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娜麗
摘要:著作權制度的設立是為了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創作積極性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秀作品,最終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但任何權利的使用和保護并不是無條件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著作權人、傳播者、以及使用者三者利益之間尋求平衡,是值得深思的。
關鍵詞:著作權;限制;反限制
引言
提及2012年最受矚目的電視娛樂節目,無疑是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它的成功除了歸結于巨大的資金投入,而更為重要的是其“創意好”。而“中國好聲音”成功后,就有評論說:這標志著創意匱乏的中國電視從此將進入版權引進年代,并倒逼中國電視臺結束克隆、模仿、抄襲的低水平惡性競爭,走向尊重知識產權,保護著作權的陽光地帶。
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創作者對其所創作的作品享有的權利。著作權制度的設立是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以促進社會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有的著作權限制制度對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又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于是出現了對著作權限制制度予以限制的要求,即著作權的反限制。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實質,就是如何認識著作權法律關系中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并加以分配的問題。
一、著作權限制制度概述
著作權的限制制度是指對著作權人的專有權行使的限制,這種限制是享有著作權必須付出的代價。著作權限制可以劃分為合理使用、非自愿許可和權力窮竭三原則。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權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報酬給與正當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權作品的行為。非自愿許可是指不經著作權人的同意,他人直接使用其作品的活動,屬于著作權限制的范疇,具體分為法定許可和強制許可。權利窮竭原則,又稱權利用盡原則、首次銷售原則,是指知識產權人將附有知識產權的產品首次合法置于流通渠道以后,權利人的一些或全部排他權因此而用盡。[2]
二、著作權限制制度的理論基礎
1.著作權限制制度的法哲學基礎。
日本學者滿田重昭曾說,將法學者的主要任務局限于強調著作權法的重要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我們不僅需要說明著作權的重要性,更要深入考察著作權的本質。著作權法正是在各種利益驅動下產生的,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調整著作權制度中的各種利益關系,以期最大限度地實現各方的利益,從而最終體現出各方獲得自由的程度。
首先,它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從維護著作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著作權法賦予其獨占的、排它的專有權,一方面禁止他人未經許可或無償占有其作品,另一方面通過專有權使著作權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智力勞動成果,維護其正當權益,鼓勵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其次,它保護傳播者的利益傳播者是創作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梁,在傳播過程中,他們付出了創造性勞動,使被傳播者的作品以一種新的方式表現出來,賦予其新的生命,并且更易為使用者所接受。因此,他們對其創造性勞動成果——表演、圖書期刊、錄音錄像、廣播電視節目等,也應享有正當利益。現代著作權法通過著作鄰接權肯定了合法傳播者創造性勞動的社會價值并予以補償,保護其合法權益,鼓勵其傳播更多優秀的作品、豐富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質,從而促進社會發展。
2.著作權限制制度的經濟學基礎
著作權限制制度是市場運行機制的必然要求。因為,在市場機制下,要求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達到效益最大化。正是為了效益,著作權法賦予著作權人對其作品的專有權利,它不僅帶來個人效益,也取得了社會效益。著作權限制制度,對創作者、傳播者、社會公眾的權利作了明確的界定,確定了三者利益的最佳平衡點,即在保護著作權基礎上,對著作權實行必要的限制,在保證作者獨占使用其作品的前提下,允許他人合理使用其著作權作品。著作權限制制度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3]
三、著作權反限制制度概述
著作權的反限制,是指著作權人的義務過重,以致損害了較多的合法權利,著作權的限制,尤其是合理限制面臨困境,極大地損害了作品創作者的積極性,因而需要擴大著作權人的權能,減少著作權限制的制度。
如前所述,著作權具有壟斷性,如無對作品的“壟斷”保護,就會窒息作者的創作激情,很難有創作活動。為了保證有足夠的作品創作出來,必須授予著作權人以專有權利,與此同時,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又設置了對著作權的限制。但是在此種情況下,對著作權的限制不免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著作權人的利益,因此為了確保著作權人對作品的專有權利得以實現,法律對著作權限制必須有一個合理限度,即必須在一定限度內減少對著作權人的權利限制,給“智慧的火焰加上利益之薪”,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使之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個人效益和社會效益。反之,對著作權過分限制則使作者的投入成本無法獲得回收,不利于新作品的創作,也將使社會利益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影響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諸因素
著作權法律關系涉及到作品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基于作品所產生的利益的主體具有多元性特征。在不同歷史時期,各主體之間的利益要求不可避免地存在沖突,法律必須在這些利益之間進行選擇調整,而不能一視同仁。在著作權制度中,同樣要根據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因素來對各種利益予以選擇。
所謂利益選擇,就是“從一定社會經濟形態下社會生活的需要出發,以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為指導,對多元的客觀利益進行判斷、評價、權衡和比較,選擇有利于統治階級共同需求和目的的那些利益并予以法律調整。”,通過利益選擇,著作權法能夠確認在一定時期何種利益為主,何種利益為次,應對何種利益予以鼓勵,應對何種利益予以限制。著作權的限制與反限制,也可以說是法律進行利益選擇的結果。
由于利益具有客觀性的特點,所以法律在進行利益選擇時,要受制于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及與之相應的物質關系,受制于一定的歷史條件及環境因素。因此,著作權主體中的各種利益受著客觀現實的種種制約,著作權的限制與反限制手段在各種因素的制約下也在不斷更迭。發達國家的文化事業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其智力成果也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采用。因而發達國家不主張對著作權過多限制。相反,發展中國家因本國科學文化事業相對落后,不得不廣泛引進發達國家的智力成果。
五、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應遵循的原則
如前所述,著作權法律關系涉及到作品創作者、傳播者及使用者的多方利益,法律在調整這些多元主體的利益關系中產生了著作權的限制與反限制。我們知道,合理的限制既能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又能保護公眾使用作品的權利,促進整個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反之,過低的限制會強化著作權人對作品的壟斷權,削弱公眾對作品的使用權;過高的限制則剝奪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打擊了其創作積極性,不利于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研究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目的,就在于從中尋求合理的限制標準,以實現作品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間的利益平衡。
阿道爾夫·迪茨博士在《發展中國家的新版權立法》一文中指出,評價一個國家的現代版權立法應堅持一定的準則,“這個準則除應當考慮到公眾的利益之外,起碼還須考慮到兩種重要的社會群體及其利益。這就是各種創作者(作家、作曲家、表演藝術家等)的利益和文化事業界的利益。”[4]筆者認為,在確定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尺度時,應堅持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
六、結語
綜上所述,著作權法律關系涉及到作品創作者、傳播者及使用者的利益,這三者的利益對立統一,因而,法律在調整這些主體的利益關系中產生了著作權的限制與反限制。著作權的限制與反限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研究著作權的限制與反限制,就在于從這個動態發展過程中尋求一個合理的限制標準,以實現作品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借鑒世界各國的進知識和經驗,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實現知識產權制度的現代化、國際化,推動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胡開忠.《著作權限制與反限制的法哲學基礎研究》[J].中南政法學院報.
[2]顧媛媛.《論著作權的限制與反限制》[J].網絡財富·法治時空,2008(06).
[3]李德春.著作權的限制制度[J].法制與社會,2009,(05)
[4][日]半田正夫·紋谷暢男.著作權法50講[M].魏啟學譯.法律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