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珠江三角洲外來工經濟社會境況對遷移意愿的影響

2012-10-22 05:01:24李綺明
財經問題研究 2012年5期

王 飛,李綺明

(1.中山大學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2.南加州大學 政策規劃發展學院,美國)

一、問題的提出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近兩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化行列,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未來的十年,還將有兩億農村人口被城市化。外來工已經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城市中的眾多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和服務業工作是由這個群體完成的。對他們融入所在城市 (鎮)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是很重要的課題。通過對最早的外來工流入地和最大的外來工流入地的珠江三角洲的在城外來工生活現狀和遷移意愿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哪些因素是導致外來工城市定居行為發生的本質原因,有助于了解外來工的市民化的過程。

本文以定量為主的混合研究,試圖詳盡弄清并闡述珠江三角洲外來工的經濟社會境況對他們的遷移意愿的影響關系。作者將用2008—2009年的幾次外來工調查的數據和資料來回答以下問題:一是珠江三角洲外來工的經濟社會境況如何?二是哪些經濟社會因素對外來工的遷移意愿有影響?哪些是主要的因素?

以定量為主的混合研究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定量研究 (大量的數值趨勢)與定性研究 (細節觀點)數據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研究課題。在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將被用于測量多個外來工經濟社會境況的自變量與外來工遷移意愿的關系。同時,將用定性的觀察對外來工的經濟社會現狀進行描述,得出自變量的假設,并對其去向的決策的方式和過程進行探討。

本文運用的資料主要得益于筆者在2008年和2009年有幸參加的幾個調查 (這些調查各自都含有實地考察、面對面訪談和問卷調查),包括:2008年11—12月,受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委托的《珠江三角洲外來工調查》及《珠江三角洲農戶調查》。①資料來源: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成果:“流動與權益——珠三角農民的調查追蹤調查”。另外,為增加數據的層次性和可靠性,還會引用到政府部門及其他調研機構所作的各類調查以及媒體的一些報道。在比較充分占有資料和把握珠江三角洲的外來工經濟社會狀況的基礎上,對珠江三角洲外來工經濟社會境況對遷移意愿的影響進行分析。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綜述

在關于何種因素導致人口遷移的研究等方面,劉易斯認為制度原因起較大的作用,提出“二元經濟結構模型”[1]。即發展中國家經濟存在兩個部門:現代部門則以不變的工資率吸收傳統部門的勞動力,是這種形態促進著人口流動。費景漢和拉尼斯提出工資收入的因素影響[2],即在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模型”的發展是建立在現代部門和傳統部門區分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基礎上,根據剩余勞動力和工資水平的均衡來研究問題。Doeringer和Piore從制度性因素方面研究,把勞動力市場劃分為彼此不同的兩個部分:第一勞動力市場和第二勞動力市場,兩級市場是分開的,二級勞動力市場很難向一級勞動力市場流動[3]。

而國內學者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研究農民工的個體特征對其遷移決策的影響。曾旭暉和秦偉研究顯示鄉城流動人口在最終結果上會表現出巨大的差異與分化。教育對農民工是否留城有影響作用,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傾向于留城定居[4]。王毅杰和倪云鴿則發現在城市生活時間上,生活時間越長,越傾向于留城定居[5]。其次,研究經濟因素對農民工遷移決策的影響。馮憲認為農民工總體收入處于城市偏低水平,難以為農民工定居城市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持。經濟門檻和素質門檻制約了農民工定居型流動規模的擴大,較低的收入、較低地位的職業及工種、較差的居住社區環境,導致農民工的非持久性遷移傾向[6]。再次,研究宏觀制度因素特別是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戰略和以戶籍制度、單位制度、身份制度為代表的社會制度設置對農民工遷移決策的影響。盧向虎認為,要想實現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永久性遷移,必須構建一整套相應政策支持體系[7]。最后,研究農民工的社會網絡對農民工遷移決策的影響。蔡昉研究發現社會網絡連續譜的兩端的“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顯著影響著流動農民的留城定居意愿[8]。

總之,外來工的遷移決策就其個人而言是在宏觀經濟、社會制度變遷中,從自身和家庭的微觀利益 (或說偏好)出發,綜合考慮了多方因素后做出的理性選擇,外來工的遷移意愿和遷移行動的可能性相互影響,而外來工的行動總體上是具有目的性的理性行動,但這種理性行動又是受到宏觀和微觀的因素制約的。

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進城的農民工不再局限于僅把城市看作掙錢的場所,他們不再是暫時居住在城市,他們對城市有了新的期待,留城定居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同時,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也要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居住于城市,轉變為現代市民。以往的研究大多把農民工置于流動人口的框架內進行研究,本次研究把農民工置于遷移意愿 (定居)的視野下,這是一種角度的轉換,在理論上有利于拓展農民工研究的范圍。在實踐上,對于促進我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影響因素與遷移意愿的相關關系

1.宏觀層面的因素

(1)戶籍制度的影響分析

如果將農民工進城定居的標志確定為戶籍轉入城市,那么,戶籍制度的存在無疑是最主要的障礙。過去外國的研究都是以勞動力市場自由流動為前提的,而我國在新中國建立后逐步形成的二元戶籍制度,在城市與農村居民身份之間形成了一個難以逾越的壁壘。戶籍制度對農民工的外出務工有著重要影響,它可以使“促進農民進城務工的推力或拉力失去效力”,直到戶籍改革以后,才出現“民工潮”現象。

戶籍制度歷史演變,大體上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人力資源配置的角度,一個是公共財產、資源配置的角度。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戶籍制度的社會功能已經逐漸減弱。我們詢問了外來工對本地戶口的看法,僅有33.8%的外來工認為本地戶口重要,超過一半的外來工認為沒有本地戶口,不感到有什么麻煩。

雖然戶籍制度的功能正在衰弱,但制度的慣性依然存在。農民雖然進了城,但他們只能成為一個處于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特殊階層,他們處于中國勞動力市場中的底部,因戶籍制度遭受著不公平的待遇:帶歧視性的勞動力市場剝削了他們與本地居民在同一水平的勞動力市場就業的權利,22.3%的外來工遇到過由于沒有本地戶口,有的工作崗位不能應聘的情況;他們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福利,如14.7%的外來工稱小孩入學當地學校要交高額贊助費;還有因戶籍而造成的心理壓力,9%的外來工感到生活沒有安全感,8.5%的外來工感到不被當地人信任,7.8%的外來工感到受歧視。由此可見,戶籍制度的限制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雖然近年來戶籍管理上廣東多地又有所創新,顯示出有所松動,但根本性的變革并沒有發生。

(2)就業制度的影響分析

對于在城市就業不僅要求有相應的職業技能,有時還會要求相應的戶口保障,而農民工自身的素質偏低,對于他們的培訓機制又缺失,加之歷來的歧視性政策,因此,城市農民工經常面臨失業的窘境。1999年頒布的《失業保險條例》的受惠者是所謂的城鎮職工。

外來工就業存在的困難包括:求職難,缺乏平等的就業機會;勞動力價格低,拖欠工資現象仍然存在;從事臟、累、險、差的職業,缺乏勞動保護;工作時間長且缺乏穩定性;幾乎沒有城鎮居民可以享受的住房補貼、勞保福利等應該有的權利,尤其是近半數的外來工在危險的作業環境下工作并沒有得到特別需要的工傷保險。在失業保障方面,外來工不享有失業保障制度性補助,他們是“另外的一群”。這歸根到底,是身份的問題。在調查中發現,外來工所在的廠區附近的本地居民大多數都認為外來工與自己不存在就業競爭,因為大家在不同層面上。在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上,城鎮居民明顯優于外來工,形成一種長期的思維定勢。直到2004年1月1日起,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正式開始實施,它賦予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地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這才意味著農民工社會保障全國性立法的開端。總之,從國家就業政策看,農村勞動力就業似乎一直游離于國家就業體制之外。比如,例次統計國家失業率,都將農民工排除在外,其實他們幾乎是失業最嚴重的群體,因為他們得不到生活需要的最基本的保障,且賴以為生的土地也越來越少。

對外來工的培訓也是政府缺失方面,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但政府還有許多方面需要補課。如,招聘信息發布、崗位技能培訓、失業數據登記、統一社保統籌、拖欠工資的懲罰、勞動條件達標、《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特別是勞資糾紛仲裁與勞工權益保護方面不能傾向于資方。目前這種不平等的就業制度是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及留城能力的障礙因素之一。

(3)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分析

表1是社會保險的明細,目前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為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水平與城鎮職工相比普遍都低得很多,導致絕大多數農民工不愿意每個月掏150多元約10%的工資購買社會保險。其次,農民工流動性大、工作不穩定,很難符合現在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政策要求的就業穩定性和繳費連續性要求,而且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實施上仍存在問題。2010年1月1日起實施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由于新農保僅覆蓋了10%的全國農村地區和城鎮職保與新農保銜接的方案仍未出臺。因此,造成參保人面對無法退保但回鄉后也無法轉移其原來的職工社保關系,使他們進退兩難。

在多次調查中發現,外來工權益受保障的程度與企業所有制性質、企業規模直接相關,而且差距十分明顯,權益保障最好的是國有企業和歐美企業,其次是日本、韓國和港臺企業,最差的是大陸的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國有企業延續了過往保護工人的慣性,歐美企業則把本國法制傳統、管理傳統帶到中國,而鄉鎮企業、私營企業既沒有體制慣性,又沒有文化傳統。當城市職工普遍享受著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五大保險,即使是下崗失業人員也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時,農民工卻往往只有很少數能享受社會保障。這種不平等和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及留城能力的障礙因素之一。

(4)城市住房制度的影響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自己買房的外來工更傾向于留下來,一方面,買房這個行為是后發生于外來工的留下來的意愿的,也就是說,當外來工覺得留下來他才會在本地買房;另一方面,當外來工有了房之后,他更能把留下來的意愿轉化為實際的留城行為,他更傾向于結束漂泊的生活而留在本地發展,這樣,房子反過來影響他的遷移意愿。因此,住房 (或說房價)與外來工的留城能力相關。

表2 居住情況對遷移意愿的交叉列表

我國城市實行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經濟適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城鎮住房保障制度,其中經濟適用房政策在全國大面積鋪開。雖然理論上經濟適用住房的租售價格以保本微利為原則,并實行申請、審核和公示制度,強調公開透明,嚴格監督管理,但城鎮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其適用對象都是具有本地戶籍的低收入人口。也就是說,流入地政府并不負責滿足外來工的住房需求。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和城市規劃只考慮本市居民住房需要,而忽略了外來人口。其次,城市住房供給管理政策和信貸政策同樣將外來人口排除在外。我國目前的住房供給基本是以市場供給為主,政府 (包括原國有單位分房和集資建房)的公共供給對外來工群體是排斥在外的,購房貸款主要針對本市城鎮戶口,沒有針對低收人的外來人口的政府政策和扶持機構。最后,無本市城鎮戶口不能購買經濟適用房和申請廉租房。因此,外來工只能購買價格較高的商品房。

(5)農村土地制度的影響分析

在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下,農民工選擇遷移城市就必須放棄農村戶籍,這意味著他必須放棄農村中的土地和相應的集體收益權利。“老了就回家,還有一塊地。”外來工家鄉的土地被認為是吸引外來工最終返鄉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有兩項基本功能:土地即能夠在經濟危機時成為外來工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也能夠成為農民養老返鄉的重要依托。

可是從調查結果來看,家里是否有承包責任田對遷移意愿并沒有明顯的影響,這很可能是跟外來工的主體已經發展為沒有耕種經驗、生長在城市、沒有落葉歸根情結的農二代;多數農村人多地少,責任田的面積較小,即使是壯勞力,完全依靠土地也難以養活自己,老年人想依靠土地養活更加困難,所以上述的土地的兩項基本功能現在已經產生了變化。

“為保證農民工落戶后的生存發展和流入地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流入地城市根據農民工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穩定性等條件和土地指標狀況,制訂落戶條件。”全國人大代表于輝達說,可以把落戶條件設定為:有土地指標、35周歲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五年以上穩定的工作等。

2.微觀層面的因素

(1)性別

將外來工的性別和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打算交互分類,得到表3,我們看不到兩者有明確的相關關系。如果以性別作為自變量,以未來打算作為因變量,計算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所得到的相關系數λ=0.000,說明這兩個變量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但是,細致到回家鄉一項來看,男性更傾向于“回家鄉”。從感性的調查經驗來看,這也許跟女性更容易融入城市社會、建立人際網絡有關,男性與本地人通婚的現象比較少見,而女性則跟本地人通婚的現象則比較廣泛。調查中發現,一般的婚姻模式是年齡較輕的女性外來工嫁給年齡較長的男性市民。

表3 性別對遷移意愿影響的交叉列表

(2)年齡

將外來工的年齡和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打算交互分類,得到表4。如果以年齡作為自變量,以未來打算作為因變量,計算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λ=0.129,Eta=0.329,顯示兩者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由表4可知,1980年及后出生的外來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代農民工 (農二代),他們回家鄉的意愿 (36.7%)比1980年前出生的外來工 (42.5%)低。

表4 年齡 (段)對遷移意愿的交叉列表

可以說,農一代是以家鄉為參照物,農二代卻是以城市為參照物。2010年春節后,廣東又現民工荒,一位制衣企業主談外來工要求的演變,20世紀90年代初,農一代任勞任怨、忍氣吞聲,賺錢寄回家鄉。農二代就不一樣了,除了關心薪水,還關心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培訓機會、社會保障等,比其父母輩有著更強烈的接受繼續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愿望,務工是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技術”和“增長見識”。他們腦子靈,文化高,懂法律,對自己的權利特別看重。

(3)出外打工的年限

總的來說,出外打工的時間越長越傾向于留下來,越傾向于不回家鄉。此項反映的是適應性和成功與否的問題。來珠江三角洲的時間越長,門路越寬廣,越能適應珠江三角洲的環境,扎根越深越傾向于不回家鄉。這些留城時間長的外來工,往往是類似于上文年齡影響分析提到的經過時間篩選的“成功者”,他們更有能力、對在珠江三角洲的未來更有信心,也就更傾向于留下來。

(4)受教育程度

總體來說,外來工學歷越高越傾向于留下來,由表5可知,受過高等教育的外來工回家鄉的意愿比較低。如果以教育年限作為自變量,以未來打算作為因變量,相關系數的值λ=0.082,tau-y=0.060,Eta=0.191,顯示兩者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這很可能是因為受過較好教育的人在城里更有競爭力,同時也很可能因為珠江三角洲的入戶條件包含對學歷的要求。

表5 教育程度對遷移意愿的交叉列表

(5)收入

外來工總是追求更高的經濟收益。從外來工實際收入與預想在家鄉收入的差越大就越傾向于“留下來”,這與外來工外出打工的經濟性的動因是相似的。

調查發現,如果外來工辭職或者失業,近半數的外來工在生活沒有收入的 (或說少有收入,或短期內收入沒有保證)的情況下不會回家或者看情況而定。因此,這從一般的流動人口理論無法得到解釋。這歸因外來工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他們認為城市中對于外來工的打擊,顯然是一種迫使外來工返鄉的推力。但是年輕的外來工并不因此退卻,而是在奮勇地爭斗。因為他們正處于生命周期的外出階段,再大的阻力也難以阻止他們的外出。他們來城市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只要還能賺到錢他們就會與各種力量抗爭。

(6)本地人好友的個數

從多次調查筆者發現,外來工的社會關系存在一些特點。首先,生活在城市的外來工往往具有高度的流動性,所以他們與城市居民以及來自異鄉的外來工之間的紐帶比較微弱。擁有越多本地人朋友的外來工越傾向于留下來,或者說越想留下來的外來工越樂于跟本地人建立朋友關系。如果外來工以回家鄉為目標,他就不太在意與本地市民、工友和所在社區的居民之間的關系,相應地這種比較弱關系使外來工更難融入本地社會,進一步加強了回家鄉的愿望。如果外來工想留下來,他們更注重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反過來,良好的社會關系會為他們在城市中發展鋪平道路,反過來又會促進外來工加強留下來的意愿。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1.主要結論

第一,運用推拉理論來分析中國的城鄉流動,可以看出巨大的經濟驅動力是促使外來工進城和留城的主要原因。城鄉之間巨大的經濟差異、收入差異和生活水平的差異,是人口向城市流動的主要原因。但現行的制度,特別是不合理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制度阻礙了勞動力流動,限制了流動和遷移過程的統一。

第二,使流動人口不遵循一般推拉理論的主要是戶籍制度。在體制轉軌時期,戶籍制度的繼續存在,使得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和他們的家屬不能得到城市永久居住的法律認可,他們的遷移預期只能是暫時的或流動的。雖然在珠江三角洲的直接阻礙外來工流動的障礙要小一些。但是戶籍制度的“社會屏蔽”功能依然非常強。雖然調查中外來工對戶籍制度的不滿并不太強烈,但由于戶籍制度對來工的阻礙包括職業、經濟、社會網絡、婚姻、政治、教育、住房等多方面,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它背后隱含著嚴重的城市偏向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所以,戶籍制度對外來工的遷移意愿的影響并不能直接被外來工感知,卻是根本的。

第三,留下還是不留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的決策的過程,這個過程甚至可能貫穿外來工的一生。對于有些外來工來說,他們最初出來的時候是打算干幾年就回家鄉,后來,由于收入穩定,或經營成功,或與本地人結婚,他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就將家人接到城里,慢慢地他們就改變了想法,準備在城市定居了。而另外一些外來工,最初來的時候,年輕氣盛,憧憬著美好的城市生活,熱切地希望留在城市,但是到了后來隨年齡增長,體會到了城市生活的艱辛,加上思鄉情結與日俱增,于是就改變初衷而回到家鄉。如果他們正處在生命周期的外出階段,再大的阻力也難以阻止他們的外出,而到了生命周期的回家鄉階段,他們就回家,這在農一代身上尤為顯著。

第四,未來去向的打算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地緣結成的團體為單位或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西方的人口遷移決策是個人尋求利益最大化及成本最小化的個體決策過程,而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決策則受傳統文化理念的影響,與家庭利益最大化聯系在一起,以獲取家庭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調查的訪談中還發現,有的外來工甚至單純地為了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而留在城市。

第五,城市文明的吸引力是外來工選擇進入城市務工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們選擇留下來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匹配,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使得一部分外來工并不是從農村來到城市里打工,實質上,他們只是從農村來到珠江三角洲的村鎮打工。除了從事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的外來工,他們大多數只是在大城市稍作停留,就到各個鄉鎮或者村辦的工廠;就算是留在大城市的外來工,他們都被隔離在“城中村”,這種居住特征使他們空間上雖然進了城,他們根本沒有接觸到實質的城市文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不斷地把打工地和家鄉的情況進行比較,隨著家鄉的環境改善,而在打工地并沒有體會到預想中的城市文明,一些外來工會選擇離開。

2.政策建議

現有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對城市本位的研究,缺少從農民工和全體農民的角度,本文希望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探討政策和制度的創新。

第一,漸進分步進行戶籍改革,最終提高全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眾所周知,農民工非永久性遷移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而這些負面影響只有通過農業勞動力向城市永久性遷移才能得以逐漸消除。

第二,穩定和促進農民工就業,逐步建立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曾困擾東莞等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用工荒”問題,在金融危機下得到一定的緩解,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穩定和擴大就業。

第三,外來工NGO是政府管理與服務必要的補充,也是把農民工納入政策過程的重要渠道。有了好的管理和服務,不代表農民工就是政治主體,必須把農民工納入到政策的過程。代替與代表不能混為一談,農民工的所想所求,必須有自己表達的渠道,必須有自己的決定權。從行政層面上來說,政府在立法、制定勞動標準等方面,已經做得比較好,而需要加強的是進一步維護農民工的權利。

[1] 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施煒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 費景漢,拉尼斯.勞力剩余經濟的發展[M].王月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 Doeringer,P.B.,Piore,M.J.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M].Massachusetts:D.C.Heath and Company,1971.1 -6.

[4] 曾旭暉,秦偉.在城農民工留城傾向影響因素分析[J]. 人口與經濟,2003,(3).

[5] 王毅杰,倪云鴿.流動農民社會認同現狀探析[J].蘇州大學學報,2005,(2).

[6] 馮憲.農民工留城定居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4,(12).

[7] 盧向虎.制度是如何阻礙我國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論制度對城鄉人口遷移的作用機理[J].調研世界,2005,(6).

[8] 蔡昉.勞動力遷移的兩個過程及其制度障礙[J].社會學研究,20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成人播放| 黄色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黄色网在线| 青青草原国产|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色悠久久综合| 日韩高清一区 |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91精品牛牛|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青青操国产|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日韩无码白|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午夜小视频|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国产91色|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偷拍久久网| 午夜不卡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色图区|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丝袜第一页|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图区| 狠狠操夜夜爽|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天堂久久新| 在线毛片免费|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