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王飛 黃虹
江西:創辦“創業大學”助推小微企業發展
文Ⅰ王飛 黃虹
通過整合社會教學資源,江西“創業大學”培養了推動小微企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和后備隊伍,對我省壯大縣域經濟、推動微企發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樣板。
江西“創業大學”在傳授創業知識理論、提供創業實習基地、解決創業實際問題、為學員企業協調創業資金和提供信用擔保幾個方面給予助推,被中小企業者譽為創業路上的一盞明燈。(江西省新余創業大學供圖)
2011年11月25日,趙克志省長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支持創業帶動就業……從2012年起,每年扶持2萬戶小微企業。”怎樣推動微型企業發展壯大,江西省創辦“創業大學”是一條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徑。為此,我辦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透視江西省“創業大學”在助推小微企業發展上的所作所為,提供給我省在扶持2萬戶小微企業發展中參考和借鑒。企業要發展,關鍵在人才。“創業大學”就是小微企業的人才搖籃。
江西省將2012年確定為“中小企業品質和服務提升年”,今年江西省中小企業力爭完成增加值7500億元,力爭扶持1000家小微型企業上規模,催生1萬家小微企業。這樣的目標如何實現?調查發現,在眾多的助推措施中,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條措施是創辦“創業大學”,向創業者提供知識與技能,大搞人才孵化,打造領軍人才,推動微企發展。“創業大學”沒有校園、沒有固定老師、不發正式文憑,甚至沒有正規教室,但每次開課總是爆滿,想要報名的學員門庭若市,老師沒有報酬,照樣講得津津有味。江西省計劃通過“創業大學”,每年為企業輸送1000名以上高層管理人員和3000名以上各類中基層管理人員。
江西省已分別在新余、九江、南昌、萍鄉、贛州創辦了5所“創業大學”。新余創業大學于2009年成立,是全國第一所專門培養創業者和企業家的公益性社會大學。新余創業大學探索建立集創業教育、創業服務、創業基地建設為一體的新型全民創業模式。這所大學由新余市政府主辦、市中小企業局承辦,經費來源主要是中央及江西省創業項目基金和新余市政府專項經費。招生對象覆蓋面廣,包括中小企業管理者、大中專畢業生、農民工等,凡符合一定條件并有意創業的學員,皆可報名。學校聘請大學教授、創業成功人士和知名企業家作為教師骨干,授課資料向本省高等學府訂購,或者由教師自己根據社會需要編排課件。學校前期租賃辦公樓、電教室、賓館會場作為教學場地,目前專屬教學基地正在建設中。
辦學兩年來,先后開設了包括MBA班在內的12個不同類別的創業班和企業家研修班,培訓學員700多人,開展了全方位、全過程的“十項創業服務”:在全市設立10個實習企業免費供學員掛職鍛煉、創建4個小企業創業基地、加大創業項目孵化力度、與多家銀行和擔保機構合作等,為創業學員解決各種問題230多個,為學員企業提供融資信用擔保2.8億元,為136個學員企業提供了免費法律顧問和會計服務。
以新余創業大學為例,“創業大學”的亮點與特色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教學針對性強。新余創業大學在教學模式上,針對不同創業者的層次與類別,分為創業啟蒙班、創業強化班和創業提速班;按行業不同舉辦種養業創業班、現代服務業及制造業創業班;按創業主體分為返鄉農民工創業班、大中專畢業生創業班、女性創業班、小企業二次創業班等。
擁有強大的“師資庫”。學校聘請50多名大學教授,有理論素養、有創業經驗并善于語言表達的成功人士和知名企業家為教師骨干,建立“師資庫”。老師們都是“過來人”,講的都是“身邊事”,實行啟發性教學、互動式教學、實踐式教學,既通俗易懂又貼近學生實際,創業者在這里可以各取所需,缺啥補啥,效果自然立竿見影。新余大學投入近百萬元與江西財經大學、浙江大學聯合開辦了MBA研修班及高管研修班,各類班次學員期期滿額。
課堂全方位延伸。為了增強辦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除了課堂和實訓基地,新余創業大學把課堂延伸到企業,把培訓融入創業崗位,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學任務,建立起全方位全過程的創業服務體系 。除此之外,學員聯誼會、校園網、創業沙龍……一系列活躍思維、激發潛能、煥發創造力的“校園活動”吸引著學員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
人才“一對一”跟蹤培養。創業大學將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基地建設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創業服務模式。新余創業大學聯系小企業創業基地為創業實習基地,已建成4個基礎設施配套、服務體系健全、建設水平較高的小企業創業基地,開展一對一的“傳、幫、帶”活動,實行“創業導師制”,手把手輔導創業者創業。
由政府出資補貼,學員入學低成本。相比不少MBA項目的高收費、高門檻,創業大學學員入學不收學費,學校還補貼食宿,江西省政府相關部門從工作經費中安排100多萬元經費,來維持學校運轉。兩年間,新余創業大學先后被列為江西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聯系點、國家銀河培訓工程項目和江西省中小企業示范培訓基地,并作為全國惟一的社會創業大學列入國務院創業教育研究課題。
項目孵化、帶動就業連鎖效應顯著。創業大學不但授知識,而且幫項目,學校每年為學員協調1億元以上的創業貸款和1億元以上的信用擔保。還設立創業獎勵基金,全程跟蹤學員創業過程,目前已有50多個項目獲得各種支持。創業者在這里不僅能學到知識和理論,更有鍛煉和實踐機會,“扶上馬”還“送一程”,創業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學校已經結業的學員中,有三分之一的學員調整了創業思路,三分之一的學員之間開展了密切協作,三分之一的學員新上了項目,并帶動就業1350人。
在江西,“創業大學”創出了品牌,打造了人才,服務了社會,助推了發展,基本得到了社會認可。學員們對于開辦這樣的大學好評如潮,在“創業大學”學習的江西省東鵬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鐘海華反映,自從在這里學到了團隊管理和現代金融知識,企業發展便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年銷售額從1000萬元翻了幾番到1億多元。“公司以前主要做防盜門,現在我們開拓了低壓電器配套、光伏設備配套等新領域,從‘紅海’漸漸進入‘藍海’,日子好過多了。”1998年就開始創業辦幼兒園的肖穎潔學員懂得了財務管理的重要性。“以前就是記下出入賬,自己能看懂就行。”她表示,“上了課才知道,賬不能那么記。沒有規范的賬目,將來都找不到合作者。”
在江西新余,在“創業大學”創辦前,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對全市全民創業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發現多年平均創業成功率不足15%,企業平均壽命僅有5年,現存企業規模總是上不去、做不強。對100位受訪者所做問卷調查顯示,雖接受高等教育的創業者高達46%,但100%的受訪者承認自己缺乏戰略思維和管理素質,存在創業者的高學歷與項目的低成功率的現狀。同時,對于創業者和企業家的教育層次仍是一種缺失,沒有形成完整規范的教育培訓體系,創業需要系統全面的創業培訓與專項輔導。
創辦“創業大學”后,新余市一改過去提供單一創業咨詢服務為提供創業培訓、服務、實踐為一體化創業服務,重點在傳授創業知識理論、提供創業實習基地、解決創業實際問題、為學員企業協調創業資金和提供信用擔保幾個方面給予助推,全市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個體私營經濟呈現了良好發展勢頭,截止2011年底,總戶數達45512戶,注冊資本100萬以上的私營企業占私營企業總數的比重達到了39.45%,隨著私營經濟發展和數量規模的同步提升,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新余市創造就業的重要途徑。2011年,新余市個體私營經濟新創造就業總人口26833人,占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87.1%,使全市城鎮就業率達96.4%,人均GDP率先突破1萬美元,達10671美元。江西省中小企業局近兩年把辦好“創業大學”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事實證明,這確實是一項助推中小企業發展必要和正確的舉措。
江西“創業大學”通過整合社會教學資源,系統化、專業化教學與實踐,培養了推動小微企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和后備隊伍,并且孵化出多個項目,有力的推動了江西省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的發展。江西省創辦“創業大學”的做法對我省壯大縣域經濟,推動微企發展、加快“兩加一推”和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樣板。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和梯度轉移需求,將會有更多的在東部發達地區發展的貴州籍人士返鄉創業,我省扶持返鄉創業的“人才搖籃”也應應運而生。
(作者單位:貴州省政府駐廈門辦事處 責任編輯/孟豐林)