“電腦或某電器的操作的界面”,“筆記本”現在指“便攜式手提電腦”,“下課”新意為“離職”, “小兒科”意為“輕而易舉的事”,“充電” 意為“進修學習”,“觸電” 意為“拍電影或電視”, “恐龍”為“相貌丑陋的女孩”等等。
② 實義語素被啟用為詞綴構成流行詞匯
前綴如“炒”:炒股,炒明星,炒新聞,炒外匯等。如“霸”原義指“強橫無理,依仗權勢壓迫人民的人。”有詞語“霸王”“霸權”“霸道”等,后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有了“電霸”“路霸”“車霸”“鄉霸”“村霸”等說法。近年這個語素用的很是火熱,“聲霸”“浴霸”“譯霸”“考霸”“詞霸”“涼霸”“面霸”“波霸”“解霸”等等令人眼花繚亂,顯然其詞義已經引申為“同類中某個方面最突出事物或人。”又如“客”本指客人,現在的流行詞匯匯有“博客”“播客”“黑客”“駭客”“閃客”“曬客”。
③ 用仿詞法合成舊詞匯
如痛苦指數,幸福指數,“人氣指數”,高考移民,灰色收入,潛規則等
④ 簡縮造詞
包含一般縮略和數字縮合。如“寒促”是指在銷售淡季(“寒”季)進行促銷的意思,“丁寵家庭”是指不要孩子(丁克)而養寵物的家庭,等等。“八榮八恥”、“三失”、“三手病”、“三限房”、“三支一扶”,它們基本上都是專有名詞,隨新事物的出現而產生。
⑤ 諧音
“美眉”是“妹妹”的諧音,也指漂亮的姑娘。這個詞在網上使用頻率極高,并且已經蔓延到日常生活用語中,報刊中也開始使用它。它比原詞“妹妹”更具傳神效果。
“大蝦”原叫“大俠”,指“網技”高超的資深線民。但是網友們更鐘情于聲調不同的“大蝦”這種叫法,顯得幽默親切。
2、外來詞的吸收發展。
當今世界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語言日益顯現出地域互補性。
最典型的如“秀”這個詞。它本是英國單詞“show”經粵語翻譯而來的。“脫口秀”這個歐美國家流行的電視節目也迅速在我國流行起來,之后還出現了諸如“服裝秀”“手機秀”“告別秀”“內衣秀”“風采秀”等“秀”的風潮。“秀”這個本土漢字不再是“美麗,秀麗”的意思,而被賦予英語單詞“show”的全部含義:展示,表演。“秀”的內容也從具體走向抽象,給人造成一種什么都可以用來“秀”的感覺。正因為“秀”的花樣太多,風潮太盛,老百姓對它也日益起了批判之意,于是就有了“走秀”和“做秀”等一些略帶貶義的說法。這使得“秀”進一步走向實義化。
3、方言的吸收和交融。
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各地區各省份之間人口的流動,這樣的流動有助于方言之間的交流。在足球報道中我們可能會聽到“某某自擺烏龍,將球踢進了自家大門”這樣的話,其中的“擺烏龍”即源于廣東方言,意思是由于粗心大意而弄錯一件事情(to make a mistake through careless inattention)。另外還有如“打工仔”(employee)、“買單”(to pay a restaurant bill)、“泊車”(park)等均來自于廣東話。“馬大嫂”則源自上海方言,戲稱忙于家務的人(person very busy with household chores),是上海話“買、汰、燒”的諧音。
4、翻譯問題與建議
① 中式英語問題
中式英語(Chinglish)違背了英語語言規則,如語法錯誤、修辭錯誤、不合習慣用法、語義邏輯等等,可能導致譯文意義走樣;而正確的譯法則是以基本句型結構符合英語基本語法規則為核心,以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為手段來翻譯中國社會各領域的特有事物,盡量避免中式英語。如我們經常可以見到的“月光族”一詞,如果我們把它譯成“moonlight people”不了解的人會以為它是指一些喜歡月夜散步的人們,而“月光族”是用來指“People who will have used up all their salaries by the end of each month.”(到月底即花光所有薪水的人);還有目前我國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如果把它譯成“Quality Education”當然沒問題,但若把它翻譯成“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意思則更加明了。但 “走后門”譯作“go through the back door”就不算是中式英語,因為這樣的譯法已為外國人承認。
②文化差異問題
如奧運吉祥物“福娃”的最早國際譯名“friendlies”,在詞義、發音和單詞形式上美中不足。我們在取英文名時卻忽略了世界的接受心理,只是按自己理解的英語單詞“Friendlies”貼上標簽。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友好的人”和“運動隊之間的友誼”。但是,英語國家的人非常喜歡用“諧音”、“雙重含義”來正話反說,“Friendlies”可能被誤讀為“Friendless”(沒有朋友的)或“Friend lies(朋友說謊)。可退回到音譯時,“Fuwa”這個詞在英語中也沒有實際含義,她只是一個名稱而已,甚為尷尬。是否可以譯為“Happy Baby / Babies”呢?相信這是個值得探討的文化翻譯問題。
③漢語詞一詞多義的誤譯問題
我們在英譯時通常比較注意英語的“一詞多義”,而在漢譯英時往往會忽視漢語的“一詞多義”,傾向于用同一英語詞來翻譯不同詞組中的“同一”漢語詞。
看一看下列“手”的詞組的譯法:笨手笨腳 “All thumbs”;手足 “brothers”;伸手可及“within arms reach”;槍手“ringer”
上述詞組中“手”一詞如都按其字面意思譯為“hand”,顯然不妥。“手”可以是“肢體”、“某類人”,也可取其抽象含義使用。因此譯者在英譯時一定要首先分析漢語意義及使用背景,再選擇恰當的英語詞匯。
結語
流行詞匯不僅體現在語言層面,而且和文化息息相關。英譯中詞義差異和詞匯空缺的現象時有發生,對于漢語流行詞匯的英譯尚存在很多的不足。中文流行詞匯的翻譯不能想當然字面對譯,或僅憑詞典釋義對譯。譯者需深入了解文化差異,在詞典釋義的基礎上,通過敏銳識別詞義關系選擇準確翻譯,并適當采用英語國家通用的中國特色詞語表達,有效引入中國文化,豐富英語的表達。
參考文獻
[1] 黃建華.詞典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黃建華,陳楚祥.
[2]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3] 汪榕培.英語詞匯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 高永偉.談談漢語新詞翻譯中的兩大問題[J].上海科技翻譯,2003,(2).
[5] 季紹斌.試論漢語新詞新語翻譯原則及其質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3).
[6] 張健.漢語新詞誤譯現象剖析[J].上海科技翻譯,2003,(2).
[7] 鄒智勇,張敏.論漢語新詞的英譯[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6).
作者簡介:
鐘利平(1970-),男,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