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山,周美虹,康黎芳,曹冬梅,張 超,段九菊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2.太原市迎澤李園農業科技培育場,山西太原030045)
火龍果(Hylocereus undatus)又稱紅龍果、仙蜜果,屬仙人掌科三角柱屬,原產于墨西哥等中美洲地區,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保健美容作用的新興水果[1]?;瘕埞仓隇槎嗄晟赓|植物,花蕾似漏斗,一般于傍晚開花,凌晨逐漸凋萎。自花授粉,但坐果率低,因此,一般采用人工授粉。不同品種的火龍果果肉顏色不同,有白色、紅色、黃色、紫紅色等,而且營養價值極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葡萄糖及人體所需K,Ca,Mg等多種礦物質、蛋白質,但脂肪含量較少[2-3]。另外,火龍果耐旱、耐瘠薄,抗性強,能夠在旱坡地種植,具有保持水土、減少沙化、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4-5]。因此,其在生產上具有較大的發展前途及經濟價值。
目前,火龍果的繁殖主要通過種子、扦插、嫁接等方式,這些方法的繁殖速度較慢,又受繁殖材料供應的限制,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近年來,科研工作者一直嘗試用組織培養的方式繁殖火龍果[6-14],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索用火龍果幼嫩莖段作為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以達到快速繁殖的目的,從而實現火龍果的工廠化生產。
試驗以火龍果幼嫩莖段作為外植體,供試材料于2010年7月取自太原市迎澤李園農業科技培育場。
1.2.1 外植體的取材 從溫室中生長健壯的火龍果母株上,剪取 2~3,5~7,15~17 cm共 3種長度的帶刺座幼嫩莖段作為外植體,觀察不同外植體對愈傷組織誘導以及刺座不定芽萌發的影響。
1.2.2 外植體的滅菌 剪取生長健壯的母莖上的新生莖段,在洗衣粉液中用軟毛刷刷洗并用流水沖洗干凈,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內用鑷子小心剝去刺座上的小刺和毛,之后用75%的酒精快速消毒30 s,然后將莖段置于0.1%的升汞溶液中浸泡消毒。其中,流水沖洗時間設0.5,1 h 2個處理,0.1%的升汞溶液消毒時間設7,10,15 min共3個處理,組成6個組合。表面消毒完成后用無菌水沖洗4次,每次5 min左右。消毒過程中要攪拌外植體,使其充分接觸消毒液,提高消毒效果。將消毒后的莖段橫切成1.5 cm左右長的莖段,基部向下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上。培養1周后,統計其污染率和褐死率。
1.2.3 外植體誘導培養基篩選 沿波浪形棱緣縱向切成長×寬為1.5 cm×1.5 cm、帶有刺座的小塊(去除髓部及藥劑接觸過的傷口),每塊上均留有1個刺座,垂直接種在培養基上。培養基以MS為基本培養基,附加不同濃度的6-BA和NAA,蔗糖30 g/L,瓊脂5 g/L,pH值為5.8。6-BA質量濃度分別為 2,4,5,8,10 mg/L,共 5 個水平;NAA分別為 0.05,0.1,0.2 mg/L共 3個水平,共計15個處理。
每個處理10瓶,每瓶2塊,培養45 d,統計其刺座不定芽的誘導率。培養室溫度為(25±3)℃,每天光照 12 h,光照強度 1 500~2 000 lx。
1.2.4 分化增殖培養基篩選 將誘導出的不定芽切成3~5個芽作為一叢(大小、長勢要一致),接種于分化增殖培養基上,進行不定芽分化增殖。基本培養基為MS,瓊脂為5 g/L,蔗糖30 g/L,激素 6-BA 質量濃度為 1.0,3.0,5.0,8.0 mg/L,共4個水平;激素NAA質量濃度為0.05,0.1,0.2 mg/L,共3個水平。合計12個處理。
每個處理5瓶,每瓶3塊,培養30 d,統計其刺座不定芽的增殖率。
1.2.5 生根培養基篩選 取同一增殖培養基中生長健壯、高達2 cm以上的小苗接種到生根培養基中,生長30 d后統計其生根情況?;九囵B基為:大量元素減半的1/2 MS,瓊脂5 g/L,蔗糖30 g/L。IBA質量濃度分別為 0.3,0.5,1.0,1.5,2.0,3.0,4.0 mg/L,共7個水平;NAA質量濃度分別為0.5,2.0 mg/L,共2個水平。為了研究活性炭對生根褐化的影響,另加1個IBA 1.0 mg/L+活性炭2 g/L的處理,共10個處理。
每個處理5瓶,每瓶3~6塊。生長30 d觀察其生根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以火龍果母莖上的新生莖段為材料,用0.1%的升汞消毒15 min的污染率最低,但消毒15 min的材料大部分刺座及莖棱組織有褐化并逐漸壞死的現象,說明15 min的消毒時間過長,莖段的組織細胞被殺死。這與周傳明等[15]報道的火龍果外植體在不同消毒時間過程中的現象是一致的。綜合考慮,材料滅菌以流水沖洗0.5 h+75%酒精消毒30 s+0.1%的升汞消毒10 min處理最佳。

表1 不同滅菌方法對火龍果外植體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長度的帶刺座棱片均能產生愈傷組織,刺座上的不定芽大部分可以啟動生長,但有差異,其中,以2~3 cm長的幼嫩莖段誘導效果最佳。外植體接種1周后,切口變厚,切口處產生疏松的淡綠色愈傷組織,20 d后切口表面突起呈半球狀,形成綠色愈傷組織。刺座則在10~14 d后長出帶有白色茸毛的小突起,20~30 d后不定芽萌出,形成一個類似鹿角狀的組織。

表2 不同外植體對愈傷組織誘導及刺座不定芽萌發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的誘導火龍果刺座不定芽分化的激素組合為6-BA和NAA,其不同質量濃度組合對不定芽誘導分化的影響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火龍果在MS附加不同質量濃度的 6-BA(2~10 mg/L)和 NAA(0.05~0.2 mg/L)的培養基上均能誘導刺座產生不定芽。在本試驗條件下,當較高質量濃度的6-BA(4~8 mg/L)與適宜質量濃度NAA組合(處理4~8,10,11)時,外植體刺座不定芽誘導率較高,達50%~75%;當較低質量濃度的6-BA(2 mg/L)與 NAA(0.05~0.2 mg/L)組合(處理 1,2,3)時,刺座不定芽分化率較低,僅為5%~25%。當NAA質量濃度相同、6-BA質量濃度降低,或6-BA質量濃度相同、NAA質量濃度提高時,大部分表現為不定芽分化率下降。綜上所述,不同的激素質量濃度組合對火龍果刺座不定芽的誘導效果不同,以4 mg/L 6-BA和0.1 mg/L NAA組合時效果最好,其刺座不定芽分化率最高,可達到75%。

表3 不同培養基對火龍果刺座芽誘導分化的影響
由表4可知,當6-BA質量濃度為8 mg/L,NAA質量濃度為0.05 mg/L(處理10)時,不定芽的繁殖系數最高,達6.0,但其不定芽生長緩慢,呈細弱狀,且褐化現象嚴重。當6-BA質量濃度為1 mg/L,NAA質量濃度為0.2 mg/L時,雖然不定芽的繁殖系數低,但其不定芽生長較快、苗壯。在NAA質量濃度相同時,隨6-BA質量濃度的增加,芽的繁殖系數隨之增加,同時不定芽生長減緩,長勢減弱且褐化嚴重。當6-BA質量濃度相同,NAA質量濃度提高時,不定芽繁殖系數則下降,氣生根增多。
在繼代過程中,可以根據生產的需要先在6-BA 8 mg/L+NAA 0.05 mg/L培養基中培養7~10 d,待刺座上長出許多小突起,再轉接于6-BA 1 mg/L+NAA 0.2 mg/L培養基中進行生長培養。這樣交替培養,可以調節不定芽的增殖與生長,從而達到既有較快的繁殖速度,又能保證有較好的小苗且減少褐化苗的目的。

表4 不同培養基對芽增殖與生長的影響
從表5不同培養基對火龍果生根的影響可以看出,IBA在0~3 mg/L范圍內,生根率和生根數隨著濃度的升高而提高,尤其以1/2 MS+IBA 2.0 mg/L處理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為86.96%,平均每株生根數5條。培養7~10 d開始有氣生根生出。當IBA質量濃度達4.0 mg/L時,對根的形成起抑制作用。結果還表明,IBA的生根效果比NAA好。添加活性炭(處理4)雖可減輕根的褐化,但與處理3相比,抑制了生根,因此,活性炭對生根沒有益處。

表5 不同培養基對火龍果生根的影響
外植體表面滅菌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和消毒時間,而消毒劑中,以升汞的殺菌能力最強、最常用,但它對外植體的傷害也最大,不易去除。消毒時間太長,外植體吸入升汞量較多,輕者會對外植體產生毒害,抑制細胞分裂和新陳代謝,使芽苗生長減弱,重者會使外植體中毒死亡。本試驗結果表明,火龍果幼嫩莖段的滅菌以流水沖洗0.5 h+75%酒精30 s+0.1%升汞10 min處理最佳。污染多數在芽眼的叢刺處出現,這是由火龍果莖段芽眼處有成叢的葉刺,外植體不易清洗干凈,消毒劑也較難透入,滅菌不徹底造成的。
在組織培養過程中,芽苗的發育受到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比例高低的調控,細胞分裂素能誘導不定芽形成,削弱頂端優勢,促進側芽的萌發;而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加強頂端優勢。當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濃度比例適當時,二者能互相協同作用,有利于不定芽的形成。
本試驗結果表明,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以MS+6-BA 4.0 mg/L+NAA 0.1 mg/L最佳。當6-BA質量濃度為8 mg/L和NAA質量濃度為0.05 mg/L時,不定芽的繁殖系數最高;當6-BA質量濃度為1 mg/L和NAA質量濃度為0.2 mg/L時,不定芽生長較快、苗壯,因此,可以根據生產的需要交替使用這2種培養基。適宜的生根培養基為1/2 MS+IBA2.0 mg/L。
[1]張義勇,劉全國,魏奎.火龍果北方日光溫室栽培技術[J].河北林果研究,2004,19(3):249-251.
[2]來寬忍,趙凱,史雙院.火龍果生物學特性及北方栽培技術[J].西北園藝,2006(8):17-18.
[3]黃愛萍,姜帆,高惠穎,等.我國大陸火龍果引種栽培與利用現狀[J].臺灣農業探索,2005(4):44-45.
[4]呂春茂,范海延,姜河,等.火龍果日光溫室引種觀察及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03(1):19-20.
[5]趙志平,楊春霞.火龍果的開發與發展前景 [J].中國種業,2006(2):13-14.
[6]李梅,林德欽,張文珠.火龍果離體培養與快速繁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7]黃青峰.火龍果的棱片離體培養[J].福建農業學報,2002,17(3):9.
[8]黃青峰,余成章.火龍果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2,38(5):452.
[9]崔波,武思,蔣素華,等.火龍果莖段再生體系的建立[J].北方園藝,2011(8):146-147.
[10]陳廣超,謝曉明.林燕絨.火龍果組培快繁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3,32(3):31.
[11]肖三元,梁國平.紅掌組織培養及快速繁殖[J].云南熱作科技,2000,23(2):12-13.
[12]余慧琳,張偉,朱一儀.紅仙蜜火龍果莖段離體快繁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9):3951-3952.
[13]王以紅,陳平.紅龍果離體器官芽分化的研究[J].廣西熱作科技,2000(4):14-15.
[14]楊巧云,鄒瓊,呂淑玉,等.日光溫室火龍果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4(1):58.
[15]周傳明,黃壽先,熊英,等.火龍果莖段離體培養快速繁殖試驗[J].廣西科學,2002,9(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