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省考古工作者于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在安徽蚌埠雙墩村發掘了一座春秋時期大型墓葬(雙墩一號墓),其部分隨葬青銅器的銘文中涉及文獻中記載較少的春秋時期方國——鐘離國。春秋時期鐘離國方位的歸屬,學術界有“安徽鳳陽說”和“山東棗莊說”兩種看法,通過雙墩一號春秋墓的發掘,基本確定了“安徽鳳陽說”是可信的。
關鍵詞:蚌埠;雙墩一號墓;鐘離國
鐘離國是周代存在于淮河中游的一個子爵小國。《左傳》曾提及鐘離城,但并未對鐘離國在周代的活動情況進行記載,先秦以后的歷史典籍也未曾對鐘離國的存滅有過論述,可以說鐘離國的歷史一直是一個未知的謎團,甚至其所處的地域,也一直存在爭議。直到蚌埠雙墩一號墓的發掘,鐘離國的面貌才開始浮出水面。
一、雙墩一號墓的考古發現
安徽省蚌埠市雙墩村內有兩座較大的墓葬封土堆,呈東北—西南走向,北側一號墓(M1)曾遭遇盜挖,未遂。報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安徽省文物局與蚌埠市博物館組成考古隊、于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對該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按照嚴格的科學程序進行,取得重大收獲。
(一)形制
蚌埠雙墩一號墓位于淮河北岸3公里的一處原生臺地上,通過鉆探和發掘得知,該墓當年選在一個高出周圍10余米的慢坡高地上,并在挖墓坑之前進行地面平整。該墓葬結構主要由封土、墓坑、墓道、墓底埋葬布局等構成。
圓形封土堆底大頂小,高9米、底徑60米,呈饅頭形狀。封土與墓坑內填土均為五色混合花土,經過辨認,可區分為黃、灰(青)、黑、紅、白五種顏色顆粒土。封土堆底部有一層白土墊層,厚0.2-0.3厘米,構建于墓口外的生土層之上,平面呈圓形,其范圍與封土堆底部大小基本一致,其成分為石英巖風化礦。
墓坑為圓形豎穴土坑,墓口直徑20.2米、墓坑深7.5米。墓坑2米下有寬1.8米的生土二層臺。墓坑壁抹一層厚約3厘米的白泥層。
墓坑正東向有一條14級階梯式短墓道延伸至墓坑內,墓口以外的墓道長3.5米、寬3.2米。墓道壁和底部全部用厚約3厘米的白泥抹平。
(二)葬具
該墓葬坑深底大,圓形墓底直徑14米。墓室內的葬具全部腐朽不存,僅見腐朽的痕跡。依據腐朽棺槨痕跡,主棺槨居中偏北,圍繞主槨室東、西、北側各殉3人,南側殉1人。與南側殉人相臨為南槨室,南槨室又分為南、北兩個槨箱,南箱置食物,北箱置器物。在圓形墓葬底部形成一個非常規整的十字型墓底埋葬布局。
從葬具痕跡來看,墓主為一棺一槨,殉人均有較窄的木棺朽痕。人骨架保存較差,主棺內僅存幾顆牙齒,經鑒定年齡約為40歲,殉人牙齒鑒定年齡在20-40歲。墓主與殉人之性別均因骨盆腐蝕較甚而無法鑒定。
(三)遺跡及隨葬品
該墓葬發現了一些極其復雜的遺跡現象,由墓口至0.7米深的填土層中發現一層“放射線形狀”遺跡現象。“放射線形狀”居中向四周輻射,呈扇面形狀分布,外周為寬約2米的深色填土帶圍繞。這種“放射線形狀”遺跡是由深淺不同的五色混合花土構成,線條有一定的夾角規律。
該墓葬出土器物主要放置在南槨室器物箱內,總數超過400件,按質地可分為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金箔飾件及海貝制品。在器物箱中還有大量漆木器腐朽炭化的漆皮。
青銅器共380余件,有禮器,兵器,樂器和車馬器構件等。其中,器形較大的2件簠的內底中均有銘文,為“唯正月初吉丁亥童(鐘)麗(離)君柏擇其吉金作其飤簠”;9件編鐘鐘體正面的鉦部均有相同的銘文,為“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鐘)麗(離)君柏作其行鐘童麗之金;1件戟的戈身上發現銘文,為”童(鐘)麗(離)公柏之用戟。
另有陶器、玉器、石器、海貝制品各數十件,泥質“土偶”2200余件。
二、一號墓考古發現及其與鐘離國地望的關系
(一)有關鐘離國地望的文獻記載
雙墩一號墓出土器物之器內銘文顯示,該墓葬與春秋時期方國——鐘離國有關。鐘離國在傳世文獻中的記載較少,且比較散亂。根據一些文獻的記載,有一種觀點認為,鐘離國所在地在安徽鳳陽。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之《正義》引《括地志》云:“鐘離故城在濠州鐘離縣東北五里。”。
《漢書·地理志》記載“九江郡”有鐘離縣,顏師古注引應劭語曰:“鐘離子國。”
《水經注》:“(淮水)又東過鐘離縣北。”酈道元注曰:“《世本》曰:鐘離,嬴姓也。應劭曰:縣故鐘離子國也,楚滅之以為縣。《春秋左傳》所謂吳公子光伐楚,拔鐘離者也。”
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鳳陽府”、“臨淮府”、“鐘離城”條下曰:“鐘離城在縣東四里。古鐘離子國。《左傳》成公十五年,叔孫僑如及諸侯之大夫會吳于鐘離,吳始通也。昭公四年,楚箴尹宜咎,城鐘離以備吳。二十三年,吳敗楚師于鐘離。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師還,吳踵楚遂滅巢及鐘離。”
根據上述文獻資料所反映,有觀點認為,鐘離國所在地應在安徽鳳陽。
根據另外一些文獻記載,也有觀點認為,鐘離國所在地在山東棗莊。
《史記·齊太公世家》之《正義》引《括地志》云:“鐘離故城在沂州承縣界。”
宋人羅泌《路史》說:“(鐘離),子爵,徐之別封,今沂之承有鐘離城,乃晉吳會處。應劭云:鐘離子國在九江。蓋其后徙此,吳滅之。……今濠之治東六里鐘離故城也。”
《括地志》和《路史》里提到的“沂州之承縣”大約在今天山東省棗莊市南部。據此,有觀點認為,鐘離國所在地應在山東棗莊。
根據金榮權教授對上述相關文獻的考辨,鐘離故國在鳳陽是可信的。《括地志》在同一部書中提出了鐘離所載地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而《路史》引用了《括地志》中的觀點,進而提出了鐘離國先在鳳陽,后遷至棗莊的觀點,只是推測,并沒有史料依據。但僅僅通過文獻中的蛛絲馬跡,還不能確定鐘離國所在地究竟是何處。
(二)雙墩一號墓與鐘離國地望的關系探討
根據雙墩一號墓出土器物之戟、編鐘及簠上的銘文可以推斷,雙墩一號墓的墓主人,為一位名為“柏”的鐘離國君主。根據徐少華教授考證,雙墩一號墓的下葬時間約在公元前560年前后,即春秋晚期的前段。此外,墓葬的形制、墓中隨葬品的數量規格以及殉人也顯示了該墓主人之尊貴。同一時期,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鳳陽卞莊發掘了另一座春秋時期貴族墓葬(卞莊一號墓),該墓雖然在早年嚴重被盜,但仍然出土了大量器物,其中青銅器73件,有甗、簠、豆、提梁盉、盤形器、鈕鐘、鎛鐘等,還有較多戈、矛、劍、鏃等兵器和軎轄、鑣銜等車馬器。最值得注目的是其中5件鎛鐘兩面鉦部均有“唯正月初吉丁亥,余□厥于之孫童(鐘)麗(離)公柏之季子康擇其吉金自作和鐘之”銘文。經對比研究發現,該墓葬形制與雙墩一號墓極為相似,出土器物類型相近。徐少華教授考證后認為,卞莊一號墓的下葬年代較雙墩一號墓略晚二三十年,由此亦可以斷定,卞莊一號墓的墓主,即銘文中所述“童麗公柏之季子康”與雙墩一號墓墓主“童麗君柏”為父子關系。
雙墩一號墓與卞莊一號墓的所在地即在前引文獻資料中所述的鳳陽一帶,兩者相距35公里。根據上述考古資料的綜合,基本可以認為,春秋時期的方國——鐘離國的位置,在今安徽鳳陽一帶,是可信的,這也可以與文獻中的材料相互印證。
三、結論
雙墩一號墓的發掘之所以具有重大意義,是因其基本解決了鐘離國所處位置這一文獻記載上存在的矛盾,今后對鐘離國的考古研究中心可以適當向鳳陽一帶集中傾斜,以推進有關鐘離國地望的研究繼續向前。此外,雙墩一號墓中出土的器物和遺跡,也可以從一些方面反映鐘離國的文化特點,其墓底非常規整的十字型埋葬布局和“放射線形狀”遺跡,對于研究古代東夷部族的太陽崇拜風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后續研究應能夠揭開關于鐘離國的更多謎團。
但應該注意,有關鐘離國的考古資料仍然比較單薄,目前僅發掘蚌埠雙墩一號墓和鳳陽卞莊一號墓兩座墓葬。因此,對鐘離國的認識還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鐘離國存在的確切年代、大致疆域、國君譜系、文化特點等方面的輪廓,仍然缺乏資料來對其進行勾勒。我們期待著更多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現,來為我們揭示鐘離國神秘的歷史風貌。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館.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J].文物,2010(3):4-18.
[2]闞緒杭,周群,錢仁發.安徽蚌埠市雙墩一號春秋墓葬[J].考古,2009(7):45.
[3]徐少華.蚌埠雙墩與鳳陽卞莊兩座墓葬年代析論[J].文物,2010(8):82.
[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鳳陽縣文物管理所.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9(8):21-29.
[5]金榮權.周代鐘離國綜考[J].蚌埠學院學報,2012(2):117-120.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5,1569.
[7]酈道元.水經注[M].長沙:岳麓書社,1995,453.
[8]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9]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999-1000.
[10]羅泌.路史(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80.
作者簡介:
盤霄遠,男,廣西南寧人,瑤族,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1級專門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