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人們自愿或被迫接受的、規范人們行為的習慣和規則。組織是為一定目的而組成,用以解決一定問題的人群群體。制度與組織的關系可簡單解釋為:制度是社會游戲的規則,組織則是社會游戲的角色。制度的基本規則支配或規范著所有公共的行為和私人的行為,包括從個人財產權到社會處理公共物品的處理方式,以及影響著收入的分配、資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資源的發展。
1、農業產業化的涵義
農業產業化,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的一種生產經營組織方式,一般界定為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的農業,是農業產業勞動分工高度發達基礎上更高層次社會協作的經營方式,即以各參與主體互惠互利為準則,按產業鏈條達成農工商有機結合、產加(工)銷整體連動和綜合協同經營。具體地說,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龍頭”組織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行產供銷、種養加(工)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它是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是多元參與主體自愿結成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是市場農業的基本經營方式。
2、制度變遷
由體制改革引起的組織、制度、機制的變化,叫做制度變遷。理論界把制度變遷分為兩大類: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指由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要求導致的自發性變革。例如:農業中的“三自一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產業化,等等。強制性制度變遷是指由政府或其他權威機構以行政命令推行的制度變革。例如,自流放任生育制改為計劃生育制,國家統一稅分流為國家稅和地方稅,政府職能的轉換、機構的精簡與擴張,等等。
3、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制度就如同生產關系,制度變遷就如調整生產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生產力賴以發展的社會形式。因此,制度變遷在經濟增長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制度變遷(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會使經濟突飛猛進的增長;失敗的制度變遷(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則會使經濟陷于停滯,甚至危及國家的安全。經濟發展的事實證實,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來自技術和制度的變化,而技術的進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于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所以,要實現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穩定進步,制度必須適時變遷或不斷創新。
沒有制度的變遷,經濟活動將日益喪失效率和生命力。我國農業產業化正是在制度變遷和組織創新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的成果。農業產業化突破了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的局限,使政府、企業及農戶的偏好有著極高的一致性;政府想通過產業化經營改變農戶分散不易調控的弊端,增加農產晶的供應效率和供應總量;企業想通過產業化經營尋求穩固的原料基地,保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戶想通過產業化經營架起與市場的橋梁,減少進入市場的成本和風險,提高經濟收入。正是這種偏好的一致性,使農業產業化在全國各地迅速推廣開來,使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地提高。組織創新體現在農工商各環節的產業化經營,徹底解決過去各環節條塊分割,且互相約束的問題。
4、農業產業化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農業產業化及其所伴隨的農民重新組織化、農業經營方式和產銷制度的創新,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就其制度變遷的性質而言,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所引致的自發性整體創新,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并非政府強制實行的變革,更非某人的主觀臆造。誘致性制度變遷所引致的產業進步,通常是少數開拓創新者開始并由多數人模仿,整個產業進步的速度取決于多數人對少數先行者創新行為效法程度和市場需求擴張速度。
山東諸城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證明了這一制度變遷的誘致性和同步創新的整體性。諸城市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后,轉入調整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白發地發動商品經濟,以“貿工農一體化”為先導跨人農業產業化,都是基層廣大農民群眾根據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由自發到自覺——誘致式進行的,沒有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下達任何形式的行政指令。從微觀層次上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引起了農民組織的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經營組織創新、經營制度創新和經營機制的創新,進而必將引起農業的宏觀體制的變革。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誘致性制度變遷,其發展特點充分表現了歷史過程的漸進性,也就是說,由點到面、由起步到普及,要經歷相當長的漸進演化過程。從順序看,先是在市場化程度高和附加值高的產品或部門中興起,以其高效益增強農業自我積累、自我調節、自立發展能力,支持糧棉生產并帶動其走向產業化;市場化程度越低和低價值產品,其產業化進程排序就會越靠后。這是貫穿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全過程的深刻革命,需要很長的發育成長過程,經歷由不規范到規范化,由以經驗治農到以法治農的逐步完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誘致性制度創新所引致的產業進步與強制性制度變遷所引致的急促變革的一大區別。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區別,對于確定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職能和作用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路喜宏. 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探析[J]. 法制與社會, 2009,(04) .
[2] 黃麗華. 加快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J]. 發展研究, 2008,(07) .
[3] 馬云澤.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實現路徑選擇[J]. 工業技術經濟, 2003,(06) .
作者簡介:
洪斌,1982.12-,男,山東泰安市,碩士,單位:武漢理工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單位郵編:430070,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