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意
摘要: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無論是世情、國情還是黨情都迫切要求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系到小康社會進程、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到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通過在思想觀念、干部培養和創新能力、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等方面去促進執政能力的提高,將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現實途徑。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意義;途徑
一、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要求其必須具備高超的執政能力。黨執政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及前景。
1.1 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是黨對自身經驗的總結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國情的轉變使黨的執政地位和目標隨之轉變, 黨必須總結執政經驗、分析執政特點、提高執政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建國初期,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和發展經濟。對此, 毛澤東主席對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 主要是從作風和本領兩方面加以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著力開展經濟建設是黨的工作重心, 執政能力再一次成為黨所關注的現實問題。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黨的隊伍自身狀況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 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 成為了黨要努力破解的兩大歷史性課題。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新一屆黨中央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與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認為, 我們的事業最終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黨的各方面建設, 最終都要體現在黨的執政能力上來。黨的十六大更是根據新世紀新階段黨所面臨的新形勢, 把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一項戰略決策提了出來, 提出執政能力建設是事關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成敗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課題, 這就賦予了執政能力理論深刻的時代內涵。
1.2 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是國家改革事業的需要
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質上是以中國共產黨、政府為主導的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的過程?,F階段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定歷史形式, 主要包含著兩方面的規定性: 一是,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方式和手段它具有市場經濟內在的經濟屬性, 反映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定性。中國經濟的改革是以引入市場機制為重點的改革, 市場化中個人的選擇在許多方面置換了以往的公共選擇機制。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 是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然在改革過程中承擔許多的職責, 也就是說政治主體的控制是存在的。同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 中國的市場選擇與決策所覆蓋范圍還是很有限的。黨不但是改革的倡導者, 而且也是組織者, 黨的執政能力和意愿是決定制度變遷方向的主導因素。
1.3 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是世界格局變革的挑戰和要求
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世界格局的變化深刻影響甚至決定著黨的執政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 人類社會生存和交往空間發生的巨大變化為社會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對各國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要求處在這樣一個大潮流中的各國必須遵循統一的運行規則,那些原有的陳舊的體制、秩序和結構要被新的代替,從這個角度講全球時代帶給人類社會的變革是革命性的。全球化的實際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發展中國家在競爭中由于自身經濟基礎的相對薄弱,處在弱勢地位。我國面對這種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既要應對經濟發展的挑戰又要面對國家治理方法和制度框架的重構。我們需要向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經濟由傳統形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社會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社會的轉型, 經濟的轉換與經濟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構成了中國這一時期特定的內容。這也就對執政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即黨如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 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 把追求經濟效率的現代市場機制與維護社會公平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兩大優勢結合起來,構架出適合中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制度和經濟形態。
二、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措施
2.1 通過思想觀念認識的提高促進黨執政能力的增強
執政黨提高執政意識, 是增強執政能力建設的前提。我們強調的執政意識, 是指代表執政黨執掌了國家權力的代表們, 在執政的過程中對自身要履行的執政職能、鞏固執政地位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更深層次的認識。由于,過去長時間人們認識上有誤區: 認為共產黨經過艱苦的斗爭打天下, 黨就具有了天然長期執政的資格, 無論執政過程的好與壞都不會影響黨執政的地位, 這自然不需要去思索增強執政能力的問題。所以,增強執政意識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意義深遠。多年的計劃經濟建設的模式,黨把社會的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國家的手中, 黨成為了事實上的社會政治、經濟資源的支配者, 這種革命式的主導社會的執政思維方式, 使人錯覺地認為黨的執政具有天然合法性。所以, 強調黨要有執政意識, 就是要使黨從這種革命式的思維方式中掙脫出來, 實現從革命黨到執政黨角色定位的轉變, 使代表黨執政的成員認識到: 黨執政的資格與權力是人民選擇的結果。
2.2 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這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從繼續改進黨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入手。首先,要改革領導體制, 理順各種關系。一是按照十六大提出的:黨要總攬全局, 協調各方的原則, 進一步改革黨對國家政權機關以及社會生活的領導體制。二是要按十六大提出的:必須用改革精神推進黨的建設的要求, 努力完善黨內領導體制。三是, 要對其各自的職責進行明確規定,做到權責相符, 充分調動全黨的積極性, 從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其次,積極推進黨內民主, 不斷促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積極推進黨內民主, 不斷促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民主化。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 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的民主化, 不僅對人民民主有著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而且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趨勢, 是我們黨執政的本質, 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最后,加強法制建設, 堅持依法執政, 依法領導。
2.3 通過黨的干部隊伍能力素質培養促進執政能力的增強
黨要成為具有強大執政能力的執政黨, 需要建立一支善于治國理政的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建設一支有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的干部隊伍。黨的干部是黨的事業的中堅。他們不僅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 而且是把黨的主張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實現黨的各項任務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時期的情況下,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 是我黨改變干部隊伍素質現狀的內在要求。因而建設一支高素質善于理政治國的干部隊伍, 就要堅持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 堅持能任人為賢、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過得硬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堅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積極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管干部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用好的制度來選人用人, 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提供制度保證。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 張勁松, 金太軍,執政黨: 我國公共管理的當然主體[ 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3, ( 1) : 59.
[3] 秦德君,國家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理性[ 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03( 1)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